一段时间以来,各大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热搜榜不时引发争议,很多人对“热搜榜”发出了批评声。一方面,有些时候部分热搜信息的真实性和社会价值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娱乐乃至八卦新闻屡屡登上热搜高位,很多时候占据公共注意力,不遗余力汇集“吃瓜群众”,无形之中助推了“娱乐至死”的氛围,但严肃新闻榜上无名。更极端的情况下,热搜的爆发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聚集网民强烈的情绪,而事实核查的缺位容易导致极端情绪错位或失控,使热搜成为培养网络暴力的“温床”。
顾名思义,“热搜”是热门搜索的简称,具体而言,热搜榜是在某个时间段内最热门、最受关注的话题或关键词的顺序榜单。当下的热搜榜通常由平台自动生成、实时更新、分类呈现,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在平台前台整理呈现后台信息热度数据的一种方式。热搜榜在推出后迅速成为各平台的重要功能。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编辑一样,持续从海量信息中整理选择最“热门”的内容,精致摆盘后送到用户眼前,成为很多年轻人浏览新闻、关注社会的重要方式。榜单中用来标记信息的“热”“新”“沸”,也成了用户衡量信息重要性的关键标准。
然而,热搜榜在不断发展进化,其社会意义发生着变化,局限性也逐渐凸显。首先,热搜榜不是绝对客观的。对于热搜榜,用户往往只关注大数据,而忽视算法。不同平台的不同算法,是一个个算法“黑箱”,以不同方式把“它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同一条信息,在不同平台热搜榜单的排序可能相差甚多。此外,近年来屡次“买榜”的曝光也说明了商业利益在算法“黑箱”的作用。
其次,热搜榜的顺序不等于新闻价值的排序,但经常被当作判断新闻价值的依据。按理说,热度仅反映信息搜索、讨论和传播的强度,既不能保证真实性,也无法完全体现重要性。但是近年来,热搜榜不仅对用户直接起到了“议程设置”作用,指导了他们的信息选择,甚至也对新闻媒体起到了间接“议程设置”作用。热搜榜本来是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媒体“大浪淘沙”后得到的“热门”新闻,但如今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登上热搜”本身就可能成为一则新闻的标题或者价值点,影响信息在互联网甚至传统媒体上的二次报道,进一步增加该信息在舆论场中的权重。
从舆论场的属性来看,以上两种局限性说明热搜榜本身带有两对矛盾。第一,算法的黑箱与信息透明公开的矛盾。只依靠热搜榜一个信息来源,用户难以获知事情全貌。第二,时间条件的限制与事件发展过程的矛盾,只依靠热搜榜时间内的统计,用户难以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难以获知事情的全貌。在具体的舆论场运转过程中,这两对矛盾逐渐转化成一些互联网乱象。
因此,我认为热搜榜虽好用,但也不要忘记给它降降温。作为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中的一种功能,它主动或被动地承担了太多超出它“职责范围”的社会任务,难免“力有不逮”,当平台、信息、用户等多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时,在舆论场中起“偏力”。
近年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多次对热搜榜单进行规范,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力求让其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发挥正向作用。作为使用者,我们也应该更加客观、冷静地看待热搜。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新对热搜榜的认识。在算法逻辑和流量经济的影响下,当今的热搜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按照点击量进行排序产生的榜单,它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新闻和信息价值的排序。让热搜的归热搜,新闻的归新闻,可能是舆论场回归理智的路径,也能让我们上网冲浪时保持更清醒的头脑。从使用目的的角度来看,热搜的功能值得肯定,它方便快捷、信息密度高,都是互联网技术优势的体现,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热搜榜单不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拓展信息来源,从榜单喂养的模式中独立出来,才能避免潜在的信息茧房对我们思维带来过多负面作用。(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