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教育真的很失败吗?
是真的!
前阵子,有个叫张雪峰的人在网上很火,他说新闻学如何如何,劝高考生不要报考新闻专业。据说,因为他的言论,导致高校新闻专业遇到了招生困难。近来,网上也掀起了对新闻从业者的一股嘲讽、歧视风气。
对这些,我一点不觉得奇怪。新闻行业确实需要整顿,否则,以后不管是官媒还是市场化的机构类准媒体都很难生存。近段时间来,北京的媒体屡次传出大裁员的信息,实际上很多北京的媒体从业者大幅降低收入,也都是明显的例证。媒体确实赚不到什么钱了,所以才会出现这情况情况。
鲁迅先生说,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新闻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才会导致今天的整个行业寒冬,记者从一个高大上的职业沦为被全社会嘲讽的职业。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媒体业存在着从从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到业务素质培养到工作实践全链条的严重问题,导致今天新闻从业者素质严重下降,新闻也变得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多简单低级的问题屡屡出现。
新闻教育的问题
新闻业是一个极其重视实践的行业,而培养从业者的中国的大学新闻专业大部被毫无实践经验的学院派知识分子掌握,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一天新闻实践,自己都无法写出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没有在媒体中经过全链条的产业经验,你让这些专家教授能教出真正的记者、编辑、经营人员?想想都不可能,一个只会画图纸的书生,能真正指导工人制造出万吨巨轮?
中国的大学新闻教育基本是空对空导弹,即便是那些所谓的最高学府的新闻专业培养也基本如此。
即便是有一些从媒体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媒体从业经验的人,进入新闻教育战线,那对这种教育体制也无法触动。因为这些所谓的资深人士,大多数是官媒领导,实际上做的不是新闻,而是宣传,所以他们在新闻业务上可以说是根本不具有相应的素养,除了会写拍马屁文章,对于真正的群众需要的新闻内容,他们是一点不懂的。当然,极个别的经过市场化训练的媒体领导人还是懂的,这样的人是极少数,无法改变中国新闻教育的基本盘。
我自己当初学的新闻专业,就是一个临时拼凑的专业,因为21世纪初,新闻业大火,全国各高校都在上新闻专业,我那个二本的学校也跟着上,教师资源不足,很多老师是和我们一起学专业课程,只不过是他站在讲台上,我们坐在座位上,这种教育可想而知,能真正对渴望学新闻的学生带来多少真正有用的知识。
我曾多次对母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些老师表示,愿意介绍中国最好的记者去给学弟学妹们讲课、讲座,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没人鸟我。
当时新闻出版业,在纸媒方面已经出现了无纸化流程,电视、广播行业出现了非线性编辑系统,然而,我们学习很多教材还是很多年前的。不客气的说,现在很多大学学的新闻教程依然是我们那时候的,只不过是打了些补丁。可想而知,拿工业时代的思想来指导数字时代的工作,怎么能教育好?
一个学算盘的师傅,能教育好多少做电脑编程的学生呢?
大学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么多年都故步自封,我以前和一些教新闻的老师提议,高校的新闻教育,在大一时,简单教一些基本理论,就应该把学生们放到各个新闻单位去打杂,让他们亲眼看一下现代新闻是怎么生产的,然后大二再回来学理论,大三继续实习,大四继续理论,这样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教育出一毕业就能上手的懂新闻的大学生。
然而,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新闻教育模式,大学把学生圈在学校,像养猪一样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即便是最牛的大学,最牛的教师,脱离实践的教育,能教育出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吗?
新闻单位培养体系的失败
我记得我刚刚毕业时,被分配当了体育新闻编辑。我几年后离职,领导问我,为什么要辞职,工作做得不错,收入也挺高,生活很稳定,为什么还要走?
我说,我根本不懂体育,让我干了四年体育新闻,虽然我极力把工作做好,也做得不错,但是确实那不是我的个人兴趣,做得枯燥无味,我连3秒、24秒都不知道是什么、越界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做体育新闻实在无聊。
领导说可以换个岗位,但是我已经有了其他想法,无法待下去了。
回头想一下,我一个刚刚毕业的,对体育不懂的,单位直接就按照单位的需要分配我当体育新闻编辑,就有几个问题。
第一,应该先了解我的情况,了解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会什么,自己想干什么;
第二,即便不照顾我的个人意愿,非要我干体育新闻编辑,那也应该对我进行职业培训;
第三,工作上缺少成长的环境,我指的是专业成长,不是职位成长,就是我干体育新闻,无法自己或者在单位的指导下得到业务素质的提升。
其实,即便是到现在,我也觉得西方在培养新闻从业者方面有的成熟的流程可以借鉴。
一些发达的新闻媒体,在一个刚刚的大学生来工作时,首先安排他做送稿员,每天把各种新闻线索、信件,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交给不同的当事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基本可以搞清楚整个单位每个部门在做什么,整个媒体是怎么运作的,可以对新闻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有助于他认识自己可以做什么,让他在后面选择部门的时候,可以有个清醒的认识。
做完送稿员之后,就可以选择或者分配到某个记者的身边,做助理。每天按照记者的需要和吩咐处理不同的信息,按照记者的要求打电话采访,记录整理采访内容提供给记者,进而还可以写草稿。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个记者的基本工作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他大概就清楚了。
记者助理做好了以后,新入职的这位同事,就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在自己的领域做新闻采访与写作。如果他有兴趣,在多年以后,在自己熟悉的这个领域,可以做这个版面或者部门的主编。成熟的媒体主编往往是一个领域,比如时政、经济、国际、文化等类别的专家,这个专家就是靠长期的采访积累起来的经验或者资源、人脉之类支撑起来的。
主编之后,在新闻单位,还可以有副总编辑、总编辑等岗位的晋升空间。
其实这样一个对新闻从业者的培养流程,在中国的媒体界几乎不存在。大多数根据单位需要,因岗招人,招来就要求能用。在新闻业的野蛮生长期,这个可以迅速壮大媒体的实力,但在行业已经平稳生长的阶段,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新闻业的要求了。
最近几年,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写得不但有几本事实错误,而且有语法错误,有前后文不搭的错误。
语法错误最明显的是,很多文章里,一段话缺少主语,或者用一个主语统领几句话时,往往只有头,后面的身子不知道属不属于这个头,有的甚至头都没有,一滩浆糊,看得人头大冒火。
前后文不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经常可以看到后文出现的一个人没有交代身份,前文也没出现。这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记者写作时自己清楚这个人是谁,所以写的时候不交代,或者他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这个人,所以不交代,有的是编辑删内推删多了,把记者前面交代身份的内容删除了,后面没有补充身份信息导致。
现在一些媒体为了抢时效,写作粗糙,一些稿件的文法水平连高中生都不如,就不谈会不会因为抢时效会不会导致错误了。
现在的新闻单位过于注重新闻之外的教育,而不重视业务本身的教育,所以导致了今天新闻从业者无法从自己的单位、行业取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如果是受现实条件所限也就罢了,但是,目前的状况却是行业自身根本不重视的结果。
总结中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当然会有很多方面,早上起床看到环球时报转的央广网的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既不是新闻消息,也不是新闻评论,这种在新闻里夹评论的写法是很危险的,如果因这种文章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无法说清楚这是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还是新闻单位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有可能会败诉。
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篇文章,所以早上起来不吃饭,花了半个多小时,写了这么多字,以后继续分析。此文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