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增长乏力 多项指标释放疲软信号
2013年05月19日 06: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罗兰
当前经济“稳”中还有哪些“忧”(热点聚焦)
外部市场走势不明 内生动力尚未激活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在艰难复苏中,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然而,如今内生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房价高企等诸多隐忧正困扰着中国经济前行的脚步。4月份的经济数据中,多项指标释放出疲软信号。专家指出,化解中国经济风险只有靠改革,要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微观经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经济向好因素增多
一季度和4月份的经济数据都透露出中国经济有许多向好因素。一季度宏观经济增速为7.7%,总体上仍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
首先,消费情况比较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闫坤表示,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5.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而消费在其中占有主导性地位。
“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情况下,我国消费比较稳定,说明目前内需对经济有拉动力,而且未来还有提升的空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说。
其次,消费、出口、工业增速等较3月份都出现回升。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增速比3月回升0.4个百分点;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8%,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出口增速达14.7%,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虽然4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3月回升0.3个百分点,但仍属温和区域。
风险隐患应高度警惕
然而,经济运行中诸多风险和隐忧正在引起人们的警惕。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1.95% 资金 研报]投资和铁路投资大幅增长,但是制造业投资继续下滑。同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此外,中央财政收入也有所下降,延续了3月份负增长的态势。有分析指出,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回升动力不足。
对于当前实体经济处于的困境,张茉楠指出,经济下滑是一方面,当前更主要的问题是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困境,新优势没建立,老优势已消失,很多企业看不到新的投资方向在哪里,所以会出现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目前很多投资是政府推动形成的,没什么利润空间。
产能过剩的老问题也有增无减。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一方面,一些重要工业指标,如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都在下降;另一方面,众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不仅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一些新兴行业也产生了新的产能过剩。
此外,多年来不断累积的地方债务、房价居高不下、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减少等问题也亟须解决。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胡振虎总结说,中国经济短期内仍面临不稳定、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风险,短期的主要内生性风险包括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泡沫、银行呆坏账等。主要外源风险因素包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冲击,国际短期资本大举进出中国市场。
靠改革挖掘增长潜力
“化解风险只有靠改革”,张茉楠表示,现在是改革在跟危机赛跑,如果改革到位风险自然会被化解。改革要对症下药。诊断中国经济的病因,专家们一致认为,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内生动力不足所致。姚景源称,中国经济的下行走势主要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所导致,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十分重要。
“‘调结构’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和市场,而不是政府”,姚景源强调,要通过市场给企业压力,推动结构调整。
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也需要发挥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未来,让微观经济主体有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和突破,将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
胡振虎认为,防范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风险,可以实施的最有效路径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一是制度设计必须考虑与激励相容。二是鼓励淘汰落后技术,通过创新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三是开拓全球竞争新领域。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争取主动把握国际经济规则的话语权和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