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支吗?”他问道。他斜靠在宠物商店的窗户上,吸了一大口手卷的纸烟。纸烟发出一股甜滋滋的香味儿。
那是一个工作日的夜晚,刚过10点钟,上海市中心一条人气很旺的酒吧街安静异常。我还没走到这个高个子尼日利亚人跟前,他就连忙打招呼,向我卖起了毒品。
空气中弥漫着大麻散发出的烟雾,然而面对拖着脚步在大街另一侧行走的警察,这个尼日利亚人似乎满不在乎。
就城市规模而言,上海的毒品问题算不上有多严重,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就更是如此了。这里不是纽约、伦敦或巴黎。在这座城市的2400万人口中,绝大多数人挣钱不多,不敢把钱乱花在吸食毒品、自我毁灭上,他们也没有颓废到这种地步。
但时代在变,最近富裕起来的年轻人花钱更是大手大脚。他们不满足于喝高价鸡尾酒,有些人开始尝试其他东西了。如果在一个周六的夜晚漫步走过一家时髦夜总会,你会不难看到偶尔有人眼睛睁得老大却不省人事——引起这种现象的化学物质要比酒精复杂。
要把这些尼日利亚人找出来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就在去年的世博会开幕之前不久,这些毒贩几乎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目前,他们的人数似乎增加了几倍:手中有囤货,同时划定了做生意的地盘。他们看上去组织有序,相互保持联系,总的来说也不太莽撞。但有一点,他们不够谨慎:在这个可以说是单种族的城市,黑人毒贩的外貌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今年头5个月,上海当局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258人,缴获各类毒品合计190千克,其中81%为脱氧麻黄碱。与去年同期相比,涉毒犯罪案件数量没有多大变化,但违禁品数量却增加了30%以上。
有关涉毒犯罪的警方数字发生的变化未必反映事情的全貌。即便走私毒品的数量保持不变,提高警惕或放松警惕都会对数字产生影响。毕竟谁也没有统计没有抓获的毒贩到底有多少。不过有一点似乎确实很能说明问题:在涉毒犯罪案件数量持平的同时,缴获的毒品数量却大幅增加。
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是毒贩正在变得贪得无厌?也许上海市场已经变得有利可图,足以使毒贩甘冒更大的风险。也许只是因为当局非常幸运,破获了几个大案,这有例为证:当局5月份捣毁了一个“地下工厂”,缴获41.6千克毒品;上月,当局逮捕了一个多哥人,此人乘坐飞机从迪拜而来,他的手提箱内藏有3.5千克海洛因。据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介绍,自2009年以来,在该市机场被捕的毒品走私者中,有30%是外国公民。这个数字是过去3 年的12倍。海关官员也注意到,毒品的来源近年来发生了变化。过去,毒品主要是从欧洲走私而来,现在源自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毒品却越来越多。
上月公布的另一组统计数字表明,上海毒品使用者的年龄正在降低(至少警方抓获的毒品使用者如此)。今年1至5月,共有291名 “合成毒品”使用者被捕(“合成毒品”指的是脱氧麻黄碱或摇头丸之类的毒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9.8岁,其中大约一半不到25岁。对这一点的重要意义进行量化有些困难,因为支持发表相关报告的上海市禁毒委不愿透露往年毒品使用者的年龄。
像这座城市的很多事情一样,当局总是说得好听,表示对毒品问题决不手软。他们制定规则和准则不用吹灰之力,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89期,摘自2011年7月9日香港《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