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刊文章:“北斗”系统让中国不再依靠美国
芬恩・迈尔・库库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扩建阶段几天前已经完成。中国周末要求国际电子产品供应商在它们的产品中使用“北斗”卫星信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北斗”系统的总体性能与美国GPS相当,但成本更低。
现在,运营商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文件,向专业人士解释无线电信号的结构。此外,运营商还公布了电子邮件地址,方便感兴趣的供应商了解“北斗”系统的使用方式。此举被视为邀请全球电子产品供应商支持“北斗”至少成为GPS的替代品。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有16颗在轨卫星,能够覆盖东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到2020年该系统将覆盖全球。“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为10米。
欧盟也在建立自己的能够达到更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伽利略”系统。但该系统的建设因为欧洲各运营商之间的争吵而大大落后于时间表。它到2014年才可部分使用。
对中国来说,建设导航系统在多方面是值得的:商业上、军事上和声望上。目前,中国的定位服务市场已经接近150亿欧元(1欧元约合8.32元人民币-本网注),今后8年将增加到600亿欧元。冉承其估计,3年后中国多达五分之一的导航设备将依赖“北斗”卫星。
中国军方也曾敦促建立自己的导航系统。平时人们没有注意到一点:五角大楼的将军们控制着GPS的精度,并能随时在某些地区关闭它。建立自己的导航系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再依赖竞争对手美国。
此外,正在崛起的太空大国中国需要发挥自己新获得的太空技能。北京原本想参与“伽利略”项目,但欧洲人的不信任和内讧让它感到厌烦。经过多年试验后,中国2006年决定独立研发自己的系统。从2007年开始,中国太空部门就为建设“北斗”系统定期把卫星送入轨道。迄今为止,该系统技术上一切运行顺利,且进展速度比原定计划更快,成本也比估算的更低。
“北斗”系统运营商估计,“北斗”系统完全建成所需成本约为50亿欧元。这正好相当于“伽利略”系统运营商的预算额度。但欧洲人最初计划通过向亚洲人发放使用许可收回一部分投资。由于中国人现在起跑更快,欧洲人的希望终于破灭了。
从2020年起,“北斗”系统的30多颗卫星将覆盖整个地球。届时它将成为GPS的等价替代品。像手机、汽车导航或笔记本电脑等具有导航功能的设备可以从3个可供使用的导航系统中任选一个。但它们也可以同时使用多个竞争对手的信号。“伽利略”和“北斗”最高精度的定位信息数据都将被加密,只提供给高级付费客户和军队。
中国近年来明显扩大了空间能力。这个年轻的经济大国已经开始运营可载人的“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60吨重的永久载人空间站。中国还计划实施载人登月飞行。
除了被认可为高科技国家并给国民带来自豪外,中国的这些太空努力尤其还能提升解放军的国际作战能力。太空部门已经证明可以击落在轨卫星。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24期,摘自2012年12月30日德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