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9日签署命令,撤销两家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牌媒体机构——俄新社和“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将其重组为“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这是迄今为止俄罗斯对国有媒体实施的“最大手笔”改组。尽管外界对个中内幕猜测颇多,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普京加强媒体管控、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举动。俄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叶夫谢耶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重组国有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克里姆林宫与反对派、西方国家舆论阵地争夺战的结果,也是保守派的胜利”。对于从世纪之交主政俄罗斯时就尝试从西方媒体手中夺回话语权的普京来说,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而这次改组应当说是一个新起点。
普京撤销俄新社,被认为是摧毁了反俄媒体的老巢
“反俄媒体的老巢被摧毁了”
普京大幅改组国有媒体,在俄罗斯国内外引发猜测。俄新网9日援引克里姆林宫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的话说,重组命令“旨在达到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更加合理地使用国家拨给国家新闻资源的预算资金。第二,提高国际媒体的工作效率。”伊万诺夫说:“俄罗斯推行独立政策,坚决捍卫本国利益,向世界解释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能做也需要这样做。”
不过,不少分析认为此次改组牵涉内部斗争。俄连塔网9日称,俄新社规模大,发展水平高,可这次被改组的偏偏是俄新社,而不是俄塔社,令人匪夷所思。“莫斯科回声”电台称,俄新社经常越过克里姆林宫能够接受的界限,报道一些反普京示威的相关信息,并直播对反对派领导人的审判过程。消息人士表示,俄新社社长米罗纽克早就遭到压力。支持普京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马克西姆·舍夫琴科则在个人社交网站上直言:“反俄媒体的老巢被摧毁了。”俄《生意人报》10日称,政治学家阿列克谢·马卡尔金认为,在推进现代化思想、俄美关系重启、俄罗斯进入世界主流社会时,需要俄新社这个政府的自由主义堡垒,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改组决定可能和克里姆林宫派系之争有关,自由主义色彩的俄新社社长米罗纽克成为斗争牺牲品”,英国路透社援引政治分析家帕威尔·萨林的话说。
引起关注的还有新机构“今日俄罗斯”的负责人基谢廖夫。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形容说,“普京下令成立一个由因仇外观点而知名的克里姆林宫拥护者领导的全新大通讯社”;美国《纽约每日新闻》称,新机构的负责人是以反同性恋倾向著称的保守派媒体人,此人是普京的铁杆支持者。据俄罗斯“政治”网站12日报道,基谢廖夫在苏联时代曾从事对挪威与波兰广播,与德国、日本等国电视台有过合作,后来转战“国内”。基谢廖夫深得普京赏识,与谢尔盖·伊万诺夫关系密切,三人同为列宁格勒大学校友。基谢廖夫以公开反对同性恋、批评美国和俄国内的反对派著称。
不过,在分析家看来,一切都可归结到普京加强媒体控制、扩大对外宣传、塑造俄海外形象上来。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话说,改组媒体的命令可能表明,克里姆林宫决定再度重视其巨大的全球媒体资源,并让这些资源为国家的政策目标服务。
普京整改媒体十余年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郑羽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俄罗斯改组国有媒体,跟普京的治国理念有很大关系。对内而言,近几次杜马选举、总统选举,反对派声音有所扩大,普京希望舆论能跟政府保持一致;对外而言,普京希望扩大俄官方声音,回击西方批评言论。俄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康德拉季耶夫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早在2000年,普京就将‘在国外树立一个积极的俄罗斯形象’确立为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整合新闻机构是加强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必要举措”。
事实上,普京一上台即整肃媒体。从2000年5月起,普京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先后摧毁著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的传媒帝国。与此同时,俄政府大力收回传媒控制权,重点扶持国有媒体。2002年10月,鉴于美国“自由电台”对俄公民进行广播时一直坚持“偏见性”和“选择性”,普京签署总统令,废除叶利钦时期向该电台提供优惠政策的93号总统令。此前一年,俄国家杜马通过《大众传媒法》修正案,规定传媒机构中外资占股不得超过50%。
普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苏联解体后,媒体自由化、股份化和私有化,一度使国家控制媒体的局面在俄罗斯不复存在,短短五六年,俄国家力量几乎被赶出大众媒体的前沿阵地。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获得了“民主”之名,但“贫穷”也成为一个国际性标签,加上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社会问题的大量选择性报道,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充满污点。2007年接受《时代》专访时,普京曾说,“我认为有人刻意捏造出某种‘俄罗斯形象’”。2000年上台后,普京试图“复兴”俄罗斯,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如“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件、车臣战争,俄国内媒体与西方舆论遥相呼应。
为打破西方的话语权,俄罗斯还积极利用英文媒体塑造国家形象。《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日报道称,过去10年,克里姆林宫不断加强公关攻势,出版新的外文刊物,推出新的外语广播节目,以对新闻事件做出与外国媒体不同的报道。据了解,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是英文平面媒体《圣彼得堡时报》。经过十几年发展,该报已成为外国人获取俄内部消息的重要来源。
更显著的例子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是由俄政府全额资助的国际新闻电视台,2005年12月10日首次播放节目,用俄语、英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进行24小时连续播放。按该台首任总编辑玛加丽塔·西蒙尼扬的话说,创办RT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呈现一个“没有偏见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俄军事观察网今年3月17日报道称,8年前莫斯科想搞一个对抗BBC和CNN的国际电视台,它成功了。如今,RT与能源出口和武器贸易一同成为俄最有效的外交工具。此外,俄联邦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也有专门的“焦点新闻外的俄罗斯”国际项目组,在世界多地以当地语言报道俄罗斯,其在中国内地发行的专刊即为与《环球时报》合作的“透视俄罗斯”。
当然,俄罗斯外宣的手段并不单一。除了打造媒体,俄领导人如梅德韦杰夫和普京曾分别在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就一些重大问题阐述俄方立场。俄罗斯还同美国凯旋先驱公关等国际知名公关机构密切合作。有舆论认为,普京在2007年被《时代》周刊选为年度人物就是这些公关公司的成果。此外,俄罗斯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举办论坛等方式引导国外智库和舆论制造者,俄罗斯建立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俄媒对西方将更强硬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彼得罗夫斯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俄几大国有媒体中,“俄罗斯之声”作为老牌广播电台,拥有丰富的对外传播经验;俄新社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和知名人士召开新闻发布会达1500多场;RT电视台作为俄外宣的主要窗口,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6.3亿观众,2010年成功跻身美国最受欢迎外国电视频道,并已成为视频网站youtube历史上首个点击量过百万的电视新闻频道。据悉,鉴于RT的成功,俄政府今年为该电视台拨款112亿卢布。
应该说,俄罗斯在外宣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向外界解释普京改组国有媒体决定时说,向世界解释俄罗斯的政策并不容易,“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绩,也存在某些困难”。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成绩”自然是指RT电视台的成功,该台的最新动作是将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访谈主播拉里·金纳入麾下。不过,整体看,俄罗斯同西方的舆论战一直落下风。
俄罗斯在舆论战中受到冲击最突出的一例是5年前的俄格冲突。俄虽然打赢了战争,但在舆论上备受指责,西方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谴责俄罗斯。俄罗斯媒体被迫应战。俄新社曾组织公开的圆桌研讨会,讨论西方媒体的报道失实问题,但没有一家西方主流媒体与会。
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0日称,俄罗斯与多数西方国家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将俄罗斯领导人的立场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西方民众。但目前俄罗斯的新闻力量还达不到这一点。例如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宣传上就一直处于下风。西方一直试图通过围绕叙利亚的信息战来贬损俄罗斯。据俄《导报》10日报道,去年年初,在新一届总统大选前,普京在一篇竞选纲领性文章中承认,政府在提升国家形象领域作为不大,俄罗斯媒体的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可以说,普京的话是对外宣成效不佳的承认。因此,俄国内也有舆论认为,在与本国国家政策、价值观完全不符的西方国家,进行再多外宣投入也没用。
中国学者郑羽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俄罗斯的总体国际影响力实际处于下降趋势,因为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对俄罗斯影响很大,俄经济实力实际是在倒退。近期俄积极在国际事务上发声,比如在乌克兰阻击欧盟,在伊朗、叙利亚问题上发挥作用等,也是试图让外界看到其仍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郑羽认为,普京实施加强外宣等政策,有助于他带领俄罗斯渡过困难时期。
对于俄罗斯接下来的对外宣传趋势,俄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叶夫谢耶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次是保守派的胜利,自由派之列的俄新社负责人靠边站,将有利于俄国媒体对西方示强。俄独立政治分析师帕维尔也预计,俄国有媒体今后的报道将对西方“更强硬”。不过,将在争议中上任的基谢廖夫表示,他的任务是恢复世界对俄作为世界大国的公正态度。据报道,普京12日做国情咨文报告时明确提出,俄罗斯虽不称霸但要成为“世界领袖”。不管怎样,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成功,到“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的成立,俄软实力的舆论攻坚势必令人关注。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林雪丹 巴斯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直 伊文 陶短房 马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