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局势最新消息:据外媒报道,泰国军方今天(25日)宣布,被扣留的前总理英拉已经获释,她目前仍必须呆在国内。综合外电报道,泰国军政府24日宣布解散上议院,所有必须通过上议院或下议院批准的相关立法事务全部由军政府领导人接管。泰国国王普密蓬将于26日下发谕令,批准军政府领导人巴育为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总负责人。巴育将在接受谕令后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下一步计划,其中包括公布过渡宪法和成立国家立法委员会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今天下午最新消息报道泰国前总理已经获释。但据有关消息称,泰国前总理英拉及他信的儿子等“西那瓦家族”成员在和军方相关人士报到沟通后,就被送回到曼谷自己的秘密住所正常生活,从未被逮捕或者扣押,只是该秘密住所有军方人士监控而已。
此前23日,泰国军方要求包括英拉在内的逾100名政客向军方报到,随后军方扣留了这些政客。
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后5月23日,泰国前总理英拉面带微笑在手持乌兹冲锋枪的女军人押送下进入“军事维安委员会”报到。
5月24日中午12时许,100多名曼谷民众聚集在那差唷庭路与帕洪唷厅路交叉口的商城前集会,反对军方接管国家行政权力。抗议者手举“不要政变”等纸牌,高喊“反对政变”等口号。25日,部分民众在曼谷市中心举行集会示威,抗议军方接管政权,现场一度出现混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政变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与此同时,泰国南部边境北大年府孟市24日晚发生多起爆炸枪击事件,已经造成2人死亡、多人受伤。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9时左右,至少13起暴力事件几乎同时发生,大部分爆炸枪击事件发生在加油站和便利店等地,随后全城停电。目前,伤亡者身份尚未得到确认。警方在事件发生后要求民众不要外出,各加油站和便利店开始检查是否还有犯罪分子安置的炸弹。
国会权力收归“维稳会” 国王拒见政变将领
泰国国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拥有500议席的下议院已被原英拉政府于去年底解散。上议院总计150议席,其中一半通过选举产生,另一半由王室、独立机构等委任。在军方宣布解散国会上议院,接管立法权后,意味着国会所有权力归于以陆军司令巴育上将为首的国家维护稳定委员会。
军方24日晚接连公布了4份公告,除宣布解散国会上议院外,还解除了泰国国家警察总署署长阿伦的职务,调任其到泰总理府办公室任职;泰国特别案件调查厅厅长塔尼以及泰国国防部常任秘书尼帕特也被解除职务。外界普遍认为阿伦、塔尼和尼帕特是原英拉政府的支持者。《曼谷邮报》分析,巴育此举意在“净化”身边人员,强化军政府权力,巩固政变成果。
军方除委任高级将领担任政府高官外,还要求政府各部门的常务次长代行部长职务,并指令各府府尹到所在军区报到,接受监管。
另据报道,巴育原计划前往泰国华欣府王宫拜见国王普密蓬,就军方行动做出解释,但普密蓬拒绝见面,原因不明。
当地时间5月24日,泰国军方发动政变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示威者走上曼谷街头抗议军事政变,并与军警爆发激烈的冲突,多名抗议者遭逮捕。
军方强力维稳 多数民众“淡定”
为避免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军方决定关闭100多个网站,同时网络安全行动中心对网上传播内容进行监管,杜绝不适宜内容在网络的流传。为了防止重要人物潜逃国外,军方在泰国与老挝交界的汶干府边境地区增派部队和出入境检查人员,禁止泰国人从汶干府出境。有外国媒体报道称,泰国前总理他信正在努力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国际友人的支持,在海外建立流亡政府,抗衡军方,流亡政府计划设在柬埔寨。但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种说法未必属实,目前他信的妹妹还在军方手里,他信未必会孤注一掷。
5月22日下午,在军方与政治派别商讨破解政治僵局未果后,巴育宣布发动军事政变,从看守政府手中接管权力,全面接管国家事务。军方同时传召百余名各方政治人士报到,包括前总理英拉在内的多名政要报到后被扣留,军方表示,包括英拉在内的各个政治派别的核心人物已被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将在3日至5日内被释放,最迟不会超过一周。
针对军事政变,部分曼谷市民表示能够接受,认为军方出面可以稳定动荡的局势,有利于对立双方静下心谈判、达成妥协;也有民众认为政变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政治危机,反而会激化矛盾。24日,大批民众在曼谷胜利纪念碑集会,抗议军事政变和限制言论自由。在泰国北部清迈也发生多起示威集会。
美国国务院23日宣布暂停向泰国提供350万美元军事援助,作为泰国军方政变的惩罚措施。暂停的有关军事援助涉及泰国军方的军备购置和军官训练。美国国防部24日表示,美军将取消与泰军训练及演习,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上将原定访泰行程和泰国空军司令的访美行程也将被取消。
政变并未给市民生活造成太大影响。25日上午,记者如往常一样到楼下取报纸,发现当天的报纸已按时送达。走到街头,揽客的摩托车司机已在街边候客;路边的小贩已开始摆摊,商场也正常营业。“军方计划改革后举行大选。但改革如何实施,大选能否顺利举行,目前仍是未知数。”泰国学者颂猜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