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媒体10日报道,针对俄乌谈判事宜,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当天表示,乌克兰必须在顿巴斯等地区击退俄军,才能举行乌俄两国总统会晤。这与之前乌克兰方面对总统泽连斯基和俄总统普京举行会晤给出的前提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
结合欧盟领导人和英国首相约翰逊接连访问基辅,并都表态将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而且包括此前从未涉及的重型装甲武器,可以看出,俄乌冲突将持续多久,并不完全取决于战场形势,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俄乌当事双方,而是由多重因素所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中,美国要实现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无疑占据的影响比重是非常大的。
乌克兰目前需要获得更多胜利从而拥有更强硬的谈判立场,不希望冲突在短时期内结束。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此前就已公开表示,这场战事要持续数年,甚至是10年。华盛顿显然期望俄乌冲突能打多久就打多久,直到俄被彻底削弱为三流国家,甚至是直到普京下台,在俄出现一个亲美政权。
首先,扳倒普京是美国和北约心照不宣的目标。上月底,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波兰时突然说“不能让俄罗斯总统普京继续掌权”,实际是把美西方一些政治精英的真实目标说漏了嘴。如果这个时候实现俄乌停火,俄军班师回朝,显然不符合这些国家的政治目的。俄乌冲突在此时戛然而止,也不符合美国对这一危机的规划。所以,美国与一些北约国家必须继续为这场冲突火上浇油。从美国派遣电子侦察机向乌克兰军方提供情报信息支持,到通过卫星提供通信以及对打击坐标的精准定位,俄罗斯以坦克集群为主的地面作战优势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战场形势将更趋复杂,战斗会更加惨烈也会更为持久。
其次,华盛顿似乎对推动俄乌谈判达成协议并不积极。不仅不积极,美国还在制造各种各样的事端,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武器和大额军事援助,它甚至通过“租借法案”,从政治上和道义上给俄罗斯打上“当代纳粹”的标签。这些明显是怂恿乌克兰继续与俄对抗,而不是走和平谈判的道路。这也是谈判迟迟未能取得根本进展的幕后根本原因。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每每谈判取得进展,就会出现其他插曲。显然,通过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削弱俄罗斯,甚至拖垮俄罗斯,更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第三,欧洲陷入长时段的乱局,令欧洲国家在安全上更依赖美国,也更有利于美国把战略重点放在印太。如果俄乌冲突尽快结束,欧洲肯定会对这场安全危机进行一场深刻反思,而欧洲加强战略自主的风向再起,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从乌克兰的角度来看,基辅原本是希望尽早结束冲突的,在俄方第一阶段军事行动完成之后,乌克兰的谈判态度已经非常清晰,做出了一系列妥协。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布恰事件”。乌克兰的谈判口径出现了重大转变。随后一些北约国家积极助力,美国也加大军援力度,打破了之前不愿提供重型武器的限制,这些动作让乌克兰突然意识到这场战争是能够拖下去并获得更大战果的。
俄罗斯也是希望尽早结束战争的国家。毕竟战争消耗巨大,各类不确定风险难以把握。俄罗斯开启第二阶段军事行动,也就是希望能够在顿巴斯地区实现一个明确的结果。显然,俄罗斯不能接受其军事行动一无所获,空手而归。有传言说,俄希望在5月10日阅兵之前彻底结束这场战事,但从目前来看,时间表已经不是俄能够完全决定的。不仅在军事上很难预测,在外交战线的进程也难以由俄乌两家主导。俄罗斯谈判的对手不只是乌克兰,莫斯科方面近期多次提到这一问题。由此,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束时间不完全取决于两个当事国家。
影响俄乌冲突进程还有三个不确定因素:其一,俄军在顿巴斯的军事行动进展。这一行动的成果是下一步俄罗斯什么时候停止与乌克兰冲突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能够全面控制住顿巴斯,那么俄罗斯一定会逐步撤出。问题就在于,美国和北约不会让俄军这样轻易地撤出,它们将会策动和支持乌克兰尽力将顿巴斯之战拖得更久一些,顿巴斯大概率会出现激战。
其二,是北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北约存在更进一步卷入俄乌冲突的可能性。虽然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强调北约不会直接卷入冲突,但间接地卷入可能影响会更大,而且这将使后果更加无法预测。北约如果以“志愿者”形式参战,提供并培训乌军操作更具有进攻性和杀伤性的武器,那么俄乌战场的形势会有重大变化,激烈程度会更进一步加剧,杀伤力、死亡率都会进一步增加。
无论结果是什么,俄乌冲突的持续,欧洲国家之间的相互厮杀,最终获益者是两个离岸平衡国家:美国和英国。
其三,是舆论战。信息时代的舆论战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舆论操作,美国和北约将自己塑造为正义的一方,继续占据“道义制高点”,而俄罗斯则成了非正义的一方。美国极大地调动了几乎所有北约国家与俄罗斯对抗。美国会紧紧抓住“布恰事件”,向俄罗斯施加更多的压力。而俄罗斯也一定不甘示弱,会采取烈度对等的反制措施。这场舆论战将会助推俄乌冲突继续向着纵深发展,使得更多欧洲国家由中立向美国一边倾斜。
“布恰事件”将在联合国层面展开调查。无论真相如何,它正在导致谈判桌前的戏剧性转变,甚至很有可能导致谈判的前功尽弃。希望这件事能得到公正调查和妥善处理,不要成为某些国家破坏谈判、持续战事的借口,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难。(作者是外交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