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4月9日文章,原题: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斗争为何注定不会得逞 美国上月底举办的“民主峰会”转瞬即逝,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跟随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脚步展开了他的访华之旅,并带着一份有关发展更密切商业关系和政治合作的友好宣言离开中国。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国总统对新的商业合同更感兴趣,而非依靠中国让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
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得越来越清晰:遏制中国,并在有必要时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打一场全面冷战。为此,美国必定要求所有友好政府,而非仅限于盟国贡献所需的物质资源和外交资本。
这就是“民主对抗威权”从根本上自相矛盾的地方。在评论这场峰会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写道:“除尴尬的‘邀请谁’的问题外,美国的民主几乎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
这正是问题所在:美国沉溺于宣传自身的民主吸引力。旧习难改,尤其是这些习惯已经延续一个多世纪甚至更久。尽管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曾经历几轮孤立主义,但其对外政策总是奉行(美国)至上主义和干预主义。尽管美国的核心利益从未受到质疑,但它们必须披上社会正义事业和崇高道德言论的伪装,以兜售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正外交目标。
美国总使其处于历史的正确一边,从而将与其对抗的那些国家定义为错误一边。但如今谁真的相信这一套?当今美国大城市正受困于无家可归、犯罪和暴力等问题。少数亿万富豪坐拥美国大部分国家财富并左右国家议程。美国民主不仅难以向外国人兜售,就连美国人自己,尤其是美国年轻人也不买账。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像苏联那样加入与美国的“意识形态选美大赛”。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和问题。但中国向世界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它们是我的问题,我不会像美国那样向你们输出,就像美国借助代理人战争和干涉行径满足其军工复合体的利益,以及通过加息破坏世界经济稳定。
中国经济已经完全与世界经济交织在一起,而美国的安全和军事架构主导着全球的每个角落,其金融体系亦是如此。民主国家本身可能拥有共同价值观,但它们也是具有不同地理、历史、自然资源的国家。归根结底,国家的运转必须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之上。(作者卢纲,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