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国,无论是确定的合作领域,还是签约的合同金额,无论是中法联合声明的框架,还是五十一条的细节,均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卓然成果。受马克龙成功访华影响,法国对华理性声音正在打破沉默。
以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为例,4月8日,该报以“与中国对话艰难但必不可少”为题,对马克龙访华发表社论。文章认为,虽然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和欧中关系两大议题上并未取得大的突破,但不能因而就说此次出访失败;提议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马克龙同行,实属上乘主意,毕竟马克龙希望此次访华具有欧洲色彩。该报认为,实际上,此次马克龙访华的真正意义已经远超两位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的主要参与者,启动法国乃至欧洲与中国的重要对话都是正确的。
《世界报》是法国发行量第二的全国性日报,也是法国海外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这样的观点与欧美舆论中成规模的批评声形成有趣的对比。也不禁让人好奇,此类在中国读者眼里看来颇具客观理性的论调,为何在欧洲显得罕见?这样的声音是否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法国乃至欧洲对华认知的“沉默的大多数”?
经过查阅主要媒体评论之后,笔者认为,法国仍然存在对其总统访华成果评价的分歧,缘由还在于法国国民各派别族群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战略自主”和“政治正确”至上等观念,它们对法国舆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是法国绝大部分族群的朴素“国家利益”观念。之所以法国部分媒体和民众对此次马克龙访华还是持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主要还是由于对绝大部分法国人而言,法国的“国家利益”无疑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变量,无关乎马克龙总统所访国家的政体及社会运行机制。简而言之,你可以不同意中国与法国之间的差异或分歧,但仅对中法之间200亿欧元的空客大订单一项,作为一名法国人就决然没有横加反对的理由。其实,法国人是如此,其他国家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其二,是法国小部分族群的远大“战略自主”观念。持有这个观念的法国人尽管为数不多,但多为支持此次马克龙访华并对其访华成果颇感满意的“铁粉”,毕竟该访问不仅给法国带来巨大的益处,而且给欧盟诸国带来利益。倘若说持有朴素的“国家利益”观念者位居法国层面,那么持有远大的“战略自主”观念者则多位居欧盟层面。此类精英,我们多数将其称之为“欧盟公民”,即接受欧盟层面的教育、从事欧盟层面的职业、持有欧盟层面的观念等。
其三,是法国部分族群的虚伪“政治正确”观念。外交框架下的所谓“政治正确”,其实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现象,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操纵下,不少欧美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区,都将预设的以乌克兰问题为代表的站位立场为指标,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活动的首要标准。该现象在最近数年尤为猖獗,已经近乎直接性地影响到欧美地区重大决策的轨迹演变。而在这一背景下,越是符合对华强硬立场的舆论,在欧洲范围内越不容易受到批评,还有可能获得政治上的红利;而支持对华理性乃至与中国积极推进交往的声音,在此背景下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正因如此,尽管此次马克龙访华成果斐然,法国媒体舆论却仍然对此众说纷纭。究其根本,无非是在法国国民的舆论心态中,各自政治族群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战略自主”和“政治正确”至上等观念在起主导作用。不过,不少法国媒体和法国民众支持此次马克龙访华的事实表明,对华理性的“沉默”正在被打破,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还是在革新、在进步,尽管举步维艰,但前途可期。(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