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7月25日报道,中国双边结算中人民币占比首超美元。
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日本经济新闻》按照结算货币进行分类,对企业、个人和投资者的跨境交易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占比达49%,首次超过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更加开放,中俄采用两国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增多。
报道称,此次的统计不包括不直接经由中国的第三国之间的贸易和资本交易的人民币结算。
然而,这并不代表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易情况。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美元在全球总结算额(包括第三国间)中所占比例为42.02%,位居榜首。人民币则以2.77%位居第五,排在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
与中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相比,人民币结算所占的份额仍然很少。不过,该份额已较五年前的1.81%有所上升,存在感正逐渐提高。其驱动力就是以中国经济实力为背景的双边结算。
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为42.1万亿元。其中,资本项目为31.6万亿元,约占75%,贸易等经常项目为10.5万亿元。
2023年4月至6月,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结算同比增长11%,达1.5104万亿美元。从可追溯的自201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这是人民币季度表现首次优于美元。
报道认为,虽然全球范围内人民币结算所占比例不到3%,但“去美元化”开始取得进展。而人民币结算的规模扩大主要源于两个因素:资本市场开放和贸易结算“去美元化”。
中国已向外国投资者打开了通过香港交易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的大门。2014年11月,“沪港通”机制启动;2017年7月,“债券通”正式开通;2022年,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被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今年又启动了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
在贸易方面,俄罗斯因去年以来受到西方制裁,基本被排除在美元和欧元结算体系之外,而在与中方的石油交易中俄罗斯使用人民币结算。
报道称,未来人民币结算所占份额很可能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2023)》指出,2022年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总体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贸易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二是证券投资业务继续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增长的支撑力量;三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服务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涌现,许多新兴经济体正积极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美国智库“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曾刊文警告美国政府,全球去美元化已势不可挡,且自美政府决定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并将其从全球金融体系中剔除以来,这一趋势愈演愈烈。数据显示,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储备份额从2001年的73%下降到2023年的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