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记者丁雅栀】“国会今年没做什么,但议员们一有机会就立法针对中国”,美国智库“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的在线杂志“负责任的治国之道”临近年终盘点了美国国会2023年提出的涉华法案。据该杂志统计,今年国会一共只有22项法案被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这是自1993年以来的最低值;不过,美国议员提出大量与“中国威胁”有关的法案,今年共有616项包含“中国”相关词汇的法案,相当于国会会期平均每天提出超过3.5项。根据国会记录,这一数字仅次于第117届国会(2021—2022年;860项法案)和第116届国会(2019—2020年;620项法案)提出的法案数量。
文章称,今年国会为数不多的“成就”之一是1月成立了“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几乎等同于“对华强硬委员会”。从那时起,针对中国在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存在的多项法案相继被提出,但都没有成为法律。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国会就涉华问题提了如此多法案,反映出美国国内不论是社会层面还是政治层面,中国已然成为核心聚焦点。尽管国会中提出的众多法案最终立法的很少,但依然值得警惕,因为美国国会在涉华法案方面可能希望通过长期努力达到“温水煮青蛙”的效果。每一次提出法案、引发舆论或是举办相关听证会,都是美国国内一次对华形象扭曲和对华政策强硬的国内共识的塑造。共识逐渐形成后,后续政策推动就会非常迅速。数年后,累积下来的、得到立法的涉华不友好法案数量令人担忧,甚至可能成为一套连贯的体系。
该杂志将2023年美国国会提出的涉华法案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针对外国人在美购买土地的法案。据统计,美国国会议员提出至少9项限制外国人购买美国农业用地的法案。其中,美国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和阿拉巴马州共和党参议员凯蒂·布里特甚至共同提出“寸土寸金法案”,呼吁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和实体购买位于美国的公共或私人房地产。“负责任的治国之道”6月在一篇文章中分析称,即便美国对中国或其他国家购买农业用地有一些安全担忧,但一些拟议的解决方案太过笼统,可能只会助长日益增长的反亚洲情绪。
第二类是阻碍外交的法案。该杂志文章认为,美国本届国会出现的一个明显主题是,许多对华鹰派人士将外交视为软弱的表现。例如,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众议员汤姆·蒂凡尼和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兰斯·古登就曾提出法案,鼓动拜登采取必要行动关闭中国驻纽约领事馆。文章援引康奈尔大学教授白洁曦在特朗普政府以间谍指控关闭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时的评论称,“失去领事馆似乎并不是威慑或迫使中国改变行为的连贯战略的一部分”,而可能被解读为在增强对中国作为一种生存威胁的恐惧。
第三类是增加战争爆发几率的法案。田纳西州共和党众议员安迪·奥格斯等人提出“撤资中国盟友法案”,主要针对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要求美国“禁止向某些不承认台湾主权的国家提供援助”。文章认为,该法案暗示要求结束几十年来维持台湾海峡和平的一个中国政策。
第四类法案被称作“毫无必要地制造对立,且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的法案。文中写道,当涉及对华关系时,许多国会议员往往喊得响亮,提出许多象征性和对抗性法案,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文章援引加州民主党众议员萨拉·雅各布斯的话称:“问题是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助于台湾地区的安全,而不会不必要地将局势升级或对抗中国?不是做那些愚蠢的事情,比如给代表处重新命名或者只是夸夸其谈。这实际上不会帮助台湾,反而会加剧与中国大陆的冲突。”
李海东表示,国会议员提出的议案反映了美国国内政治层面的主流情绪,折射出美国诸多不同利益团体在涉华问题上不健康的声音,并试图向社会层面传导政治精英对华竞争加对抗的主基调。但美国国会中提出的很多法案最终难以成法也表明,美国国内政治精英群体中,理性的声音和力量依然存在。
2024年是美国的选举年。“负责任的治国之道”预测,党派政治将在美国发挥更大作用,由于国会两院仍存在分歧,因此通过更多立法的可能性并不高。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抗中国的法案过多的现象仍将延续下去。
李海东认为,在选举年,美国两党以及国会选举中讨论中国的频次将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会对接下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形成强大的国内压力,这就要求美国总统班底在对华政策中展现出灵活性、建设性以及战略智慧。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