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个争议很多的伟大历史人物。
就拿“焚书坑儒”这件事来说,争论了二千多年,有人以此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不尊重读书人。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很冤枉,焚书坑儒被后人误解,根本谈不上暴政,不能让他再背黑锅。
那么,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1、焚书
根据《史记》记载,“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原因,统统不同。
焚诗书,坑术士,才是正解。
到了汉朝,学者孔安国,把“焚诗书”“坑术士”,两件不同事情,简单缩写为“焚书坑儒”。
老孔在《尚书·序》文中写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为了防杠精,只能出此下策,引用史料。)
很明显,老孔曲解了历史,后面学者以讹传讹,导致两个严重误解。
误解一:焚书目的,是监管舆论。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47岁生日那天,召集70多名博士参加宴会。
在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对同事周青臣的发言,提出反对意见,建议秦始皇推广分封制,这样有利于稳固国家政权。
关于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的发言,秦始皇并没有当场发飙,而是让大臣之间再讨论讨论。
后来李斯建议秦始皇,国家方针政策,允许大臣在朝堂做民主讨论,最后由陛下裁决定夺,但绝不能放任读书人私下妄议中央。
虽然国家实现了统一,但是朝廷颁布政令法规时,民间各流派的读书人,总是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来议论国家政策。
这些人,在街头巷尾,唧唧歪歪,通过批评中央政策来吸粉圈人。
他们显耀自己学问,博取虚名倒是其次,更严重的是他们会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李斯提议,朝廷要加强文化舆论监管工作,这样对朝廷治理会有好处。
焚毁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书籍著作,这样就可以有效限制民间办学,从而加强文化舆论监管,统一全国思想。
焚书命令下达满三十天后,如果还有人不执行政策,就派他去长城工地上体验生活。
当然,像医学、种植、占卜等技术类书籍,不能焚毁,需要保留好。如果民间读书人,想要学习国家法令政策,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报名,向专业官吏学习即可。
秦始皇认为这个建议挺好,于是同意焚毁民间藏书。
误解二:大量有价值图书,得到保存。
焚书期间,烧得最多的是地摊文学。
比如医学、农业、种植、手工业等有益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技术类书籍,并没有列入焚烧范围。
恰恰相反的是,这些技术类书籍,被官方大量刻撰收藏,由专人负责保管。
还有一点,秦始皇下令焚毁的是民间私人收藏的《诗》《书》等书,这些盗版书籍和地摊文学,看上去无公害,实际都夹有大量私货。
官方出版的《诗》《书》等典籍,不仅没有焚毁,反而保存很好,并大量刻撰,分类储藏。
如果秦始皇真的大面积焚书,我们现在就看不到《道德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左传》《诗经》等先秦典籍了。
我们反而要感谢秦始皇,他乘机整理了这些典籍,使得它有系统的完整地传承到今天。
所以说,焚书这件事是真的,但并没有焚烧先秦典籍。
《剑桥中国秦汉史》研究表明:中国秦朝“焚书所引起的实际损失,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更多的是后来毁于战乱。
鲁迅先生在《华德焚书异同论》文章中写到: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综上述说,焚书并没有历史讹传的那么龌龊,秦始皇只不过采纳李斯建议,加强了秦国文化舆论监管工作。
2、坑儒
坑儒,历史上指秦始皇坑杀儒生,这件事完全是讹传与污蔑,主要有两处误解。
误解一:坑杀,并不是活埋。
坑杀,并不是活埋,而是杀了之后,直接埋在坑里,不允许家属把尸体运回去另外下葬。很多人望文生义,把坑杀直接归纳于活埋,这是完全不尊重历史的事实的。
误解二:秦始皇坑方术士,并非坑儒。
《史记》中有相关详细记载,起因同秦始皇追求长寿的需求有关。(为了不让大家头疼,我就不引用原文了)。
当年秦始皇,为了实现长寿的目标,在全国招聘了很多方术之士,来咸阳宫内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希望能研制出提高人体免疫力与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
如果用现在观点来解释,搞点药物研发,探索生命科学,并不是什么坏事。炼丹技术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冶金、化学技术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里需要做个简单科普:方术,古代指方技和术数,方技侧重于研究医学、药物、养生、人体等学问;术数,侧重于研究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方术之士,简称方士,或方术士。
通俗地讲,就是古代的科研工作者。
很多人犯了历史虚无主义,天真幼稚地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都统称“方术”。
我们不能因为没叫“物理、化学、生物”,就否定中国历史上不存在这几门学问。
深圳市以前不叫深圳叫东莞,难道你能说深圳这块地不存在吗?肯定不能这样讲。
由于方术包罗万象,研究对象太过宽泛,人才队伍过于混杂,加上历史宣传问题,导致大家对方术印象不好,认为他们都是江湖骗子,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方士都是高级技术类人才。
秦始皇时期的方士问题,坏就坏在团队鱼目混杂,很多人是过来混饭吃的。可是秦始皇立项之后,投入巨额研发经费,是想要看到研发成果的。
法家的管理思维就是循名责实,要落实岗位责任义务,搞绩效考核,谁都不要想混日子。
在科研团队中,有两个大忽悠(卢生和侯生)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取得秦始皇信任后,成为炼丹项目的实际负责人。
这两个大忽悠,给秦始皇画了一个大饼,表示一定能研制出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后很高兴,对此表示深信不疑,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供他们团队从事药物研究(炼丹)。
结果,这两个人是个水货,牛皮吹得太大,眼看时间节点快到了,完成不了科研任务,担心领导怪罪下来要吃苦头,干脆卷走科研经费,私自跑路。
秦始皇听闻此事后,派人去通缉卢生和侯生,顺便派中央巡视组进驻科研中心,审查科研经费使用等问题。
结果,发现科研团队内部,发生塌方式腐败,炼丹方士们相互举报,牵涉了1000多人,最后坑杀了460多人。
面对炼丹团队的集体腐败问题,秦始皇还是有区别对待,只是坑杀了问题严重的460人,其他认真从事科研工作,但暂时没有出成绩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反而继续调拨经费,支持科研工作。
所以说坑儒这件事,纯粹是瞎掰的。
如果秦始皇真坑儒,在生日宴会上公然泼冷水的淳于越能善终?
事实上,秦始皇很民主,淳于越没事,过得好好的。
秦国其他儒生,如郦食其、孙叔通、陆贾、张苍等人,都好端端的。在秦朝,儒生政治地位,虽整体不如法家,但也得到基本尊重。
汉朝学术界,司马迁、班固、王充等治学严谨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当年秦始皇是“坑杀方术士”,而并非儒生。
那么,谁把这个问题曲解呢?
同西汉学者刘向有关,我们来看看让人头痛耳鸣的史料:
《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而刘交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说,刘向并非普通学者,他是具有皇室血脉的学者。
在西汉学术圈,地位挺高,其文章与观点常被后人引用,完全在情理之中。
换句话说,刘向误解了秦始皇,后面学者鹦鹉学舌,也认为秦始皇“坑儒”,久而久之,秦始皇就成了“焚书坑儒”的暴君。
综上所述,“焚书坑儒”就是伪历史,天下黑秦始皇久矣。
秦始皇历史形象不是很好,同后来儒家当权也有关系。
为了满足政治家需要,后面学者搞点秦始皇黑材料,夸大秦始皇的污点也很正常。
不但是秦始皇,包括整个法家学派及代表人物,其历史名誉都不佳,最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比如先秦时期的商鞅、韩非子,汉朝的桑弘羊、张汤,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等能臣干才,都被描述成阴狠、刻薄、毒辣的代表。
法家思想被黑成残暴与专制的工具,对法家依法治国、绩效考核等科学管理思想却视而不见。
原因出在哪里?这和历史上儒家长期掌控舆论权有关,这是赤裸裸的学术流氓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很奇葩的现象:
办大事的,实施大仁政的,为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呕心沥血的,往往都被历史所抹黑。
而办小事的,实施小仁政的,搞点小恩小惠的,让人民群众立马尝到甜头的,总是被历史所褒奖。
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里面,既有普通民众的短视,也有剥削阶级的偏见。
民众的短视,源于生产力的限制,对认知产生局限性,为了个体的生存,普通民众更关心自己眼前的近期利益,很难看清长远的利益。
剥削阶级的偏见,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故意歪曲历史,通过掩盖历史真想来蒙蔽广大民众,达到阶级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目的。
这里面,既得利益集团歪曲历史,设法固化阶层利益,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也是社会走向内卷、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重要内因。
社会病了,往往病源都在精英阶层,而不是底层民众。
比如抹黑历史伟人,这种常见的社会病,其病源都始于精英阶层。苏联的崩坍,深层次的原因,始于苏联精英病了,进而全盘否定斯大林所致。
秦始皇是华夏民族的伟人,对华夏文明繁衍与传承,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这口历史黑锅,早就该把它砸个稀巴烂,让华夏子孙后代,看到一个更伟岸的秦始皇。
最后,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来结束这篇文章: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