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了核酸大王进军预制菜,今天分析下新近的一种观点,认为校园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小舅子,而并非预制菜还是现炒菜。
这个观点对不对?对!但是它并非新鲜事。这时候提这个,如果是为了追本溯源,那么对上加对;而如果是为了给预制菜开脱,那就是在搅浑水。
没错,校园餐的安全系于小舅子,这是基于最初学校拥有自办食堂的情况下,谁能承包到这个肥活儿呢,自然是和校长沾亲带故的人。后来吃翻了很多批儿童之后,规矩改革了。一是规定学校食堂不允许营利,而是推动社会化供餐,以教委为单位走正规招标,校长的小舅子就不得不退出舞台了。
但很快,一朝君子一朝臣,教委主任也有小舅子啊,权力在哪里,小舅子就在哪里。至于招标手续,那都不是事儿。于是,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出现了,在北京昌平区注册了一间房,就能在河南省某县给十几所学校供餐(此为真事儿),学生吃到吐,校长也泪目,说这是教育局招标的,自己换不掉……一切照舅,只是校长舅子换成了局长舅子。
当然在这个阶段,小舅子们从个体户升级到了供应商,但多数也仅限于一县一区等范围内,为嘛呢,因为别的区县也有各自的小舅子啊,各找各妈,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这块市场能发点财但做不大,大资本依然不屑于介入。转机就发生在预制菜,作为工业化的产品,它是可以跨越地域的。
我们拿预制菜鼻祖方便面来参考一下。在上世纪末,方便面市场群雄逐鹿,各地都有自己的畅销品牌:北京的龙潭、广东的华丰、河南的白象……30年后,其中大部分地方品牌都已经销声匿迹了,方便面市场只剩下统一、康师傅、今麦郎等几大巨头。所以在预制菜领域,是有机会培育世界500强企业的,这时候,大资本的眼睛才亮了。
方便面没什么原罪。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竞争的领域,从来没有一号文件撑过腰,也从未染指过校园集体供餐,完全是在口味、价格、宣传的博弈中大浪淘沙的。它的发展历程也是曲折艰难,光一个防腐剂问题被质疑多少年。最终,方便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是居家旅行不方便时的方便之选,而并非每天吃的主餐。基于不可避免的营养流失和化学添加剂问题,这可能是所有预制菜最终的定位。
所有的预制菜,包括传统的酱菜、腐乳,包括新研发的自热火锅、螺蛳粉等等,所有的营养专家都是同样观点:可以吃但不建议天天吃。在我们当前的食品科技水平下,这大约就是预制菜的天花板了吧。然而,此波预制菜进校园,即将取代的并不是像方便面、螺蛳粉这样的调剂角色,而是几亿孩子们每天的正餐,主角,这是该领域从来没有开过的口子。如果是走当年方便面走过的自由竞争发展的路,我们没有任何意见。然而如果直接进校园,我们不能拿民族的未来当小白鼠。
再回到小舅子问题,哪里有迹象表明预制菜的到来就能赶跑小舅子?既往经验来看,小舅子可能会换人,但不会消失。而且随着行业的不断整合,小舅子的背景也会越来越硬,这更不是好事。
以往几个家长冲进后厨,就能揪出一个小舅子,连带着还能扳倒一个校长,毕竟都是小虾米。后来招标供餐后,别说家长,连校长都对舅子们无能为力,维权难度增加了,不上热搜很难解决。待将来预制菜一统江湖,好几个省都用一家品牌,那时候的舅子该是谁,恐怕都上不了热搜……这口饭吃定了,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