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内卷,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代年轻人似乎进入了死胡同,横竖是个难。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赛道呢?当然不是,一部分有钱人直接转向了国际教育,避开书山题海,骑马花滑射箭,水个海外名校,回来照样能考公务员。但这毕竟只是一部分人,不是谁都能支付得起几百万留学费用,那么向下转换有没有赛道呢?也是有的,就是国家一直在推的职业教育,但是广大家长不愿意买单。
广大年轻人也不愿意买单。很多学渣混到了中考忽然惊醒,死活不肯上中专技校,好歹也要念个普高。这些学渣又混到了高考,死活也不上职专大专,即使念民办也要混个本科的名头。谁对谁错?天知道。
社会的意志是分层,而个体的意志是往上冲,这两方面其实是有矛盾的。
近期几个热门,连续推荐不同的赛道。其一,外卖骑手三年赚百万。对这个数字,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也不愿意相信。但是骑手本人出来回应了,说自己一天工作18个小时,凌晨5点到晚上24点,春节也不休息;月均收入在2万到4万不等,但每个月的开销控制在2000元左右。总之,数字上确实能算的下来,但这确实也是牛马般的生活。很多青年和家长看了之后不是羡慕,而是觉得恐怖,更加赶紧去读书了。
其二,年轻人入行装修月入4万。对这个数字呢,如果你近期装修过房子就一定有数,木工、瓦工、油工、乃至做美缝的,日薪都得500往上了。如果你像那个外卖员一样干活快点、加班狠点,月入三四万并不是梦,三年下来也是百万以上……媒体把这些行业称为“赚钱但不体面的工作”,问青年愿意做吗?
其实你要是注意装修行业的木工、瓦工等,高龄化比较严重,很多都是四五十岁往上了,年轻人很少。这些老人不带徒弟吗?其实是有的,但很多年轻人是不愿来或者干几天又跑了的。为什么赚钱还不愿干?那是真不体面而且真辛苦。送外卖你风里雨里跑18个小时,贴砖美缝呢,你是生生蹲地上十几个小时,你试试。一般人蹲一两个小时,就会宣布和这一行决裂,更别说我们从小碗都不洗的读书郎了。以前的装修工、建筑工,别称又叫农民工,那都是在农田里吃过大苦的农民,才能接受这一行的辛苦。以前城里的小伙子宁可在街上混都吃不下这番苦,更别说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了。
首先这些体力劳动的行业,有人挣得多不等于全都挣得多,月入数万的个案基本靠拼命。另外它的社会地位,还尚未转变过来,很多人仍然把外卖小哥装修工看做下等人,即便把谢谢挂在口边,眼神还是骗不了人。很多城市家庭激励小孩子读书的反面教材,就是顶着寒风在小区里飞奔的外卖员。
所以,能不能挣到钱和愿不愿意干,还是两码事。今天的家长在想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在想什么,从他们的选择就知道:考研考公考编,央企国企大厂,计算机金融法律,最不济师范医学院……就业从来就不是挣钱一个维度。除了体面之外,还有稳定性、福利完善、发展空间等等。大家都希望安身立命,而不是浪里淘金。
近年来不断推荐的一些体力劳动行业,都有着明显的缺陷。要想挣钱,都是非常的玩命,不可能长期吃得消的。从稳定性、福利度和发展空间来说,也是几乎没有,入行即巅峰,跑残了就玩完。其实现在的外卖群体中大学生已经不少了,但是大家仍然把它当做过渡而不是上选。很简单,美团不可能给你养老的,包工头也不可能。所以比来比去,还是宁愿去死磕月薪几千元的公务员。这反应了人们对职业待遇的基本诉求,它本该就是多维度的。
真正的原因是,社会提供的优良赛道还不够多,能够具备基本福利保障和发展的职业选择还不够多。如果有一天,外卖员装修工建筑工也能签长期合同,也能有几千块底薪,也能有五险一金,也能有晋升路径,这才是它们真正成为选项的一天,也是真正能被叫做职业的一天。
而在提升底线保障的同时,我们的经济还亟需更多元,要让高科技出海,要让服饰创名牌,要做世界金融中心,我们要继续和世界融为一体,挣全球的钱,才能真正创造出更多适合新一代年轻人的赛道来。如果我们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上不去,那么国内也必然会长期陷于第一和第三世界共存的情况下。行业间的尊严体面、收入差距、福利保障等,将长期保持巨大鸿沟,一代代年轻人的内卷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