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远禾
数据支持|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徐峥又一部聚焦苦难·现实·底层的现实主义电影《逆行人生》上线了,Buff叠满。
上映第一天,加上之前点映的1700万,票房总共才六千多万,也就是说,第一天票房才四千多万。
据说上映之前有人预计,《逆行人生》票房能超过30亿,不太知道到底是哪儿来的自信。
01
电影刚开始宣传的时候,我就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必成爆款。
结果很快舆论就反转成了“穷人掏钱看富人演穷人”。
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强盗逻辑。
明星一直都是富人,但是也没少演底层普通人,也没少人看。
八年前同样是徐峥演的《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
那这次为什么不行了呢?
《逆行人生》的剧情很简单,主角高志垒是一名大厂程序员,大龄被辞,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不得不当起了外卖员。
在当外卖员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外卖员群体,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和无奈,最后他成为了“单王”,还开发出了优化送单路线的软件,大圆满结局。
电影主创们说,想要让观众深入了解外卖员的生活。
但电影表现的,真的是普通外卖员的生活吗?
先看看主角高志垒。
大厂程序员,职级P7。如果在阿里,他的年薪大概是50-70万,年终奖是0-6个月工资,大多数人可以拿到3个月。哪怕在其他大厂,职级也不会很低,年薪基本也是50万+。
大龄被辞之后,高志垒原本以为自己能拿到70万的赔偿,结果只拿到30万。
迫于经济压力,只能暂时去当外卖员。
一个月薪三万以上的程序员,如果失业,是选择降薪去其他公司,还是选择送外卖,答案显而易见。
更何况,他的经济压力是——
每个月房贷一万四,家里生活费5000,因为糖尿病胰岛素需要300,爸爸康复花费4000,还想给孩子读一年20万的国际学校。
这个薪资和消费水平,现实里百分之八十的人达不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外卖员达不到,如果做外卖员,这个消费水准,他哪怕不睡觉也不可能满足。
当了外卖员之后,高志垒的业绩从站点垫底,一路逆袭,最后半程居然变成了“单王”争霸赛,高志垒最后时刻成功逆袭,成为“单王”。
电影最后,高志垒开发出了一个最优路线的软件,骑手用了都说好,受到平台注意。
放到现实,可以想象,这个软件被平台发现了之后会怎样?
高志垒成功逆袭被大厂返聘,底层的外卖员们进一步被算法控制,送单时间被压得更死。
这样的中产阶级陷落,又重新辉煌的故事,是娱乐圈臆想中的爽文,但不是广大外卖员的现实生活,甚至都不是极个别案例。
电影里还设计,原本高志垒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打胰岛素维持生活,结果在经历几个月的外卖员生活之后,高志垒的糖尿病神奇地好了。
更可笑的是电影里对主角以外的外卖员的刻画——尽管他们面临着生活的种种苦难,但他们都又善良又有人情味,相比高志垒的大厂同事,他们都快乐得多。
只能说一句槽多无口。
如果问外卖员,是想做外卖员还是做大厂白领,答案显而易见。外卖员会觉得,他们是“痛并快乐着”吗?
看看《逆行人生》的海报就能发现,前面的演员们笑得开怀,但是背景里真正的外卖员只有疲惫和麻木。
而这,才是大多数外卖员的常态。
困住他们的,不是白血病的孩子,不是1.4万的房贷,而是近在眼前一单跟着一单的压力,是赚的钱甚至不够生存的压力,这才是每个外卖员面临的最现实也最紧迫的压力。
如果说在以前,《逆行人生》或许还有一些“励志”的因素,能够有一些受众。
可放到现在,它既没办法鼓励失业的中产阶级坦然接受送外卖的命运,也没办法真正让外卖员感受到尊重和理解。
但凡投资方能把投给电影的2亿元抽出几千万来给现在高温天气下快要中暑的外卖员送上一杯冰水,也不至于落得两头不讨好的下场。
这种虚情假意的同情还是其次,更可恶的是,这部电影对于顾客指手画脚,对真正的罪魁祸首却视而不见。
我很久以前遇到过一次外卖延迟。
当时外卖已经整整送了一个小时还没送到,我正准备发火,就接到外卖员的电话,说他送外卖的时候出车祸了,车翻了坏了,还要一段时间才能送到。
又过了半个小时,外卖员走着送到了我的外卖。
那已经是八九年前了,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丝毫没有好转。
徐峥在映后会上说,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多给外卖员几个五星好评,送鸡腿(给小费)。
但外卖员的困境,仅仅只是顾客包容外卖员就能解决的吗?对立的到底是外卖员和顾客,还是外卖员和平台,普通人和资本?
更讽刺的是,这部电影竟然还在外卖平台投了开屏广告。
赚着普通人的钱,对普通人的行为指手画脚,最后要把赚来的钱上交给真正剥削外卖员的资本。
何其可笑。
02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记》。
这个综艺的想法是,把穷人家的小孩送到富人家,把富人家的小孩送到穷人家,交换人生。
可是这个综艺叫《变形记》,而不是《交换人生》。
节目最后想给大家看的,其实是富人家的小孩在农村各种不适应,各种撒泼打滚,各种叛逆。
等节目结束,富人家的小孩还是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庭,享受富有的生活,甚至还因为节目有了名气,可以当网红挣钱。
穷人家的小孩呢?
我记得曾经有穷人家的小孩被送回家之后,适应不了吵着要找“城里的爸爸”,但是城里的“爸爸”一改节目里的温柔形象,最后直接拉黑了他们。
有钱人体验生活很容易,让穷人也顺便体验一下有钱人的生活也不难,但体验结束,有钱人还是有钱人,穷人还是穷人。
就像这部电影,名字叫《逆行人生》,但什么叫逆行人生?
是电影里朱站长当保安的时候教保安拦外卖,辞职当站长之后教外卖员冲保安,现实里留学回来的外卖员和保安起了冲突互殴致死。
是有人简衣陋衫拉着沉重的货走在马路旁边,迎面开来了一辆风驰电掣的保时捷。
真正逆行的,是电影里构造的美好结局与当下的社会环境背道而驰。
现实是——
外卖员的提成越来越少。
过去超1200元每单奖励0.4元取消了,把一箱啤酒或一袋25公斤大米扛到八九层楼也没有补贴了,配送范围从3.5公里扩至4.5公里,越来越多骑手日均配送距离超过90公里,日均配送超过120公里的骑手数量同比增长2.3倍。
北京市的一个副处长体验了一天送外卖,只赚到了41块钱,最后他无奈地坐在马路边说,别拍了。
但是这些投资电影的资本还在说,电影投资的风险不只是内容质量题材故事演员演技,而是各种角度出现的舆情…很多片子深受其害。
为什么“奋斗”,如今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因为大家知道,奋斗也不一定有结果,反而只会带来无止境的内卷。
资本创造出了优绩主义和中产阶级,他们一边对着996是福报,一边用各种绩效、考核、算法,控制着自己的员工们,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做牛马,就能变成中产,收获成功。
但现实是,
收成好的时候,员工们能吃到一些肉星儿,就会以为自己只要努力拉磨就能上桌吃饭。
收成不好,终日吃糠咽菜,员工们才知道,原来“成功”就是吊在眼前的胡萝卜,看得见,吃不着。
这个时候,给牛马吊起来那根胡萝卜的人还要问,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会儿?
这个时候,牛马唯一能做的,只有给他一个大逼斗。
03 尾声
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面,塑造了一个折叠的社会。
第一空间的五百万人,拥有24小时的生存时间,干净宽敞的生存环境。
第二空间有两千五百万人,拥有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的16个小时生存时间。
第三空间有五千万人,但生存时间只有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生存环境杂乱不堪,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
第一空间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第三世界彻底颠覆。
这看似是科幻小说,但比现实更加残酷。
在现实里,鳞次栉比的大楼旁边,是脏乱低矮的城中村。
城市光鲜的大多数时间,隐藏了人数更多,话语权却更低的底层生活。
但这些人,才是现实中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