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西化的问题争论得很激烈,许多人做了非常扎实的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梳理与研究,找出了严重西化的铁证。对于这些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努力,顽石深感敬佩;对于他们得出的结论,顽石也深表认同。但我要说,比中小学语文教材西化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指导思想的西化!
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广东某幼儿园的招生广告:“选择我们就是选择美国9000万孩子享受的教育。”
广东某中学校运会,60多个班的学生着班服出场,所有班服的胸前背后印的都是英文口号。
广东某重点高中开学典礼,校长发表讲话,先要求学生要爱国,讲完几句空洞的话便转入详细讲述要怎样学会做人,校长一共讲了三个做人的故事对学生予以启发:华盛顿的诚实、富兰克林的的谦逊、比尔·盖茨的爱心。三个故事讲的都是美国人,隐含的逻辑岂不是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做美国人?先前的爱国教育到底是教育学生爱中国还是爱美国?
全国基础教育最发达的江苏,几乎所有名校都开设了国际班,各名校都将最好的学生放到国际班,选出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让这些孩子高中毕业直接到国外名校读大学。
广东等多个省比江苏更进一步,都在各地开设了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几乎就是国外大学的预科。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十年前毕业于北大,随即去美国留学,毕业后选择定居美国,和她北大同班的30多个同学现在还留在国内的仅剩4人。
学生学英语耗费的精力过大,早就受到各方诟病,大家满心期待高考改革能降低英语在高考考科目中的权重,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负担,可近两年在国家高考改革指导思想规范下陆续出台的各省高考新方案,无一不将英语改成一年两考,然后将两次考试中的最高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稍有理智的都知道,此举将会促使学生花更多时间更疯狂的去学习英语,以追逐那次“最好的成绩”。
10多年前启动的轰轰烈烈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主要是由一帮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推动的,课改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基本是克隆西方的。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重因材施教,毛泽东时代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工、学农、学军”,这些本就领先世界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中都用“个性发展”“综合实践”等西方术语来表达,所有改革措施都要到西方教育理论中寻找依据。正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国统编教材的惯例被打破,各地均可自编教材,于是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湘教版等许多版本的教材雨后春笋般涌现,表面上蔚为大观,实际上混乱至极(当然,背后还有巨大的利益驱动)。
至于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洋节日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幼儿园过得如火如荼,则早已司空见惯。
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大多数老师,课上课下称必西方、呲必中国也早就习以为新常态。
……
以上种种,决非个例,都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凸显的就是教育已全盘西化,关键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已根本西化。
回到开头的问题,语文教材西化只是表象,根子在教育指导思想西化。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哪怕就是将删除的《南京大屠杀》重新放回教材,也丝毫改变不了目前教育沦陷的现状。
请教育部三思!请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三思!
文/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