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李北方:如何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健全地存活下来

2016-12-14 09:52:4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李北方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智能手机替代了报刊杂志和网站变成了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与智能手机相适应的新的信息推送技术也已经被大规模地应用,它让手机更“懂”你,它了解你的偏好,把你想看的东西送到你的眼前,而且是免费的。

  除了占总人口少数的尚未使用智能手机而且也不大可能选择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绝大多数人已经获得了形式上平等的信息获取的权利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更替,这种“平等”终将在所有人中间得到实现。

  二十年前,当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忧虑“数字鸿沟”,怕价格上不那么友好、使用上不那么便捷的PC在人群中的不均衡分布导致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社会分裂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获取的能力与财富创造和机会把握的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无线网络、智能终端、智能推送等等技术的普及能抹平数字鸿沟吗?表面上看起来,答案无疑是能——虽然人们使用的手机有高档低档之分,但装机的资讯APP可以是一样的,而且穷人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资讯。

  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新的“数字鸿沟”在信息极大丰富和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平等的表象下形成了。这是一个极危险的动向,因为其遮蔽性强,难以被发现,更难以被解决。

  

  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那个叫做“今日头条”的资讯APP最为典型。它号称有一套复杂的运算系统,能记录和分析每个用户的偏好,你使用它的时间越多,它就越了解你,然后当你打开它的时候,它就会根据你的偏好自动地把你喜欢的内容推送给你。据说,得益于这项技术,这个APP在同类产品中用户粘性最强,也就是用户用来浏览它的时间长。故而,其商业价值也大。

  但这里的说的用户偏好是值得怀疑的。假设,你初次下载使用今日头条,打开,看到的内容推送理论上应该是随机呈现的,因为当时它还丝毫不了解你。你看到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严肃资讯,还有一些花边新闻和一些好玩搞笑的东西。大多数人会选择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办、没有什么特定的信息需要获取的时候去下载和尝试一个新的应用,这种时候倾向于选择些轻松的内容先看看。于是,你可能随手点开了一条看起来有趣的内容,沿着它提供的链接又看了几条。

  坏了,它会认为这就是你的偏好,而且记住了,下次再打开,同类的内容在比重上会增加,引导你去点击浏览。然后你可能就点击浏览了,然后它更加确认这是你的偏好,然后把更多此类内容推送给你。

  这是一个从偶然性开始,持续强化直至锁定路径的过程。被今日头条这一类应用所认定的你的偏好未必是你的真实偏好,但它会在持续的强化过程中将其塑造为你的偏好。而且,今日头条这类应用通过抓取其他媒体、网站的内容以及自媒体的内容,可以为你提供无穷无尽的同类信息,理论上可以占据你所有的时间。

  另外,人的偏好和你应该做的事不同,而且,你应该做的的其实比你喜欢做的更重要。就如同,你喜欢吃肉,但只吃肉未必好,最好同时也吃些不怎么喜欢的菜叶子,这样子对身体没坏处。再比如,在打游戏和做作业之间,小孩子的偏好无疑是前者,但如果放任小孩子去沉溺于他的偏好,那么孩子十有捌玖就长成废人了,所以得强制性地让他学习、写作业。你生病了,面对甜的糖和苦的药,无疑会偏好糖,可是糖不治病,忍着也得吃苦的药。

  信息获取也一样,为了跟上这个社会,人所需要的信息是均衡的,而且,越是有用的信息往往越枯燥,而那些扯淡的信息看着有趣,却没什么用。人是有弱点的,在不同的信息中,往往倾向于首先选择那些轻松的。当你一不小心表现出了一点恶俗的趣味,那么恭喜你,它将助你在恶俗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于是,当你享受新的智能化信息推送方式的好处时,很可能忽视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它正在把你变得简单,成为只会傻乐呵的人。

  三

  再讨论一下这种智能的信息推动方式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今日头条也开放了自媒体功能,叫做头条号,已经有数千万的注册,即有数千万的个人和组织在为今日头条提供内容。但头条号跟微信公众号不一样,在头条号上发了文章,不能自己推广(今日头条没有社交功能),只能靠系统帮忙推送。它的推送机制也是很智能的,它通过计算机分析,判断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然后根据它已知的“用户偏好”,选择性地推给一些用户。据说,先推一批,如果打开率足够高,说明有卖点,然后再推给更多的人。反之,就不推了。

  很久前,就有人跟我说,你可以开个头条号啊,用户数亿啊,也是个阵地嘛。于是,在10月份,我也注册了一个。

  之前作为受众的时候就感觉到今日头条的政治化色彩是非常淡的,除了少量时政新闻,推荐中少有严肃内容。开了头条号,感觉就更明显了。比如,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我写了一篇《从严治党,听听毛主席怎么说——对六中全会公报的一种解读》,就想也发到头条号上看看什么效果。结果,发送未通过,理由是“内容不适合收录”。前些日子写的《有些外国人的横与有些中国人的贱》,也以同样原因发不出去。关于冯小刚电影的那篇评论(《冯小刚已经连故事都不会讲了》)倒是发出去了,系统推荐给了3000多用户,阅读不足300。

  

  几天前,因为许久没有写新东西,我在微信公号上发了一篇旧文《市场能保证的自由》充数,然后随手也发上了头条号。结果,推荐为零,阅读自然也是零,大概系统自动识别出这篇文章枯燥乏味,没人喜欢看。这就很尴尬了。

  微信公号的文章靠积累起来的关注者和自主的人际散播(发在朋友圈和各种群)为主,粉丝是因为对作者风格的认同慢慢聚拢起来的,在这种机制下,作者是可以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头条号就不行了,你只能跟上热点、迎合不可预知的读者偏好,才有可能让你的文字被系统看上、推送,被读者看到。如果你想在那个地盘上讨论点问题,带给读者点启发,那纯属想多了。

  今日头条的推送机制决定了头条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向,那就是迎合读者的恶趣味。我的目的如果是想借它的平台传递一点声音,那是不可能的。真正属于我的声音,传不出去,想传出去的话,就得按它的套路来写,那么,那声音虽然从我的嘴里发出但已经不是我的了。所以,那个地方不适合我。

  一方面,从作为阅读者的用户一方,它诱导和强化人的恶趣味,把人变傻;另一方面,从作为内容提供者的用户一方,它强制性地规定了内容生产的取向,逼着人变恶俗。这就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后果。正如我层面写过的一篇小文章的标题所概括的:退步就隐藏在进步中

  四

  让我们回想一下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供方式。报纸,有头版和其他版面的区别,头版上有头条和其他资讯的区别,这个区别意味着信息重要性不同;在电视上,信息的重要性以播出的顺序和长度的不同来体现。

  再看门户网站——没错,门户网站如今也已经成了传统媒体了。门户网站的功能是将传统纸媒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再呈现,其编排方式与纸媒有内在一致之处,资讯在页面上被安排的位置与内容的重要性直接相关。虽然网站会把标题进行恶俗化处理,但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纸媒的编辑原则。

  门户网站集合的信息是海量的,但分门别类,把各自信息放在它认为该放的位置,你想看什么,你自己去找。门户网站做的手机客户端大体也延续了这个逻辑,打开,你看到的是编辑为你准备好的新闻。

  在这种信息编排体制下,什么信息是头条,是由传统媒体人决定的,读者不能决定,只能接受。这里面有个权力问题,即媒体人群体的议程设置权。但权力从来不是绝对的,在媒体人保有这个权力的时候,也有一套伦理约束媒体人的行为。

  在这套机制下,作为信息接受者的读者虽然是被动的,但也有获益之处。只要你花时间去吸收资讯,你得到的就和绝大部分人差不多,这就保证了你和社会的大体同步,不至于被他人抛弃,不至于完全失去对社会脉搏的把握。

  新技术颠覆了这种信息编排机制。今日头条的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相应的,对以今日头条为平台的自媒体工作者,则以“你创作的,才是头条”来蛊惑。这样的口号,跟“我的青春我做主”、“我有我的young”、“穿神马是神马”、“Just Do It”等等差不多,都以个人自由和尊严为标榜,但最终都难免彻底滑向消费主义的陷阱。

  

  到底什么样的信息有资格成为头条,当然是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这种争论是个政治的场域,可以体现为读者对媒体人集团的斗争和监督。但“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种表述同样值得商榷、值得警惕,理由至少有二:

  第一,如果人人以自己的兴趣为最重要,不关心不了解其他人在看什么想什么,那么社会就会变成一个一个互相无法沟通、缺乏理解的个体的简单聚合,社会这个范畴就不成立了,从个人的角度,也可以视作与社会的脱节;

  第二,社会的运行背后不可能没有一个主导性的逻辑和机制,如果个人只关注自己关注的,就会忘记对主导性逻辑的思考和警惕,最终被纳入其中,沦为工具。那些消费着商家提供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并自以为很酷的小青年,不就是商家的挣钱工具吗?刷着今日头条享受着自己设定头条的快感并傻乐呵着的低头族,不正是以把自己变傻了为代价将张一鸣推上了亿万身家的宝座吗?

  五

  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占有对应着财富的占有,直接影响个人在社会格局中的位置。当然,从商业视角理解信息非我所长,也不是我的兴趣,我的关切点在于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方式对人智识的影响。

  对自我的处境和社会问题的反思能力,是以对信息的充分吸取为前提的,这也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媒体确立的信息传播机制下,信息鸿沟是由硬件占有上的区别造成的,这尚可以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比如建个微机室什么的)来实现“信息扶贫”。但在智能终端得到大规模普及和智能信息推送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下,信息匮乏的问题已经消失了,人人都被信息包围,被海量的垃圾信息掩埋,那么,当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新的“数字鸿沟”又是怎么形成的?

  当我们说信息的占有与财富占有和人的社会位置相关的时候,说的其实是有效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垃圾信息满天飞,表明上的信息占有平等掩盖了事实上更大的不平等,即对有效信息占有的不平等。你以为你看的资讯和马云看的一样么?

  信息越是泛滥,有效信息越是值钱,在互联网把免费的精神散播四方的情况下,内容收费反而成了新的趋势,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在这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的境遇将最终系于主动拣选信息的能力,抗拒垃圾信息不被其淹没的能力。而且,在海量的垃圾信息的包围中,光有这个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定力,才能不放任难以摆脱的低级趣味大肆泛滥。不具备这个能力和定力的人,将被锁定在社会的底层,成为那些把有效信息变成财富的人的肥料。

  新的这个“数字鸿沟”的确难以解决,因为它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外力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六

  读一些好文章,用一些时间认真思考,是有好处的。也许无助于彻底地改变命运,但至少可以做到死也死个明白,不是吗?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果断地关注“行走与歌唱”,并推荐给你的朋友吧。在大家都疯了似的追热点、求点击的时候,还有谁会认真思考,写这样不讨喜的文章,把残酷的真相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只有李老湿啊。李老湿帮不了你太多,但能帮你死也死个明白。

  这个广告打的,是不是猝不及防?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