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减税问题。减税,在没有累积财政结馀的情况下,在不减少政府支出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变相增加政府的累积财政赤字,其必然结果是变相增加政府负债,尽管不是使用直接负债的方式。
经济政策往往都存在悖论。在没有财政结馀的前提下,在不能削减财政支出的状况下,减税政策本身就是减税的悖论(paradox)。意思是,减税可能不是减税,而成为一种延迟税赋或转移税赋的技巧。就时间而言,意味着,暂时透支政府信用,将来再对纳税人补增课税;就空间而言,意味着,将税赋水准转移,变成非税上缴(如内地劳动者个人缴纳的三金等),由部分劳动者为政府支出买单。显然,延迟税赋和转移税赋这两种方式,掩盖了本应出现的大规模财政赤字。
但是,问题被延迟了,矛盾被转移了,问题和矛盾累积而深化,形成未来极端危险的局面。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税赋延迟和税赋转移,财政的真实状况被掩盖了。于是,财政政策可能会误导管理层和民众,严重透支国家信用和国民福利。
中国经济运行的效率
若不考虑政治因素,就纯粹的经济学意义进行思考,减税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吗?
中国的经济问题,是经济运行的效率出了问题。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制度成本太高了;第二,金融成本太高了;第三,要素成本太高了(此问题涉及到国企垄断)。上述三个原因的成本太高了,减税均无法降低。所以,减税是扬汤止沸,长远来看,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有一种减税策略,是转移策略和拖延战略。将企业的问题变成国家的问题,将现在的问题变成将来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所有人都在谈论深化改革的问题。但是,内涵却大相径庭。私有化和市场化能解决“三个太高了”的问题吗?
减税,是减谁的税,减哪些税?就算是进行结构性减税,如何调整扭曲的税赋结构呢?国家有勇气增加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赋税吗?难道,要用国民福利补贴全世界吗?难道,要用透支国家信用的方法来保障房地产暴利吗?
有些主流经济学家,特别是市场派经济学家,一直在误导管理层和民众。事实上,就广义财政角度观察,中国的财政状况并不客观,广义财政负债水准,可能会出现像希腊那样让人担忧的状况。未来政府在财政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平衡预算?无法平衡预算,何来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财政政策的空间
中国的真实财政状况到底如何呢。如果,将社保欠帐(应税支出)视同为财政赤字。如果,将地方政府欠债(隐形国债)视同为财政赤字。那么,中国的财政赤字可能已经突破了GDP100%的上限,中国的隐形国债规模可能也超过了GDP100%的水准。可能还有一系列的如果和那么。
由于金融手段掩盖了政府的真实财政状况,理应进行的财政紧缩政策无法正常进行,理应增加的税收行为无法正常进行,连续累计的巨额延迟税赋和转移税赋,或会成为未来政府必须跨越的财政悬崖。未来政府的选择极为痛苦,要么卖掉国有企业以填补财政赤字;要么,启动印钞机,以填补巨额财政赤字。两条路,都布满荆棘。
并不有趣的是,如此财政状况下,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家,特别是市场派经济学家,非要说中国存在财政政策空间,这如同让一个已经严重透支的人去献血。一旦政府真实财政情况被拆穿,通常会引发大规模的货币贬值,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