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系生活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靠乞讨,很罕见,但是还没绝迹:
中国真正的寺庙,真正的和尚,不设“功德箱”,不接受任何金钱
这是第一种佛系生活。
第二种靠剥削,封建时代,大封建主需要精神统治,担任这种任务的就是僧侣。大封建主(帝王、领主)把自己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分给僧侣一部分,或者给他们封地,让他们享受免税的待遇,让他们为自己服务:
承德小布达拉宫,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除了不能近女色,和封建领主有区别吗?
当然,有些照样近女色,美其名曰双修。为他们服务的女性,就是所谓的明妃智慧女。
图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3b1cd0102efjy.html
还有一些本身更牛的,本身就是封建领主,积极参加政治斗争、甚至军阀混战。
这些寺院有大量的庙产,兵荒马乱,无法无天的时代,自然需要大量僧兵看家护院。反过来,既然有大量僧兵,趁着兵荒马乱,扩张地盘,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样的寺院其实就是一种由官方认证的垄断性的商业机构,为统治阶级提供意识形态产品,为民间提供心理安慰,偶尔涉足暴力领域。
图片来自网络,真伪待考
在中国古代,自唐代至清代雍正年代,没有度牒的和尚,都是野和尚。武松的度牒,来自被孙二娘谋害的一位头陀,和戒刀、念珠是一套。
政权通过控制身份认证、财政拨款、必要的时候灭佛等手段控制僧侣,僧侣为政权服务,控制民众。
中国类似的还有日本。
宽永四年(1627年),发生紫衣事件,日本后水尾天皇为了朝廷财政问题,允许京都大德寺和妙心寺僧侣数十人穿紫衣。事先未同德川幕府商量。对德川幕府来说,僧侣尤其是高级僧侣的身份认证权,是核心权力之一。天皇碰这块禁脔,想干什么?
今天宣传部、学术机构、学校、媒体,取代了寺院的功能,国家不再给寺院财政拨款,寺院也不能豢养僧兵了。
图片来自: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2_04_392483.shtml
如果不想靠乞讨为生,寺院必然商业化。方丈越来越像CEO,这是大势所趋。
这是第二种佛系生活。
第一种佛系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风餐露宿,与世无争,随波逐流。第二种佛系生活,享受剩余价值,提供精神产品,为统治服务,让善男信女安心。
好了,我们现在再看这个问题,现在90后的佛系生活,算哪种?
显然,以上两种都不是。
他们既没有完全抛弃物质生活,也不能提供精神产品。
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心理状态与第一种佛系生活的僧侣接近,但是他们并没有打算彻底进入万物皆空,靠乞讨为生,吃剩饭,穿百衲衣的生活状态。
他们有欲望,有追求。
但是,在经济停滞期,随着社会层级日益分明,金字塔社会不断向倒图钉社会进化,向上的空间越来越窄。
他们一次次碰壁,遭受挫折。生命中,每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业、买房、成家、生育,都要支付巨大的代价。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社会地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稍微一点点的改善,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支付高昂的代价,结果依然不可预测。
即使他们侥幸获得了轻微的成功,他们往往也会发现自己已经严重地透支了生活、健康、亲情、友情。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存在基本的社会保障。因此,他们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把他们逼到铤而走险的地步。
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奋力拼搏,精疲力竭;混吃等死,也能维持。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
某种意义上,精英也不希望他们有太强的斗争性。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需要淘汰,暂时又不能淘汰的一批人,不能彻底淘汰他们的原因,一方面是绝大多数非高端的工作还需要人力完成,一方面是维护秩序运行所需的绝大多数的战士还要来自他们所在的阶级,是他们的自身或者他们的父兄子侄。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他们最终的选择,自然是没有挣扎就没有痛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他们这代人早早地就知天命了。
减少欲望,减少预期,减少奋斗,减少挫折感。毕竟,随波逐流,混日子也还不错。
活着就是喝粥,喝粥就是活着。混日子,混一天是一天。
这样的生活,美其名誉,佛系生活。
这样的生活状态能维持多久?
一是看经济增速。经济增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财政收入下降,基本的社会结构无法维持。
二是看AI的发展。AI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维持基本的社会保障。
无论出现哪种情况,喝粥都会现在更难。
想喝粥都喝不到的时候,那才是考验他们佛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