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郭松民点评公方彬评《芳华》——冯小刚、严歌苓没那么邪恶吗?

2017-12-31 10:35:5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郭松民按:网上流传一篇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评论电影《芳华》的文章。看了以后,感到有些观点不能同意。特对公教授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进行点评,以就教于公教授和读者。】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冯小刚没有那么邪恶

  原创 2017-12-27 公方彬 理论学习之家

  微信圈里骂《芳华》的人不少,这勾起我一探究竟的欲望。

  【郭松民点评:微信圈“骂”《芳华》的人当然有,但严肃的批评也不少吧?公教授将所有不赞同《芳华》的意见一律称之为“骂”,这就取消了这些言论的道德正当性。

  作为一种辩论技巧,这当然是高超的。但是,这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吗?能让那些批评者心服口服吗?

  把严肃的批评称之为“骂”,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骂”呢?

  然而,当我数度泪涌,甚至走出影院仍悄悄拭泪时,满腹狐疑,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人开骂?是精神断裂和价值观紊乱后,所有人都在漫无目标地寻找发泄口?抑或采取“高级黑”的套路,搞“高级红”(明贬实褒),以此达到炒作目的?

  如果不是,那些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甚至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即便经历又善于遗忘的人,以政治正确,且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不着边际,无关本质和要害的批判,就有点不厚道。这不是说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强调搞点真正的引人思考的批评。

  【郭松民点评:公教授将批评者地动机分为三种:“发泄”;“炒作”;从“政治正确”、“道德制高点”出发。

  这又是一种先抹黑辩论对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抹黑大加抨击的辩论手法,高超固然高超,但就是有点不老实,而且实际上露出了胆怯——不敢直面对方的观点与论据。

  《芳华》激怒了许多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部队服役的女兵,她们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批评《芳华》歪曲了部队生活,丑化了女兵的形象。

  网上有很多这样的文章,相信在公教授的“微信圈”里也出现过。难道她们的回忆与情感不值得尊重吗?她们依据自己的经历提出批评,就是“发泄”、“炒作”吗?

  还有一些批评是依据《芳华》文本分析做出的。比如电影中有这样的桥段:工人群众举着红旗和毛主席画像在游行,炊事班的猪闯了进来,把游行队伍冲的七零八落。在网上披露的被剪镜头中,还有猪冲倒了毛主席像的镜头。

  公教授,您不是一般人,您是教授啊!而且是搞政治工作的教授,您真的看不出来这组镜头蓄意亵渎的含义吗?这不正是冯小刚、严歌苓想向观众传递的暗示吗?

  批评者基于对这组镜头的分析得出“亵渎”的结论,怎么就变成了“政治正确”、“道德制高点”呢?

  为什么面对一个平和叙事的影片,我能几度热泪横流?理由中或许蕴含着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影片让我们以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故事主人公实现心灵上的互动。我对号入座了,因此实现互动,进而受到感动。或者可以说,我是在期待感动中被感动。很多情况下,不是别人在感动我们,而是我们内心储备了被感动的情愫。

  【郭松民点评:“我”多么了不起啊!“热泪横流”(奇怪的流法,好像违反了地心引力,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竖流。)“我”都被感动成这样了,你们仍然不感动,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你们的冷酷,可见你们心中没有储备“被感动的情愫”。

  从媒体中早已得知《芳华》反映了中国军人参加的最近那场战争,而那却是一场吊诡的被我们有意从记忆中抹去的战争,作为战争的亲历者,我一直耿耿于怀,为此上书高层。所以,进影院前就向妻子索要纸巾。

  战斗场面不会让我感动,但画外音让我感动。影片战斗场面不多,就如同我三次参加边境作战,沐浴敌人炮火有两次,且不激烈,即便这样,看到战斗场面,特别是刘峰渴望自己在战斗中牺牲的画外音,迅即把我带回战时一幕幕。面对飞来的炮弹,作为新兵的自己,心跳到了嗓子眼,但仍然向领导提出:“我去执行接线任务”。紧张乃至恐惧中请命,是因为从沂蒙山区走来的我想当英雄。请命时内藏私心,但瞬间还是产生出自我感动——原来敢于牺牲会让小人物变化得伟大。这种体会伴随我走到今天,推动我写出《烈士是军人的精神归宿》,《只有牺牲才让军人变得高贵》等文章。我十分推崇军人的牺牲精神,自己能够在思想的道路上飞奔,也得益于这种精神的支撑。

  【郭松民点评:想当英雄,不算什么私心。

  我当年是一名飞行员,巡航在北国边疆上空,也想上战场,当英雄。但当年的老山者阴山战斗不需要空军。

  一个军人,如果没有英雄情结,在战场上很可能会变成孬兵。

  但问题是,一个英雄,在他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只想着一个拒绝了他、陷害了他的女人,只想着为了让她不能忘记自己而死,这就有一点问题了吧?

  难道她比祖国更值得献身?比军人的职责和荣誉更重要?

  在那场战争中,有许许多多年轻的英雄牺牲了,这让我们想起他们就觉得难过。但冯小刚、严歌苓通过《芳华》告诉观众:他们不过是为女人而死的!

  这是对他们的赞美呢还是对他们的贬低?这样的结论对得起牺牲时非常年轻的英雄们吗?

  “在思想的道路上飞奔”是非常爽的一件事,但如果跑错了方向,结果也是非常糟糕的。

  还是看准了方向再跑吧,公教授,让我们共勉

  我们一再强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编导以他们的经历和视角帮助我们记起一个时代,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实属难得。我们从“激情燃烧岁月”中走来,面对激情不再燃烧的现实,精神出路在哪里?灵魂能否找到归宿?影片没有直面,但已经引发我们的思考,这就是影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刘峰做好事不会让我感动,但林丁丁的错谔让我感慨。刘峰做了很多好事,以至于周围的人离不开,然而,背后还是有人嘲弄这个好人,并且仍然博得很多人的迎合。我也像刘峰一样到北京参加英模会,回到连队迎接自己的不是热烈,而是热水壶被人故意摔破,并且这个人恰是自己的老乡。刘峰向林丁丁示爱,结果成了悲剧,尤其林丁丁能够接受医生和机关干事的抚摸,却无法接受“学雷锋典型”的示爱,这已经吊诡。记得当年有同事给自己牵红线,对方以“一副马克思主义面孔”回绝。那种尴尬与苦涩以至于让后来的我特反感当典型。

  【郭松民点评:发财的人爱说挣钱没意思,受益于当典型的人往往会说自己不想当典型。

  以我对公教授有限的了解,公平地说,公教授从一个普通战士,基层政工干部一路走到国防大学教授,得益于“当典型”良多。

  只是有一点可怜当年“热烈”地推举您当典型的部队首长和战友,他们当时可能真的不知道您其实“特反感”。

  这或许也是编导想表现的一个社会矛盾。我们社会似乎离不开道德典型,否则也就不会不遗余力地树典型,然而生活中的道德典型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成了异类,这个群体中没有几人活得轻松,甚至没有几人真正活出自己。这就涉及到我们社会的思考和追问,以树典型引领道德与西方社会通过宗教支持道德存在何种差异,我们既有的道德建设模式和路径还能不能继续,出路在哪里,这早就摆在面前,亟待解答。

  何小萍一再受欺负让人心痛,而过山车般经历导致的精神失常,让我不忍直视她步出剧场后的独舞。何小萍这个小人物的人生让我产生刺痛感,未必不触动那一代人心中的痛。我入伍前有与何小萍相似的经历,也是有那么一天,我成了英模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先后四次以英模身份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最具代表性的四次阅兵活动,全军仅我一人),这种变幻虽然未带来何小萍那样的精神崩溃,但确出现心理不适。小人物的艰辛与痛彻无法不让我泪流满面。

  【郭松民点评:“以英模身份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真的让您感到痛苦而不是荣耀?真的是一种不堪回首的经历?以至于您对何小萍因为获得荣誉而精神分裂心有戚戚焉?

  既然如此,您为什么四次去享受这种痛苦?为什么后面三次不断然拒绝?或者找个借口拒绝?难道真的有受虐狂这种病?

  观察和分析何小萍的人生,或让善思者关注一个民族品格缺陷。因为官本位和等级制度,让所有人产生向上爬的动力,而每一个爬上去的人,几乎都会回头来俯视过去的同类或同一族群。因为俯视的心态,而不会产生怜悯,甚至还会在比自己更小的人物伤口上撒盐,以别人的痛苦满足自己不良的甚至扭曲的心理。今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民族人文品质塑造过程中,是不是应从中找到启发呢?我们要不要和能不能在民族灵魂深处注入博爱的精神因子,这是一个道德话题,未必不是一个政治命题。只要直面和思考,即便没有结果,已经保证影片产生意义和价值。

  【郭松民点评:又开始谈论“一个民族品格缺陷”了,这种《河殇》式的夸张真是要命。

  何小萍受欺负,也许我们可以说文工团的管理和政治工作都是一团糟,也许可说宁政委失职,但这与“官本位和等级制度”什么的真都没什么关系。

  说实话,公教授在这里没有把一切灾难都归咎于“黄色文明”我已经觉得他非常含蓄了,但我可不可以说,这太扯了,有点不着边际呢?

  ……

  关注了那些批评的声音,比较集中的一点是以政治正确批评电影给军队和政府抹黑。

  其实政治不总正确。1967年3月至1972年8月,长达五年多时间里,解放军先后派出280多万人搞“三支两军”,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需要就是编制”的错误指导思想,军队快速膨胀。由此而来的问题几乎是灾难性的。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直击要害,军队的问题“有五个字:肿、散、骄、奢、惰”。这就有了“百万大裁军”,有了《芳华》中的文工团裁撤。

  真正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用心去回忆,一定会接受这样的判断,当时基层官兵的思想确实没有今天这样复杂,但政治不正确导致军队的优良作风被逆转,问题丛生,也是不争的事实。

  【郭松民点评:公教授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从那个时候时候开始,“政治”一直都是正确的,这没问题吧?

  那么,这么多年“军队的优良作风”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公教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不讲了。

  但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整军反腐,全军肃然!老同志们都说,习主席挽救了军队,我深以为然。

  以想当然批评《芳华》抹黑地方政府,更是南辕北辙。党伟大并不意味政府伟大,中央政府好也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同样好,尤其不意味着党内和政府内的每个成员都好。进一步说,再伟大的政党,再强有力的政府,都不能保证处理好每个阶层在每个阶段的利益诉求。

  事实上,自卫反击作战结束时,牺牲军人抚恤金顶不上老百姓被撞死一头牛的赔偿,地方拒绝接受伤残军人带有普遍性,即便接受后也往往轻慢,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流血又流泪”。所以,出现刘峰在海南被城管打的场景,完全符合那个时代。今天涉及复转军人的社会矛盾,许多就是那时所遗留。

  【郭松民点评:这一部分,我和公教授没有分歧。

  在共和国的50~70年代,刘峰这样的战斗英雄,更常见的场景是被红领巾簇拥着去讲革命故事。

  战斗英雄被轻慢,还真的是八十年代“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的后果之一,尊重英雄和革命军人的观念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更新”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公教授当年就已经闻名遐迩,也是“观念更新”的先锋呢!

  冯小刚或许想告诉我们很多,但他未必能够告诉我们他想表达的那么多。但这已经够多,因为他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对于芳华已逝的我们这一代人,从中获得那么多的感念,是近年来少有的。下来,一切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和价值观去发现,去感悟。

  最后,忍不住作出一个假设,如果中国的影视界没有了张艺谋、冯小刚、姜文这样一小群导演,我们会不会只能观看政治正确的抗战神剧,或教人下跪当奴才的宫廷剧?亦未可知。

  【郭松民点评:奇怪,张艺谋的《英雄》不是教人主动做奴才吗?冯小刚的《集结号》不是告诉观众牺牲毫无意义吗?姜文不是他们一路的,不要一锅煮了

  难道我们除了张、冯和抗战神剧、宫廷剧之外,就没有第三种选择了吗?反映工人阶级命运的《钢的琴》、《暴雪将至》、《引爆者》不是很好吗?

  离了张屠户,不吃混毛猪!没有了张艺谋和冯小刚,影坛只会更干净!我是深信这一点的。

  【郭松民总评:冯小刚、严歌苓还真是有一点邪恶。

  一方面,他们利用了50后、60后一代对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革命军队集体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红领章、红帽徽、绿军装的深厚感情,大赚他(她)们的眼泪和票房;

  另一方面又嘲弄他(她)们,把他(她)们最美好的青春表现成相互排挤、勾心斗角、毫无意义的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请问,还有比这更邪恶的吗?

  真的,我似乎看到了冯小刚、严歌苓在点钞机哗哗的声响中邪恶的微笑!

  大家都长点心吧!

  2017/12/2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