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行故我在」、民族魂与中国之崛起
——纪念毛泽东发表《实践论》、(1)《矛盾论》八十周年
——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龚忠武
(作者按:本文是在去年2017年秋为纪念《矛盾论》八十周 年和十月革命100周年而作,但因故延迟至今始成稿)
目次
上篇(订正版)
导言、神话与民族魂
一、 导言
1、 题旨
2、 进一步申论
3、 民族魂的定型
二、 远古神话与民族魂之育成
注释
中篇
民族魂之育成与流变
一、民族魂之育成与昂扬—远古至唐末宋初
1、河洛平原涡旋运动之原动力——地气、人气、文气
2、民族魂之标志性精神特徵
二、民族魂之撕裂与两极化—两宋
1、时代特徵:东亚史场重构
从河洛文明走向幽燕文明
2、清醒昂扬:文人当道、君臣共治
范仲淹先忧后乐、天下胸怀
横渠四句
邵雍安乐窝
3、昏沉萎靡:理学吃人、笔杆子亡国、亡文明
道学神学化
干城儒将岳飞冤死
千古文人苏轼乌台冤案
干城儒将余玠遭构陷自裁
文治王朝亡得窝囊
小结:宋代历史的教训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注释
下篇
近现代中国之民族魂从困厄之谷底到昂扬之巅峰
(待续)
上篇
一、 导言
1、 题旨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不可逆转的政治和经济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驱动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显然,就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的中共和中国而言,哪来的物质力量?所以只有而且只有依靠精神力量。
本文假定这股取之不尽,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源自华夏民族强韧的精神基因:民族魂。
这是一般的表述。根据华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叶茂枝繁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族情和国情,这个假定可以高度浓缩为下列哲学命题:
我行故我在
说白了,就是:我行,我做,我干,我实践,所以我存在,我活着;
拼搏、奋斗、斗争……,都是干的同义语,都是干在不同情况下的一种呈现形式。1
「我行故我在」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命题,因为涉及到「行」和「存在」的基本哲学范畴。尽管如此,如果该范畴不能活现于日常生活,不能印证于古今中国历史长河的滔滔洪流,也将流于空论玄谈。
有趣的是,西方哲学的旨趣,第一命题,与此恰恰相反。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山祖师爷之一的笛卡尔(1596—1650,René Descartes)的基本哲学命题是「我思故我在」 Je pense, donc je suits(法文), cogito ergo sum(拉丁文),I think, therefore I am 。意思是,我在思想,所以我存在,我活着。(2)
一个强调「行」,由行而印证主体的存在;一个强调「思」,由思而印证主体的存在,各有所偏。就本文的题旨而言,中国哲学突显的是「行」的主体的「魂」,而西方哲学突显的是「思」的主体的「心」,心是思之官,是思的功能。
两者的区别在于基本的取向不同,套句张载的话,笛卡尔「为往圣继绝学」是继承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思辨逻辑的绝学,探索的是物质世界,追求的是至真,是知识,是科学赖以成立的理性基础。而中国文明关切的是人间世,此时此地此人,探索的是中国三哲孔孟荀所追求的至善的绝学,是社会秩序赖以存续与和谐的仁性基础。
儒家对追求真,没有多大兴趣,孟子说,即使知天知地,如果不知人,不懂得人世的孝悌礼义忠信,不懂得人伦,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中西文明对待人的存在这个根本性问题,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也反映了中西文明完全不同的关注和走向。于此可见,这两大文明的定向,各有所指,简直是南辕北辙,到了近现代两者的猛烈碰撞冲突乃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避免。
就本文主旨而言,「魂」者,于此可以界定为行的主体内化为自尊心、独立自主、自信心、志趣、意志、性向,和主导「行」的主体的信仰、信念、价值,是人的精气神的精神结晶,衍生为开放、包容、和平、和谐、忧患意识的民族心态、风骨、风格、气派。严格地说,这与具有认知能力、思辨能力的「心」也即「思」,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虽然同属于精神的大范畴,但前者属于第一义,后者属于第二义,不能混为一谈;当然两者的边缘有相当大的重叠地带,但这绝非其本义的核心部分。抑有进者,「行」就是实践,就是「干」,至于为谁干,为何干,是「魂」的范畴,而如何干,怎么干,则是「心」的范畴,因为涉及对事物规律的认知,也即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所论述的主题。留待下篇详论。
顺便指出,这个「魂」、「心」重叠的部分,由于魂的核心重要性,往往被以比喻、比附的方式而赋予「心」以不具有的「魂」的核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虽然不能说是误用、滥用,但难免由此走上岔路了。(3)
当然,中西文明本着各自的初衷,各有追求,各有所得,也必各有所失。当下我们所处的时空节点,可以比较清醒地做个阶段性的总结,判断两者的得失利弊,然后各自取长补短,走向互证互释互融的人类文明的大同。这是后话,也即本文主题衍生的两个副题「纪念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八十周年」和「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的内容。
2、进一步申论
现在进一步阐述「我行故我在」的四层含义。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层面,纯粹为过日子而过日子,这是行的最低级的层次,属于动物活命的本能层次。在一个农耕文明,农民为了营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生活的常态。行了,作了,当然就存在了,就活命了。这是构成民族魂的外缘部分,也即魂所依附的「体魄」的实体物质部分。
其次是行的劳动层次,为了活命,为了活得滋润,人必须劳心劳力。所以就得「行」,就得实践,就得劳心、劳力,士农工商,百行百业,无一例外,从而养成了中国人勤奋劳动的美德。(4)这个「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次了。「行」的劳动意义,上升为「天道酬勤」的民族特性,民族魂的构成部分。
三是上升到「行」的对象天人层次,从日常生活上升到对于天灾,干旱水涝,与大自然进行抗争斗争,战天斗地的层次,上升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民族信念;再就是从个人的命运上升到集体的人祸,对于贪腐无能、残民以逞的暴政,进行无畏的斗争抗争,就是上升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5),所谓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信念。孟子对推翻暴政的行是赞许的,他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6)。这是暴政必亡,朝代递嬗规律之所本。
对于异族入侵的战争,在夷夏的大防之下,抵抗外族的血泪斗争更是史不绝书,北宋的文天祥、辛弃疾、岳飞等抗金的行为,和南宋余玠的抗蒙行为,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虽不能手执干戈,但也心向往之,三国魏国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南宋陆游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观大散关图有感》),都是以诗言志,洋溢民族魂的爱国豪情。
最后一个层次,也即上升到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价值、信仰范畴的层次,也即「民族魂」的核心部分。这是对生活经验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价值层次,从现象到本质的层次,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和思想主导性的深远意义。
3、民族魂的定型
质言之,行的目的、对象,已经超越形体的物质层面,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层面。在这个层面,先秦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特别是儒道两家构建了大经大法,构成民族魂的内核,其后历代的思想家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诠释和精致化,宋明思想家的贡献就是最好的典范。这也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宋明儒专注生命的安顿,安身立命之所;即为何而活、为谁而活,活的状态;最早的《尚书》为「行」的目标和对象界定为:重德、利用、厚生;厚德载物;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7)死后的德言功,精神永远活在后世,这是中国「人教」下「行」的特色,不同于其他宗教追求来生,将灵魂寄托于飘渺虚幻的来世;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士不可不恒毅,任重而道远;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冯友兰所概括的标志民族魂的「横渠(张载)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人的神圣职志。(8)不仅是个人的存活,而是团体家国的存活,天下苍生的存活;不仅是当下的存活,而是死后精神的永恒存活,永恒的不朽,生生不息的存活。西方宗教追求个人灵魂的不朽,这同中国人教的三不朽的精神,有本质的区别,适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与此相配套的是行的法天的节操、骨气、志节、品格等修养,《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文天祥的浩然之气。这是把行的修为,上升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大同境界。留取丹青照汗青,流芳后世,造福嘉惠子孙后代,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家国情怀等,这是把行上升到与史册上圣贤豪杰并列的殿堂。
换言之,「我行故我在」的「在」意义下的活,是精神的永恒长存,是生命的生生不息,不是形骸的短暂存在;如果形骸的存在有碍于精神的存在,则牺牲形骸成全精神;个人的存在有碍于集体的存在,则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是「我行故我在」的最高境界。大我者,小至家庭团体,大至国家民族,支撑此大我的「行」的精神就是国魂、族魂、军魂、文魂等,此即本文之主题。
以上关于「行」和「在」的四个层面也即生物本能、劳心劳力、天人对象和精神价值等,构成了民族魂的必要和充分的内涵,特别是最后的价值、信仰层面。一旦成为「民族魂」的内核,成为标志有遗传性的民族基因,就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惯性,从而主导千秋万代的思想和行为,无惧风霜严寒、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而昂然挺立。(9)
二、远古神话与民族魂的育成
这样的「行」,这样的「在」,这样的「活」,上升为信仰、价值、民族魂,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从远古时代或传说时代以来的千百万年,主要是河洛先民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河洛大地上,从与自然、人的不懈抗争斗争和互动的实践经验积淀锤炼而成的精气神的精神结晶,即「民族魂」,人格化而为民族的心态、意志、勇气、信仰、价值。所以,其来有自,具有深厚的地气、人气、文气。
诚然民族性的育成是个缓慢而悠长的过程,最足以说明这种情况的就是在史前传说时代口耳相传的神话。(10)神话的内容极其丰富,举凡天文、地理、历史、战争、政治;动植物、矿物、医药;宗教、哲学、风俗、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不一而足。这里只列举其中有关河洛一带先民应对天灾人祸的挑战时足以彰显「民族魂」的神话故事。
可以想象,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洪荒时代,河洛先民为了生存,为了改善族人的生活条件,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神话告诉我们:巨人夸父追赶太阳,路上口渴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水,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射手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11); 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一日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处衔了一粒小石子,或一段小树枝,一直飞到东海,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嘲笑她说,妳这样就是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精卫坚定地回答说,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终将把你填平!(12)刑天和黄帝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他的头,他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仍不言败。(13)
再引两个家喻户晓、广为传颂的神话故事:一个是大禹治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尧、舜二帝命鲧、禹父子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13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14)
一个是愚公移山。年近90岁的愚公住家附近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塞,就召集全家人商量把大山挖平,妻子表示怀疑, 但得到其他家人同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开始挖山,不畏艰难,坚持不懈。邻近的智叟讥笑愚公,不自量力,出来劝阻。愚公对他说,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孙接着干,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总有挖平的一天。天帝感其诚心,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从此再没有高山阻隔了。(15)
最后一个是龙的神话。龙是华夏先民虚构的一种近乎神的神奇动物,实际上并不存在。早自七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由于农耕社会与严峻的自然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以及面对现实生活的严酷挑战,远古河洛华夏部族需要精神的激励鼓舞,创造了龙的图腾(16)的神话。作为图腾的龙,綜合了獅頭、鹿角、兔眼、蛇身、鳄尾、蜃腹、魚鱗、鷹爪、虎掌(《尔雅翼·释龙》),集動物特徵之大成,从而也集动物美德之大成: 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刚毅雄健、博大恢弘;开放自由、兼容并蓄;勇猛奋进、自强不息;与时求变,精益求精等等美德;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为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的鲜活象征。
但需要特别强调,龙的这些美德,主要均属于精神领域里的第一属性「魂「,也即「民族魂」的范畴,同其第二属性的「心」、思辨的范畴无关。详情见本文下篇。
上述神话,在在都表现了远古华夏先民敢于斗争、永不屈服的奋斗、斗争、战斗的精神,反映他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由此育成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即「民族魂」,然后通过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等文艺形式,特别是由于历代无数的文化英雄,远的如屈原、陶渊明、(17)李白、杜甫,传承颂扬,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内化为民族精神——「民族魂」,成为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基因,嘉惠于千秋万代,激励启发处于困境的华族的意志和斗志,以至于今,绵绵不绝。 近的如后起的文化英雄毛泽东、鲁迅、(18)郭沫若(19)等,接下民族文化圣火的棒子,继续颂扬传播,从而促成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
其中尤以龙的神话,最为神奇,中国人千百年年来对龙的一种近乎神的崇拜历久不衰,民间以龙的传人自居,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命,中国的文学、诗歌、艺术、建筑、工艺,更是争相以龙为创作主题。至今国人每逢喜庆节日或重大国事活动,还推出以龙为象征主题的文艺表演。(20)外国人也称中国为「龙的国度」,「东方巨龙」。(21)于此可见,作为民族精神源头之一的「民族魂」象征的龙,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1、毛泽东《实践论》的副题,特别注明「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突出实践,将「实践」和「行」画上等号。这正是本文的题旨,「我行故我在」的行就是实践。方克立对此作了系统翔实的论证,参见他的《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人民出版社,1982)。不过,该书的重点是认识论,不是本文的主题民族魂,但很有参考价值。
2、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你可以怀疑世间周遭的一切,但有一点不容怀疑,就是当下正在思考的主体是存在的,是活着的,绝对不容怀疑,否则思考本身也不可能进行。这是进行知识探索的第一原理,如同几何的公理,不容置疑,否则根本无法构建知识的王国。
3、比如人们常说,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之魂;这是借用魂的重要性作为比喻,并非「魂」的本义;当然一般而言,这样的比喻用法,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用于严格的学术论证,作出「因为……,所以….」这样的逻辑程式的表述。
4、2018年2月7日,梵蒂冈教皇社科院院长马塞洛·索龙多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赞中国是个「非凡」的国家,因为他在访问中国时感到中国的民族精神十分「积极向上」,「核心价值是工作、工作、工作」 (《天主教先驱报》网站,2018年2月7日)。索龙多所谓的「工作,工作,工作」,就是行,行,行,就是干,干,干,就是本文所谓的民族核心精神,「民族魂」。
5、《书·汤誓》。
6、《孟子·梁惠王下》。
7、《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三立」,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概而言之,就是「行」的最高纲领,据此而「行」的「在」,其生、其活,始有意义、有价值。
8、《宋元学案》,第1册页664。
9、这样的例子,随处皆有,多得不胜枚举,就拿当代中国的人民科学家、导弹之父、科学圣人钱学森的家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子。根据他的儿子钱永刚的谈话,他说钱家的家训有这样的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借此告诉钱家后人,一个读书人应当承担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这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的担当精神一脉相承。钱学森身体力行,一生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业绩,就是钱家家训的最好注脚,就是国人最好的典范,也是本文主旨「民族魂」的一个最有力的范例。
10、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见馬克思,《政治經濟舉批判導論》。11、《山海經·海外北經》、《淮南子》、《天问》。
12、散见下列典籍,《山海经·北山经》、《书·尧典》、《淮南子》、《天问》、《抱朴子·内篇》、《博物志》《述异记》、《顾亭林诗笺释》、《亭林诗集》等。于此可见,此神话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13、《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
14、大禹治水,确有其事,但因发生在远古的传说时代,难免带有虚构的神话色彩。散见:《史记·夏本纪》、《山海经·海内经》、《尚书·虞书·益稷》、《孟子·膝文公上》、《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反观西方关于远古洪水的神话,他们的祖先碰到洪水时,不是与洪水斗争,而是逃到诺亚方舟里躲避。两者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适成鲜明的对比!
15、《 列子·汤问》;毛泽东,《愚公移山》,《毛泽东选集》,页1102、1104。
16、摩尔根说: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页162)。英国学者弗雷泽认为,图腾既是亲属,又是祖先。( J·G· 弗雷泽, 《家庭和氏族的起源》,巴黎,1922,页7—8)法国社会学派创始人杜尔干(Durkheim)主张,图腾既是氏族的象征和标志,又是氏族的神(E·杜尔干著,尹大貽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原始)形式》 ,《宗教研究译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1986,页16—17页)。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Freud)认为,图腾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
中国民族学家杨堃说,图腾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部落内各群体把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页l40)。
17、 隐居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中这样描述他读《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和「刑天」三个神话的感想: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
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在鲁迅笔下,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借神话抒发忧时伤世的心情,写得凛凛有生气。鲁迅因此评陶渊明说,陶渊明除了悠然见南山的遗世独立的心境之外,还表现了另外一种「猛志固常在……金刚怒目」式的下意识人格。(鲁迅,《题未定》,草六》)于此可见,神话作为「民族魂」所起的巨大作用。
1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值得参考。
19、郭沫若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史学家,文学家,尤擅长以诗歌、戏剧的形式,古为今用,借古代神话故事寓言,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阐扬民族英雄气概,激发民族魂,服务于国内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战争的作品,例如《屈原》,就是这类的代表作。鲁迅这样评价郭沫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是国家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郭沫若就是这样一直在战斗的战士。他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书写古代的的英雄方式,抒发了自己英雄情结。」这段话是对郭沫若这个杰出的文化斗士的最好写照。同时代的这类文化斗士还有田汉、郁达夫、成仿吾等,郭老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20、例如1990年亚运会的开幕式上,观众看到四条苍龙在晚霞中袅袅升空,象征中华民族这条巨龙又开始觉醒、崛起、腾飞!
21、也有人将中国比作一头猛狮,例如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十九世纪法国的拿破仑,他把当时贫弱的中国比作一头睡狮。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访法时还引用了这个查无实据的例子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对象是法国人,有入境随俗的意思。其实,这不是他引用这句话的重点,重点是拿破仑接着又说,「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也接着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是意有所指,就是借此要为西方正在热炒的「中国威胁论」消音。把狮子换成龙,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