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孙锡良:有关“海航”,还留“八问”待厘清

2018-03-18 15:55:18  来源: 孙锡良的博客   作者:孙锡良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近几年来,海航一直是媒体焦点,尤其是2017年至今,因资金链麻烦所产生的一系列资本与资产运作更是让迷局愈发混沌,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所有官方机构从来都未对各类质疑做过正式的权威回应,公众对许多疑问都充满好奇和猜测。

  在日益强调透明制度的今天,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是该做厘清的时候了,厘清了真相,所有的误会和误导才会烟消云散。

  谣言多,是因为真相缺位;民意乱,是因为透明不够。

  相信群众,多给阳光,疑问最后都可变成能量。

  

  疑问一:海航到底是谁的海航?(姓公还是姓私?)

  这一问题十分重大,它是海航一切问题的始点,不厘清这个问题,其它的所有问题都是迷局。

  毫无疑问,海航集团创始时刻,它一定姓公。而现在,则是公私未定。

  2017年6月16日,海航曾做了一个含糊回应:没有中国官员及其亲属持股,股权将全部捐给慈善机构。

  这一回应,如果按字面理解,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海航姓私——慈善机构控股。它有意强调没有官员和官员亲属持股,反而增添了更多联想。

  2017年7月26日,据经济观察网的进一步确认报道显示:设立于境内外的慈航基金会(非公募)持股占51%以上,是海航集团的实际控制人。纽约注册的慈航基金会占29.5%股权,注册在海南的慈航基金占22.75%股权,包括董事局主席陈峰在内的12位大股东承诺死亡或离职时必须将股权捐给基金会。

  这一报道,再次显示海航集团具有私有性质。

  综合起来看,海航集团的姓氏已经若有结论,但它需要权威确认,媒体的分析不代表全部。

  

  疑问二:哪些因素促成了海航的公私变形?

  如果海航姓私的结论成立,那么,公众有权对公私变形的过程和历史追问真相,就公司企业改制变换主体的要求而言,是有明文法律规定的,只要遵守法律办事,公众完全能给予理解和支持。海航集团是一个很大的集团,在进行主体更换时,它必须保证阳光透明并受群众监督,离开这一点,所有的改变都有偏离轨道的嫌疑。

  到底是谁主导了变形?

  到底是谁批准了变形?

  到底是谁审核了变形?

  不厘清这几个问题,海航身上必定有抹不去的神秘感。

  实际上,要说明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有关方面消除公众疑虑的决心。

  

  疑问三:谁是公私变形的最大控制权受益方?

  海航给大众的迷雾与其它资本集团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公众都弄不懂它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不明白谁到底是最大的受益者?

  难道就是慈航基金会?如果是,那海南省民政厅主管的那部分非公募基金部分是否意味着还带有一定可控性?在纽约注册的那部分呢?

  难道是集团各大股东?不象。他们承诺离职及死亡捐赠,那最终谁可以从基金会获得的财富中享受远期的未来利益呢?

  难道是美国人?2017年7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都准备停止或重新考量与海航集团的合作,这又意味着什么?是否还有双重身份或双重国籍的人员?

  

  疑问四:海航遍布全球的资本运作动力来源在哪里?

  在近几年时间内,海航在全球发动了有几百亿美元的撒网式收购,法属大溪地希尔顿,纽约曼哈顿四块产业,中国香港启德6562、6564、6565三块资产,悉尼纽约街资产,伦敦金丝雀广场,芝加哥资产,旧金山资产,美国红狮股份、西班牙NH酒店股份,卡尔森酒店集团和瑞德酒店,瑞士航空配餐公司佳美集团,等等。

  几百亿美元的运作,资金到底来自哪里?是集团自有资金还是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据新浪综合彭博1月30日消息称,某开行是海航的最大债权人,但各方均未对此予以正面回应。

  这些资本运作的安全论证由谁把关?如果海航仍是中国企业,需要经过谁审核才可以全球投资?(要知道,它的融资主体是中资金融机构,它的安全影响到中国金融机构安全性)

  

  疑问五:海航集团的资金链是如何断裂的?

  海航集团的资金麻烦实际上在2017年就开始显现,2018年元月初,彭博消息称,海航集团一季度流动资金缺口高达150亿,实际上可能还不只有这么个数字,当地政府、海航和银行曾经开了个会议,表明对海航集团的支持。

  然而,这并未带来实质性好转,高达1万亿以上融资额的表内和表外融资(有公开报道,略),即使只考虑财务成本就相当可怕,何况还有股票重复质押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让海航成为债务负担最重的公司之一。

  其最大债权人(某开行)不知作何感想?难道之前未设想过资金链可能断裂的危险性吗?

  投资是有论证的,海航在投资之前难道没论证?到底是哪个环节触发了断裂口?

  

  疑问六:是谁在主导海航集团的资金回归?

  在几个月时间内,海航集团对海外资产进行了快速挂牌处置,总额估计超过500亿人民币。(消息源于大摩财经)

  这些运作,是政策性压力所致还是海航集团的被动应对?是不是因为监管趋严所做的政策性回应?还有多少海外资产处于静观状态?

  慈航基金是最大的股权持有者,它在海航的资本及资产运作上起到什么样的主导作用?国内主管部门又起到什么作用?

  

  疑问七:海航集团是不是在被牵引着恢复原有公性?

  因为资金问题,国航开始切入到海航的航空业务,有意收购海航旗下的航空公司,此事正在展开谈判。

  2018年3月,据澎湃新闻报道,海航控股拟收购海航集团旗下部分资产,此重大资产重组可能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另外,海航控股旗下的企业又获部分地方政府的增资支持,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海航控股旗下分公司近期两起与地方国资背景企业的增资合作来看,预计海航控股和这类带有地方政府背景性质的合作企业,未来一年内会陆续有类似消息出来。

  与这一进程相伴的还有许多与海航债务相关的公开市场操作,给人的直接感觉是:有一种力量在拉海航,并且是刻意把它往正面形象上拉,让它恢复原有的“公共形象”。

  如果这种感觉最终被认定,我很想知道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疑问八:慈航基金会(包括国内和美国)的捐赠,最现实的社会受益者是谁?

  慈航基金会,总体上是一个慈善机构,它的核心工作是开展慈善事业。那么问题来了,从慈航基金会成立以来,它到底开展了哪些慈善活动?它的慈善重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它的资产完全源于中国,慈善受益者是中国的哪一部分人?虽说慈航基金属非公募基金,但既然已经如此庞大,又是取资于中国的海航集团,难道它没有义务向公众做一些说明吗?非公募是否没有这个义务?如果真是这样,公众有理由对成立这样规模庞大的非公募基金持各种疑虑:资本与慈善到底存在何种相通性?

  在各类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下,国内也产生了另一种声音:阴谋论。有学者认为,媒体紧盯海航是意在打压优秀企业,配合国外资本做空中国。这个论调与过去维护“安邦”的基调非常一致。这种说法好象有点过头,一个资金链被快速玩断裂的企业,一个浑身充满问号的企业,至少暂时还不能披上“优秀企业”的外衣。

  在上述八个问题都很模糊的情况下,我认为,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不理智,把这件事情继续往神秘化的方向引导更不清醒。海航集团也就只是一家集团而已,它并不能影响中国大局,对它的追踪不必放大到“做空中国”的高度。只要澄清了公众疑虑,我相信,中国的国企和私企都将会获得一个更好的民意环境,唯如此,中国经济的健康性才能得到长足的保证。

  写于2018年3月17日星期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