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儿时是父亲口中的一段故事,百听不厌,朦胧中感到一种神奇、一种悲壮;长征,在学生时代,是教科书中的感动,从中领悟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长征,在当兵后,成为了一种前进的动力,“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确确实实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今天,我来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见习讲学,我看到了真正的雪山、草地,看到了两河口会议、毛尔盖会议的旧址,我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听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心跳。
人们常说不到草地,不知大自然的壮美;不走长征路,不知红军战士的艰辛。今天,我来到了红军走过的草地,在领略大自然壮美的同时,感触到更多的则是红军战士们的艰辛。看着那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你眼前马上可以浮现出红军战士们扶老携幼艰难前行的画面。在现场,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叫“一望无际”,哪里是天边?哪里是路尾?什么时候能走到头啊?在现场,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恐怖,在那绿茵之下,潜伏着危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泥淖吞噬,现在长征学院的学员们体验教学时,还有人会掉进齐腰的泥潭。即便当年红军战士是踏着前边战友的足迹小心前行,也要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水中挣扎,一跋涉就是七天七夜,而且当时还不知道七天七夜能否走得出去,没有一种理想信念,谁能战胜这自然险阻和心理的恐怖?在现场,你会感受到什么叫“艰苦卓绝”,关键是“卓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鸟飞不过去,兽爬不过去,而红军战士却以血肉之躯,趟出了一条生命之路。在现场,你会感到什么叫“饥寒交迫”,我们到草地时,已经是七月初,还要穿上羽绒服御寒,而当年的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衣不遮体,无遮无掩,茅舍全无,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风餐露宿,抱团取暖。那一望无际的草地,荒无人烟,饥肠辘辘,哪里去寻觅粮食?现在有些小青年怀疑地提问,红军战士怎么会吃草根,吃皮带,吃鞋掌,这是不是杜撰的?你到了现场就会感受到,除了吃草根、皮带、鞋掌,他们还能吃什么?弹尽粮绝啊!除了风雨侵衣,野菜充饥之外,到了现场,你还会有另一种感受——缺氧,别说跋涉在草地上了,就是走在平路上也会气喘吁吁,头晕眼花。饥寒交迫,泥泞沼泽,再加上缺氧,把生命逼到了极限。而正是在极限上显示了红军生命力的顽强。周恩来同志在过草地前得了肝脓肿,高烧不退,杨立三、陈赓同志硬是把他用担架抬出了草地。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没有忘记这段艰难的历程,没有忘记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在国务院设县时,他提议将红军长征路过的草原地区,命名为“红原县”。
站在这凄风萧瑟的草地上,我突然想起了父亲给我讲起过的“张豁嘴”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已经转述了好几遍,我还要不断地讲下去。说的是,我父亲在红军时最好的小伙伴,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张,因为生性爱咧着嘴笑,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张豁嘴”。在过草地时,“张豁嘴”饥寒交迫,实在挺不住了,倒在了草地上,临终前,他把我父亲叫到身边说:“罗青长,我实在不行了,你们去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吧!”这句话激励了我父亲一辈子,鞭策了我父亲一辈子。今天,我站在真实的草地上,眼前浮现了这位红小鬼的形象,当时,他们都只有十五六岁呀,现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可能还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而这些红小鬼们竟受如此磨难,竟有如此胸怀!
站在茫茫草地上,耳边想起了《长征组歌》那悲壮激昂的歌声,“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我把藏族同胞送给我的哈达,庄严地敬献给了红军烈士纪念碑,默默地举起右臂向着长眠在草地里的红军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写于2018年7月8日红原县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