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未来走向
国企,是近几十年中一个富有争议性的名词,它的社会评价颇具极端性,左翼人士把它捧得很高,右翼人士把它贬得很烂,中间群体诟病也不少。正因为如此,改革国企的声音就显得特别的响亮,以致国家不得不为此设立专门的顶层设计机构。
这个机构最近换了新掌门,人们的猜测很多,认为会有重磅动作要出台。我个人的看法与过去基本相同,变来变去,方向归一:股权化改革。
具体来讲,将呈现以下趋势性变化:
一国企家数将变得越来越少
这是国资委多年来的工作重点,今后还会在这个方向上着力,能合的会越来越快的合,能扔的会越来越干脆地扔,尤其是地方国企,改革步伐会更快于央企,许多地方国企也可能将打包给央企一起进入混改程序。
二国企的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少
国企重组绝不只是企业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诉求是搞减员增效。重组,为什么要提高到顶层设计的高度?一方面是要体现政策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则是对国企职工形成强大的心理作用力,内退、下岗或买断,不是企业行为,是国家行为,要无怨无悔,不要大吵大闹,政策阻力较小。绝大多数国企将来都要沿着这个方向走,国企的就业功能将变得微乎其微。
三国企的作用范围将变得越来越窄
过去,国企不只是承担就业功能,还要承担教育、培训等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为政策及上层建筑服务的功能。未来,除部分承担为上层建筑服务功能之外,其它所有的功能都与私企保持一致。
四国企的所有制性质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过去,我们曾对国企做过分类,有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今后,会慢慢合并为唯一的形式:股份所有制企业。再过二十年,将没有国企与私企之分,全国范围只有“股企”(个别军企除外),再过三十年,所有的“股企”将同欧美股企接轨,人类将走向制度归一的新高潮期,麻刻丝的理论进入历史最低潮。
五国企改革的参与者将变得越来越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国企私有化最高潮的十年,之后进入稳定期,改革的企业越来越庞大,阻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的“混改”也比较缓慢。再往后走,混改的步伐会加快,参与者也会越来越多,除职工持股的参与者之外,私人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会随着政策开放度增大而提高。当然,未来十年之内还是不会太快,因为要考虑到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法律障碍,估计会有三成以上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类似私企的“变身国企”,其余部分会留在之后的十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改造完成。
在谈论国企改革的时候,顺便想提一下国内学术派有关主义界定的问题,有个叫“周新城”的所谓经济学家最近写了篇文章,谈及主义及其初级阶段的界定问题,看完之后,我个人感觉是:周专家把麻刻丝主义当成他家祖宗的理论创造,想怎么界定就怎么界定,他说是什么阶段就是什么阶段,他说是什么主义就是什么主义,打着“理论变化”的旗号当着胡乱修正的愚人作家。
我很想对类似于周新城的学院派马尸比作家说一句话:你们真的要有点人格观,不要随意歪曲伟人的理论,比你有头脑的人还多着,你连修正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国企改革,我个人的态度是有变化的,2014年以前,我对私改有很大成见,并且坚持呼吁纯国有方向,2014年之后,我支持对国企进行大力改革,但不支持缓慢混改,我呼吁一次性快速混改,最好按“全民持股”的模式混改。
我为什么态度如此大变?因为我不支持温水煮青蛙(详情略,曾专文讨论过)。绝大部分老百姓其实永远都被排除在混改的圈子之外,既然永远分不到一杯羹,何不在“全民持股模式”中尝一口羹?即便这口羹最后还是要倒进别人碗中,起码你是尝过一口的。
国企,在未来的时间里,对多数人而言,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情结,而不是一种代表性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全社会资产都将要行走在股权化改革大路上的时候,虚无地抱着情结不放是落伍的,也是吃亏的。
人类历史改变趋势的方法很唯一,但这种方法还看不出有被使用的可能性,因为一个新的高潮还未到来。
原载:微信公号“孙锡良” 写于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