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讲,刚看到“二十二条”的时候,我也是有些震惊的,似乎有些过头。但我反对将其夸张为“卖国条约”。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把“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
这本不是今天的新看法,近几十年一直都是这么走来的,一直都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只是步伐安排不一样,对外开放的总目标就是拥抱世界。
为什么在此时推出“二十二条”?
1、缓慢对冲的需要。我在前面讲过,中美贸易冲突的形势是险峻的,总有一方要做对冲,美国需要得到安慰,中方可以适度安排,既有部分无奈,亦是经济指标的考虑。二十二条,看似面向世界,很大程度上又是面向美国和美国盟友,只有它们,才有实力落实“二十二条”。
2、资金的需要。表面上看,中国现在很有钱,中国不缺资本。然而,这只是表相,中国还很缺钱,大量企业想融资都想疯了,大量企业为融资不得不借高利贷,大量上市公司债台高筑危如累卵,不论是国企投资还是私营投资,举债,再举债,继续举债,已经成为全国性现象。某些企业,资金链断裂,本应该破产,被人为地强挺活着,有些公司,明明已达强平线,证监会不让平,法律法规都靠边站,就是怕出现骨牌效应。
在中美发生贸易冲突的情况下,美国实际上是在有意逼资金流出中国,所谓的汇率战本质上应该是抽水战,水抽干了,鱼儿就活不了。为了应对资金面的需要,放出“二十二条”,其情可以理解。
3、资产资本化的需要。资产资本化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没有资本的参与,这个改革进程会非常缓慢。四十年前,中国看准了外国资本的力量,把它们引进来,实现了几乎所有产业的资本控制,也激活了相当大的创业热情,让国内外非常多的投资者获利丰厚。在新时代,资本化改造要跃上新台阶,经济学家们当然会把目光盯向外资,这样做,既可以充盈国内蓄水池,进而养活更多的大鱼,还可以树立中国全方位接纳世界的开放形象,一举两得。
事实上,中国经济基本面恐怕没有媒体反映的那样积极,资本市场的萧条可见一斑,十年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足以真实反映经济全局,现在,资本全域化已经让资本市场非常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局,中国人正用自己的“忍劲”对抗着“资本荒”。
“二十二条”会不会导致中国经济新的殖民化?
我认为它不会严重破坏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很多同志非常担心这一开放政策会把中国推向深渊,非常担心美欧会试图将中国产业殖民化。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看:如果近四十年,大家认为中国产业没有被殖民化,未来也不可能殖民化,如果近四十年,中国产业已经殖民化,未来也只是加深一点而已。
我为什么讲“二十二条”不会成为经济殖民化的新起点?因为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
1、中国的投资环境变了。过去,不管什么资本,一砸向中国,就能收获金砖。现在,没那么容易了,砸进来的钱,如果没有绝对的技术优势,能正常营运也就不错,想满地捡钱完全不可能,很有可能是长裤进来短裤回去。外国投资商的高度谨慎决定了外资蜂涌而入的现象不会发生,资本不会按中国政策设想急流进来,它们在中国已经找不到过去的那种洼地,不排除很多条款落空的可能性,只有金融资本的大流入更具可操作性。
2、中国国企和私企的竞争力相对增强。从历史看,中国民族资本转变为买办资本的可能性是有的,并且很大。但今日中国已非解放前的中国,今日同胞的国家意识也不同于清末和民国时的国人,任何个人和企业在面对外资的时候都得慎之又慎,处理不当,不只是背上骂名,倾家荡产不是没有可能,具有民族担当和国际竞争力的私企不乏存在。至于国企,更是承担中外竞争重任的主力军,如果不出现颠覆性错判,量不至于一败涂地。
3、国际投资热点在发生变化。中国曾经是国际资本的投资热点,现在仍算热点之一,未来是不是热点不确定。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地吸收国际资本,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东南亚国家和印度会不断地抢占中国市场,它们的资本吸入效应非常巨大,我们过去引以自豪的“产业链优势”也将不再可靠,新引资热点国家构建产业链并不困难。如果国际资本对中国的热情已过,想要重整当年盛况是非常困难的。
4、知识产权的趋严会影响投资质量。中美贸易冲突中包含了非常大比重的知识产权之争,也就是美国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防范,当然,日本和欧洲同样也抱着类似心态。中国想借“二十二条”升级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而优化供给侧改革。但是,美欧未必愿意把尖端产业布局到中国大陆,双方意愿的冲突决定了未来投资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技术型投资会远低于金融投资,对美国投资商而言,他们会更重于“做空中国”,而不是“做实中国”。
归根结底一句话:“二十二条”只是引资条款,不是新经济殖民条款,它付诸实施的空间不会很大,它的负面作用力不会超越原有政策。
由特朗普挑起的带有世界影响的贸易冲突,看起来非常惨烈,但如果剥去表相看实质,其实也就是主要经济体间的撕闹,说到底还是特朗普要给世界一个新认识:旧的贸易规则需要改变,变的过程,可以谈判,也可以约架,直到新的秩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