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聪明人是谁?请大家猜。”
01
—
有一个人,今天终于死了。
许多人等这一天等得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如果不是严格的禁放令,估计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中国有个古老、温厚的传统——逝者为大!大致的意思是无论生前有怎样的恩怨,但如果一个人已经去世,那么生者就不应该再对他有不敬的言论或举动。
这个传统是应该被尊重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人一直在践踏这个传统,他对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逝者——毛泽东主席——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最起码的尊重(尽管无论于公于私,毛主席都有恩于他),所以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他也不应该受到这个传统的保护。每个人都可以直抒胸臆将自己对他的评价讲出来,而不能被指为不尊重传统。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他比做《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并提出“于连参加革命了,怎么办?”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因为虽然这个人和于连都表现出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特征,但于连深受法国大革命平等精神的熏陶,对大革命失败后复辟的波旁王朝的虚伪及贵族等级制深恶痛绝,于连的行为带有扰乱贵族筵席的动机!而这个人的言行,则完全出于个人恩怨和私利,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02
—
这个人死了,他是在北京医院的高干特护病房中死去的。
从2018年3月30日住进这个病房算起,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将近一年。在此期间,接受了最好的治疗,最好的护理,使用了最好的药品,但由此产生的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天文数字的费用,他却不需要花一分钱。
这一切待遇,都是新中国给他的。
这样的设计,原本是为了照顾那些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别无长物的革命元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不应该享受的人也享受了,这个人更是甘之如饴。
问题在于,这个人是痛恨新中国的。他曾在文章中诋毁新中国的成立是“二十世纪最大的错误”,没有一天不在盼着改旗易帜,但却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丝一毫的“不食周粟”的气概,对新中国给予的优厚待遇一概来者不拒,享受到死。
这个人得享高寿,他自己不无得意地总结说这和“家乡水土、家庭遗传基因有关”,但如果没有新中国免费提供的无微不至的高水准医疗保障,他又怎么可能活过百岁呢?
03
—
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想起了一则古代笑话: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
东食西宿,所有的好处全要占尽,一点亏都不吃,齐女真够不要脸的,这个人也是这样。
但这的确是他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八十年代以来,他一直以“毛泽东秘书”相招摇,但另一方面,又以向毛泽东主席身上泼污水为职业,完全不顾及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
04
—
那么,这个人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撒谎!只有靠谎言才能维持东食西宿的生活。
此人在政治上的谎言,现在已经有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予以揭露,这里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的可以去查。单看这个人是怎样教育女儿的,就不难明白他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人的女儿李N央在《爸爸究竟是怎样的人?》一文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次,还在上小学的李N央考了2分,不敢把成绩册拿给母亲看,于是模仿母亲的笔迹,在家长签字一栏签上了母亲的名字,虽然暂时在老师那里蒙混过关,但终于被母亲识破——
妈妈抬头看了我一眼,这一眼就看出我的心虚。仔细辨认,不禁勃然大怒,“你竟敢冒充我的签字?”爸爸坐在沙发上妈妈的身边,也生气地说:“什麽,冒充妈妈的签字,这还了得!让我看看。”
拿过一看,爸爸哈哈大笑:“真像,这孩子学得还真像。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嗯,这孩子聪明,真聪明!”妈妈更生气了,“你还夸她聪明,这是耍小聪明!最要不得的坏品德。你就是爱耍小聪明……”
这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当年在决定命运的庐山会议上就是这样“聪明”的,八十年代爬上高位后更加“聪明”。他就这样聪明地过了一生,各种好处全都占尽了,至于死后的骂名,他不可能没有想到,只是不太介意罢了。
李N央也真是这个人的好女儿,对母亲的严格要求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终于在《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一文中将母亲描绘成了一个荡妇,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05
—
中国革命洪波涌起,荡涤一切污泥浊水,也裹挟了不少泥沙。
类似这个人这样毫无伦理、是非、羞耻感的人,居然能够在不短的时间里浮出水面,顾盼自雄,甚至一度掌握了历史解释权,这里的确存在需要认真总结的严重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