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段时间,日本各界在向中国捐赠抗疫物资时,大秀中国古诗词,这让许多国人产生了复杂的感受!
——京都府舞鹤市驰援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贴着这样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原诗为:“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抒发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10日,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了1万副口罩,装满口罩的箱子上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这首诗出自南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诗中,“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前几天,在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则印着中国《诗经·秦风·无衣》的两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一批日本驰援湖北的物资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感动了很多人。
这句诗倒算是日本“原创”,出自日本奈良时代长屋亲王的《绣袈裟衣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不过,长屋亲王是大唐文明的热烈仰慕者,他能写出这首汉诗,当然是他长时间潜心学习唐文化的结果。据记载,这句诗感动了鉴真大师,促成了鉴真东渡,大大提升了日本的文明水平。
02
用源自中国的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软实力,反过来折服不少文化母国的国民——这件事情,日本人做的漂亮,我们只能钦佩。
一些网友不甘让日本独享风头,也用诗词回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这当然非常好,不过考虑到是日本开了风气之先,反而显得我们有点步人后尘了。
说起来,日本人还真是很擅长这一套。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老电影《三进山城》,驻防齐阳县城的日军警备队长小野,就熟读《孙子兵法》,他写的书法条幅“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令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王翻译官钦佩得五体投地。
当然,这是往事了,今天这个气氛中可以不提。
不过这件事所折射的我们自己存在的问题,倒是不能不重视。
03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疫情的扩散,一些“硬核标语”也开始在网上扩散,并获得无数点赞。
——有教训式的,“带病回村,不孝子孙”;“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
——有诅咒式的,“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会”;
——有诱导式的,“戴口罩总比戴呼吸机好,躺在家里总比躺ICU强”;“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有威胁式的,“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敢从武汉来,坚决不接待”;
——有规劝式的,“串门就是自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现在请吃饭的都是鸿门宴”;
把这些粗鄙、野蛮、甚至恶毒的标语,与日本人印在箱子上的那些典雅隽永的诗句相比,如何?
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反正我是有一点汗颜的。
当然,也许这样简单类比不太公平,因为这些标语主要出现在“乡下”。
问题是,日本的乡下也没有这样的标语啊,另一方面,我们“城里”的主流文化对这些“硬核标语”(以及村干部的“硬核广播”)基本是持一种欣赏的,至少是顾而乐之的态度,并且也没有替他们拟出优雅简明的标语作为替代。
事实上,“硬核标语”由来已久,只是因主题不同而略有区别罢了,并不是专为应对疫情设计的。
04
如何看待“硬核标语”现象?
原因应该很复杂。从基层干部的角度来说,“硬核标语”、“硬核广播”的背后,都是一种无力感,早就没有令行禁止的权威了,群众也不太服气他们,所以靠威胁,靠诅咒。
试问如果王宏斌要在南街村进行动员,他需要这种“硬核”文风吗?当然不需要。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健在时,也不需要。因为他们的威望在那里摆着呢!
从“城里”人的角度看,追捧“硬核”文风,客观上有对干部魄力的呼唤,也有对那些不守规矩、不负责任的切齿。
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坦率地说,是当下的中国,的确存在某种文化真空,或者文化失能。
05
实际上,用古文、古诗词来表情、表意,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不是主流了。
那个年代的主流文化,是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在延安基本定型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独特道路的体现,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平民化特征。
革命文化并不是知识分子或革命精英独享的,而是为亿万投身于中国革命的人民群众所共享的。
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毛主席语录和诗词,这构成了当年标语的主要内容。
比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抓革命、促生产;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以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等等,不一一例举了。
近代以来,日本虽有“维新”,但并没有真正的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
所以,和今天的情况不同,当年日本的进步青年认为日本文化是陈腐的,中国的革命文化才是清新的,代表了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
在他们看来,文化,不是文人雅士的装饰品和小摆设,而是要用来指导生活,激励斗志的。
他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北京,回去的时候,人手一册《毛主席语录》或《毛泽东选集》。
这应该是唐朝之后,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06
中国的问题在于,八十年代以后,文化上出现了断裂。
士大夫的那一套,文人雅士的那一套,早就没有了;
革命文化也没有了。
填补真空的,是“一点正经没有”,是调侃,解构,再后来,是李云龙式的骂骂咧咧。
想想“李云龙”受到的推崇,我们真不应该对“硬核”文风有任何惊讶——那些在广播上骂娘的村干部,不就是现实版的李云龙吗?
只是有日本这样“有文化”的邻居,我们还能对文化的现状无动于衷吗?
07
—
疫情终将被战胜!
现在,就应该想想今后的文化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