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郭松民 | 《小妇人》:少女版《阿甘正传》

2020-03-11 11:49:3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01

  《小妇人》是拍给女孩子们看的电影,我这两天却有点迷上了,看了2019版,发现还有1994版、1949版和1933版,都分别找来看了一遍,据说最早还有一部默片,不过已经佚失了。另外,《小妇人》还几次被拍成了电视剧和一部日本动画片。

  1868年,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出版了小说《小妇人》,一时名闻天下,赢得无数的拥趸,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畅销各国,至今仍被视为女孩必读的经典。

  《小妇人》的故事倒是很简单,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马奇先生作为随军牧师参加北军出征,马奇夫人留在家中。作为母亲,马奇夫人淳朴温厚,豁达大度,用爱与智慧陪伴着四姐妹梅格、乔、贝丝和艾米一起成长。

  “小妇人”,即“Little Women”是马奇先生从前线给她们四姐妹写信时对她们的昵称,称“women”而不称“girl”,大概也正是因为她们像“小大人”,都有独立思考能力吧? 

  02

  《小妇人》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说到底还是回应了时代主题。

  美国的南北战争以主张发展民族工业的北方战胜主张发展农业,用农产品换取欧洲工业品的南方告终。此后,美国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形成,在高关税的保护下,美国资本主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只用了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社会洋溢着朝气蓬勃、乐观进取的精神,在“追求幸福”的名义下追求财富,实现“美国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诉求。

  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女权运动的兴起。

  这一浪潮改变了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触及到了美国宪法、政治、社会、教育、家庭等方方面面,女权运动与黑奴解放运动相结合,将美国女性的平等诉求推向了高潮。

  南北战争前的美国社会,还相当保守,要求“真正女性”要具备四种基本品质:虔诚、贞节、顺从、持家,颇有一点类似中国的“三从四德”。总的来说,是要求女性被动和接受。

  因此,这次女权运动的积极意义不能否定。但女权运动兴起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工业化的急剧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急剧增长,这客观上要求女性也走出家庭,加入到职业大军中来。

  《小妇人》所传递的价值观,恰恰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马奇家的四位“小妇人”,虽然个个都对家庭忠贞眷恋,但没有一个愿意被动接受命运,她们聪明善良,积极向上,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金钱、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但都坚守了道德和尊严,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

  之所以说《小妇人》是少女版的《阿甘正传》,是因为“小妇人”们的价值观和阿甘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阿甘经历了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年代的“礼崩乐坏”,包括反战运动、性自由、黑人民权运动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阿甘代表的价值观是保守的,需要重建,而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小妇人”的价值观则生机勃勃,锐气正盛。  

  03

  在《小妇人》中,百万富翁老劳伦斯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分量很重,他实际上是“小妇人”的人生楷模,是“好资本主义”的人格化。

  老劳伦斯住在距离马奇家不远的一处独栋楼房里。偌大的楼房,只有他和孙子劳里两人居住,其他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人,包括家庭教师、佣人、马车夫,甚至还有私人医生。

  乔第一次到劳伦斯家去做客,立即就被“震慑”了,虽然时值圣诞节,窗外下着大雪,但客厅里就像夏天一样温暖,而且环绕着热带植物,装饰豪华。

  老劳伦斯颇有绅士风度,为人温和善良,彬彬有礼,慷慨大方,镇上的人都以能够受邀参加他的圣诞舞会为荣。他发现四位“小妇人”把自己的圣诞早餐送给了贫困的邻居,就赠送她们一顿更加丰盛的早餐;发现贝丝喜欢音乐,就把家里的钢琴送给了她。

  后来马奇先生受了伤,在华盛顿治疗,马奇太太要赶往华盛顿照顾丈夫,老劳伦斯又派自己的家庭教师沿途照顾;贝丝染上了猩红热,又是他让自己的家庭医生为贝丝治疗。

  总之,老劳伦斯是镇上的定海神针,是仁慈的象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中产阶级的视野里,真正在金矿、铁路工地和工厂里劳动的体力劳动者是不在场的。马奇一家在镇上算是“贫寒”,但也是中产阶级家庭,有属于自己的二层小楼,家里还有一位佣人,乔虽然因为裙子上有补丁而羞于当众跳舞,但“小妇人”们的穿着都还是体面舒适的。  

  04

  有爱心、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这是《小妇人》对一个重要主题。

  圣诞节的早晨,马奇太太和四个女儿把自己也难得吃上一次的丰盛早餐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已经断粮的邻居,是一个令人印象的深刻的情节,但我觉得1949年版处理得反而比2019版要好。

  在2019版中,是马奇太太当面向四个女儿提议这样做,这就有一点强加于人的感觉,一来女儿很难当面反对母亲,二来对如此高尚的提议也无法反对。

  但在1949版中,“小妇人”们来到餐厅时,佣人告诉她们母亲已经带着自己的那一份早餐到邻居家了,她并没有要求女儿们也这么做。但贝丝感到难过,她说自己吃不下去。梅格劝她说,天下吃不上早餐到穷人很多,难道我们从此就不吃早餐了吗?乔则支持贝丝,说其他人我们看不到,但邻居这一家我们是知道的。最后艾米提议表决,并要求“秘密投票”。

  这个细节相当有趣,这意味着“小妇人”们能够自己独立做出道德选择,并有自己的决策程序。

  马克思恩格斯几乎在几乎同一时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两位天才的革命导师当然正确的,他们指出的正是资产阶级的本质,而这与资产阶级在不妨碍自己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传有同情心、乐善好施毫无矛盾——因为有了马奇太太和“小妇人”这样的人,资本主义似乎变得柔软、温和、可以接受了,甚至令人感到温馨。

  这不是很好吗? 

  05

  爱情是《小妇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马奇太太堪称四位“小妇人”的人生导师,她曾经对梅格和乔议论过“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如果你觉得你的价值只是在当装饰品,恐怕有一天你会相信你真的只是这样。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美好的品质,你的幽默、你的仁慈以及你的道德勇气,这些是你在我心中我所珍爱的。”

  这段话令我联想起在一些女孩子自鸣得意的“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不知道她们是否明白,“貌美如花”是转瞬即逝的,鱼尾纹、抬头纹和鬓角的白发,都会不期而至,那时又该如何呢?

  当梅格即将嫁给贫困的家庭教师时,面对小姑子(马奇姑婆)的质疑,马奇太太说:“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缺衣少食,但也不希望她们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她鼓励梅格:“如果金钱和人品兼具,自然是件好事,但经验往往是这样的,平常百姓家拥有许多真正的快乐,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却充满了温馨与真情。”

  这一系列的观点都表明马奇太太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女孩们应该追求爱情本身,而不应该把爱情和婚姻当成获取金钱的手段,这样的话,既会失去尊严,也会失去幸福。

  虽然马奇太太生活在十九世纪,但这种态度还是比21世纪的“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更值得尊重吧?

  马奇太太的家庭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小妇人》中,除了因为帮助穷人而早夭的贝丝,选择了家庭的梅格得到了幸福,选择了爱情的艾米也得到了幸福,坚持梦想的乔也是幸福的,当然,必须承认马奇太太本人也是幸福的。 

  06

  “小妇人”中的“二姐”乔,是全书的主人公,她的原型,就是作者奥尔科特。

  父亲马奇先生是那种无用意义上的“好人”,生活的重担就逐渐落到了母亲和“小妇人”们身上。

  乔具有当时整个时代女性都欠缺的独立和反叛意识,男孩子一样的性格,她当仁不让地成了“小妇人”的主心骨和领导者,时时都表现出坚强乐观、自强自立的个性。

  母亲要乘火车去华盛顿照顾负伤的父亲,可是缺少路费。乔奉命去向富裕但悭吝刻薄的马奇姑婆求助,但乔不愿向姑婆低头,就把自己的一头长发卖了25美元。

  乔热爱写作,一方面因为写作给她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写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种方式,让她“能不向别人要一分钱而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作家并开办学校,在婚后也强烈主张自立,要求“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着赚钱养家”。

  乔和老劳伦斯的孙子劳里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这让很多热爱《小妇人》的观众感到难过,他们青梅竹马,如此相似又如此默契,并且乔如果答应劳里的求爱,立刻就可以过上富裕生活。

  但事实上,乔的直觉是对的,她和劳里只能做朋友,结婚不会幸福,劳里虽然很喜欢乔,但并不能真正理解乔。

  乔失恋后到纽约去做家教,遇到来自德国的巴尔教授。他沉稳、睿智、宽容,会认真地读乔的小说并提出鞭辟入里的批评。劳里只是乔的仰慕者,巴尔教授才是乔的精神港湾,乔能够从巴尔教授那里得到她最需要的理解与欣赏。

  《小妇人》最后的桥段是意味深长的:乔在雨中追上了巴尔教授,巴尔教授为她撑开了一把伞——是的,乔是不惮风雨的强者,但巴尔教授的伞仍然会让她感到安全和温暖。 

  07

  《小妇人》不断被重拍,意味着美国一边在向前走,一边也在不断回望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真是一个好习惯。

  《小妇人》鼓励追求幸福,歌颂了善良、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马奇太太对女儿们的寄语:

  “金钱是必要而且宝贵的东西,但我绝不希望你们把它看做是首要的东西或唯一的奋斗目标。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的妻子,也不愿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对一个日渐失去底线的社会来说,这句话仍然具有救赎的力量。

  所以,十九世纪的《小妇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就仍然值得一看!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