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个可以称之为透支社会的形态在中国已然形成。
如果说过去的社会运行是以生产为中心,量入为出是基本的生活逻辑的话;那么,今日的社会运行是以消费为中心,量出为入主导了人们的生活逻辑。
几乎每个人都在透支自己。
年轻人为了提前消费,享受想象中的中产生活,背负一身债务。中老年人为了让年轻人生活得更好,能够维持因住房、教育等催动的都市生活方式,也在透支自己的劳动。过去是赚钱过生活,现在是赚钱还债。
人们普遍认为,用自己赚的钱来买车、买房、旅游和社交,“很傻”。
一个精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用金融机构的钱提前消费。当然,最好是“钱生钱”。
《华尔街》剧照
透支社会的形成,为金融资本支配社会生活提供了舞台。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极力提高金融产品的可达性。
他们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极力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纳入金融领域。这些金融产品以超前消费,虚幻享受为幌子,不断调动人们的消费欲望。
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渗透能力,以及金融资本霸权式的扩张,人们的生活世界也被殖民了。社会赖以维持平衡的一些机制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华尔街》剧照
民谚有云:救急不救穷。新型的金融产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扮演的不是扶危济困的角色,而是不断地制造消费需求,制造生活危机。
在某些互联网金融广告看来,给子女买一个生日蛋糕,给老人坐上飞机头等舱,或是为了在结婚纪念日而给爱人而送礼物,已然是一个生活必须,否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方式。
这些做法,看似是为穷人着想,是普惠金融的做法,却是在违背社会的基本情理。其结果是,整个社会,尤其是穷人,都陷入了透支的状态。
几乎所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毫无节制地鼓励普通民众贷款消费。他们的对象,包括普通白领、农民工、学生等等。无一例外,这些人群都是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
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
一个还没工作的年轻人,为了攀比而身负债务;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却借钱享受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似乎,这些财富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的状态,显然是不可维系的。
最近几年,笔者在调研中碰到了为数不少的因为网络贷款而家破人亡的案例。背着一身巨债的年轻人,把父母兄弟姊妹都拖入困境,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案例,数不胜数。
透支社会正在加剧社会分化。
对于那些上流阶层而言,他们的生活世界很难被金融资本殖民。他们或许也有透支,但那是服务于生产活动的。
《华尔街》剧照
他们在进行“钱生钱”的活动。这意味着,他们的生产和消费,有了一道无形的保护强。哪怕是失败了,也仅仅是作为“法人”的破产,生活照样进行。
但对于中下层而言,他们的生活直接已经被金融资本殖民。他们的透支,是服务于生活必须。
为了结婚支付高价彩礼,为了进城贷款买房,为了面子贷款买车,所有的透支都是为了消耗。他们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如丢了工作,家庭变故,或是无节制消费,就很可能陷入破产境地。
他们的破产,是人格和社会信用的破产,意味着社会性死亡。他们将是这个社会的失败者,也许是永无翻身之日。
某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正在灌输一套非常具有腐蚀性的价值观。
他们在颠覆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理念,肢解正常社会的基本伦理。他们装着一副普惠的面孔,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把普通劳动者当韭菜。
最悲催的是,这些韭菜们被割了之后才恍然大悟,可惜已经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