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郝贵生: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再评天津一中学老师责骂穷家庭学生的现象

2021-04-07 15:21:5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郝贵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再评天津一中学老师责骂穷家庭学生的现象

  郝贵生

  前不久,笔者就天津一中学老师责骂学生的现象写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私有化改革的必然现象和结果》一文。写完之后,总感觉意犹未尽。今就这一现象再写“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笔者认为,这位中学老师的错误实际有两点:一是他责骂学生,指责学生家长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赞扬那些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家长“素质”高。这显然是错误的。笔者看到,网上批判、谴责这位教师大多是从这个角度。并从这个角度认为这位教师不配做教师,建议开除教师队伍。区教育局对教师的处理意见除党内警告处分和降职使用外,最严重的处分是“取消教师”资格。笔者赞同这种处分决定。但这样处理,只是把这位教师的行为看做个人行为,没有从个别中看一般,没有涉及到教育观念和教育路线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和处理是肤浅的,没有真正从这次事件中使整个教育界应该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笔者在上篇评论该事件时指出,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和个别上,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别看一般,并从中揭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及其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教师的第二点错误也是最主要的错误是在她得知骂学生的行为视频被曝光之后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她说““我依旧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教育。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们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学习不努力,就会阶层下移”,这是该现象的要害问题,实质是一个学习价值观问题,也就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学校究竟用什么样的学习价值观要求学生,而且学习价值观的问题实际也是要求学生做什么人的问题。

  什么是学习价值观呢?我们知道,人类任何活动都具有目的性、意义性、价值性。学习活动也不例外。任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动机、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学习价值观就是学习者看待学习活动与人类其它活动关系、看待学习的社会作用的一种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一种较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目的和总的学习指导思想。学习价值观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动力。一般学生学习有两个动力系统即外在动力系统和内在动力系统。外在动力系统主要是给予学习者动力的外部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内在动力系统是学习者自身所具有的促进自己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因素。这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就是学习者的学习价值观。学习者的学习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结果等等。

  中国传统社会中大致有这样几种学习价值观:一是“养家糊口”。这种认识把学习同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改换门庭”。这主要是贫苦农民和社会下层人士不满足祖祖辈辈生存的环境、条件和方式,希望通过识文断字、读书学习这种途径跳出和离开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三是“报恩”。主要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寄予学习主体以较高的期望值,同时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于学习主体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反映到学习主者身上,就产生一种不认真努力学习就对不起关心自己的人的报恩思想。四是“功名利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同时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做官又与发财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读书做官发财的学习价值观。“学而优则仕”、“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正是这种学习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五是“明道救世”。在传统社会中,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也能够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表现在学习生活中,这些知识分子就能够把学习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明代学者顾宪成为一书院所题的一付对联中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孙中山先生讲:“努力向学,尉为国用”。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这种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

  以上几种学习价值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主要围绕维持和改变自身的生存和地位为主要动机目的的学习价值观。这种学习价值观主要同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相联系。它的着眼点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发展。前四种学习价值观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学习价值观在传统社会中应该说对人们的学习活动不同程度地起了较大的推动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其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这种学习价值观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有些人的学习单纯为了文凭,单纯为了赚钱,单纯为了离开农村和落后地区,单纯为了出国,单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学习。另一种类型的学习价值观就是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国家、人民做贡献为主要动机目的的学习价值观。上述第五种学习价值观就属于这种类型。有这种学习价值观的人在传统社会中人数较少,同时这种学习价值观也会不同程度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但这种学习价值观的人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学习效率和结果要大大强于前一种类型学习价值观的人。一般说来,在传统社会中做出较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政治家等等杰出人物大多具有这种学习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又红有专的人。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教育路线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时代就是从第五种学习价值观的角度教育学生。要求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此体会极其深刻。笔者记得,那时整个的社会氛围包括学校的教育是强调,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建立了新中国,我们青年一代要继承先烈的遗志,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们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为祖国,为社会主义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为社会主义为国家做贡献。那时中学也有高考和升学率,但那时的教育是“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无论是否考上大学,都要为社会主义为国家做贡献。文革中废除原有的高考制度,绝对不是取消大学教育,而是探索一条从工农兵中选拔学生的道路,保障大学生真正确立为国家为社会主义而读书学习的学习价值观。所以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时的口号是“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真正在毛主席教育思想建立的高考和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在校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性的人才。

  但其后,毛主席探索的招生考试教育制度彻底被否定,完全恢复了文革之前的旧的招生制度。如果说原有的高考制度之前还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教育工作,还不存在以单纯分数和文凭衡量人才的简单化现象,但从1977年以后,中国整个教育完全置于高考指挥棒之下,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完全变成了以高考升学率为主要或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同时整个社会完全变成唯文凭论的人才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成为中国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似乎只有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学习改变命运”、“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整个中国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或唯一动力。尤其是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以来,私有观念以前所未有的素质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渗透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教育界也不例外,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绝大多数都是围绕个人,而且干部、知识分子中更为严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揭示的高校知识分子队伍中极其严重的“精致利己主义”就是私有观念泛滥在大学领域中的典型表现。这种观念也必然影响到学生。近些年高校尤其是北大清华多数留美学生不归,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如清华高才生帮助美国破解中国卫星密码。南开大学高才生成为美国政府反华高参。所有这些事实难道不能说明中国的教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出问题了吗?难道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方针存在方向路线性的错误吗?毛泽东时代也存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但不占主导地位。经过那个是代的人都知道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批判。但改开来,这种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就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笔者在职时多次给中学教师培训讲学习价值观问题。问中学老师,你们在学校是否给学生讲周恩来的名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些老师说,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但当今社会对学生这样讲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人听,只有讲“你不好好学习,今后就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当工人,干苦力”,学生才好好学习。笔者给大一学生上课搞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为什么要上大学?”答案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都是围绕个人如拿文凭、找一个好工作、离开农村、挣钱、出人头地、出国、生活好等,只有一个同学回答“掌握知识为国家服务”,我课堂结合学生回答给大学生讲,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习价值观?举到唯一回答要为国家服务而学习的这个例子。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笑了。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那都是假的。他根本不相信有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社会进步而学习的人。他认为只有说是为自己学习才是真实的。多么可怕呀!再举一例:1999年,《中国大学生》杂志12期开展人生价值观讨论。其中提到80年代初大学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2000年该杂志第1期刊载几个大学生的短文。其中一个大学生说:“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口号,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我们大学生不需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就愿意过一种小男人小女人的平静生活罢了。”

  笔者在准备写该文时,想起曾在中国电视台红得发紫的北师大于丹教授2010年在人民网文化频道与青年座谈,题目是“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这实质就是学习价值观问题。笔者当时没有看到直播,但读了文字内容后,很不赞同于丹教授的观点,她实际仍然是从个人赚钱发财的角度谈读书学习的价值问题。笔者当时给人民网文化频道写了信,但石沉大海。后写成短文《也谈“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

  —评于丹4月14日人民网文化频道上的谈话》,发表于同年6月2日《天津教育报》上(见附录)

  再回到这位老师的行为上。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也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这位老师骂学生的目的也是如此,正如她自己所说,不好好学习,就会“阶层下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要害,实质仍然是从个人赚钱发财、个人成名成家、个人能否成为人上人、个人能否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教育学生。这应该是当今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真正从这件在领导眼里不起眼的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个人的组织处理上,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及所有教师更应该从中深层次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方针、路线方面是否出现问题?究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该用什么样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学生?实际是把学生究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够从这个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只是停留在教师责骂学生的行为上,那么就完全失去了反思这一行为的真正意义。同时也希望教育界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毛主席教育思想,真正用来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

  学习价值观不仅是在校学生的问题,也是一切读书学习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人生大问题。至于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自身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这里就打住吧!

  2021年3月12日

  附录:

  也谈“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

  —评于丹4月14日人民网文化频道上的谈话

  郝贵生

  人民网文化频道4月14日直播大名鼎鼎的于丹教授关于读书的谈话。编者以“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为题目在文化论坛发表了文字全文。笔者没有看到直播,但读了文字内容后,却不敢苟同于于丹教授。

  通读全文,于丹教授的结论是,读书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读书是“应对世界”是“确认自我”,是“养心”,是“改变我们面对这一切(于丹举到地震、金融危机等)的态度”,是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是“滋养自己”。于丹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一,于丹把阅读区分为“有用阅读”和“无用阅读”。拿文凭称之为“有用阅读”,无用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給直接的文凭,也不給专业技能,它给“心灵的辽阔”、“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于丹从讲一碗米的价值谈起。一个家庭主妇把一碗米蒸成一碗米饭。这碗米就是一快钱价值。小商人把米泡一泡,发一发,做成四五个粽子,就是四五快的价值。大商人把米发酵、加温,酿造成酒,就可能是一二十快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价值,这是因人而宜。”于丹由此推论,一个的生命也是一碗米,越接近原形态,价值就越低;把自己酿成酒,离原形态越远,价值就越高。读书就是酿造自己,就是养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

  第三,于丹教授做一个实验:有三锅滚开的水,分别放入生鸡蛋、生胡萝卜、干茶叶。第一锅煮后,鸡蛋变硬。第二锅生胡萝卜变成萝卜泥。第三锅茶叶片舒展开,释放能量,把水变成一锅香茶。于丹认为生活就如同一锅滚开的水。有人像鸡蛋,被生活煮硬,“愤世嫉俗,以偏盖全,觉得这个世界很艰难。人心很险恶,前途很渺茫”。有人像胡萝卜,被生活煮软,“好好先生”,大家人云亦云,为他人活着,服从别人,失去自我。有人像茶叶,在被社会成就时,也成就社会。于丹教授希望人们选择做茶叶。所以,读书就是自我选择,就是滋养自己。

  由此可知,从讲故事和比喻说起,无非是要说明读书和发展提高自己的关系。于丹所说的读书“有用性”就是发展提高读书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笔者也是赞同这一认识的。但发展提高自己又是为什么呢?发展提高自己同“时代”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于丹教授的谈话中就直接回避了这一问题,或者说于丹教授的比喻推理过程中多多少少隐藏着自己的回答,但结论是浅薄的、功利性的。

  一个事物或行为究竟有什么用?实质上是一个哲学的价值问题。所谓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读书有什么用?”就是说人的读书行为这个“客体”对“人”这个主体的需要满足程度。唯物史观认为,人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是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一方面是指读书者个体自身,另一方面就是指社会、国家、民族、时代。当主体指读者自身时,于丹所讲的读书的有用性并没有错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从读书的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改换门庭、个人的功名利禄等方面谈论读书的有用性和功能等论述太多了。今天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谈论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没用的问题时,也大多从个人生存、赚钱、功名等分析认识问题的。顺便指出,于丹把读书“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看作“无用阅读”是错误的。为个人生命、个人成长本身就是价值,就是有用性,它与为文凭并没有本质区别。怎么能归结为“无用阅读”呢?

  分析和认识读书的价值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作为个体自身的价值主体,还需要把价值主体看作是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等。其实,中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已经从这一视角认识读书的价值。明代学者顾宪成为一书院题写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清末康有为在广州办学堂时教育他的学生“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孙中山先生讲:“努力向学,尉为国用”。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林语堂先生说过,读书,“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作最有价值的贡献。”杨玉清先生也说过:“以读书为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混官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把一切书本上的教训,发为自己的行动。‘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谓之文。’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真正是中国之所谓读书人。”我想作为声名赫赫的文化专家的于丹教授不会不知道上述名言吧。可为什么于丹教授就不能够从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阐释读书的价值观呢?固然,于丹的后两个比喻中也隐含着读书者与社会的关系,且不谈于丹教授把人与物等同起来是否恰当,就比喻说明的“理”还是紧密围绕读书与主观意义上的我的赚钱、我的生存,而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对社会的作为和贡献。

  其实,于丹教授对读书价值观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学校教师和社会生活中相当多数人的认识。我的一个学生参加一个公共政治课考研辅导班,一位北大教师谈起大学生为什么考研时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太遥远,太抽象、太理想化了,你们就是从个人生存理解就可以了。”我接触的部分中学教师也认为,对中学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太空洞,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也不听。你只要告诉学生,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找不着工作,就没有钱,就无法生存。据我所知,目前大中小学大多不给学生进行类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极其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侵蚀到教育领域。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理论上不能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特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他们信奉人们行为动机背后的根本或唯一动力就是个人的利益。只有把个人追求同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内在的动力。所谓“学习改变命运”的口号就是把读书学习只是看作改变和获取个人名利地位的敲门砖,什么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为他人全是空话、套话,骗人的话。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是对青年学生和整个社会的极其错误的误导,也是目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和学校教育工作偏离或背离“育人为本”宗旨的具体表现。

  其实,古今中外把读书学习同国家、民族、人类命运联系起来,并作为自己读书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的人有许许多多。就是西方一些国家也在倡导这种读书价值观。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1979年在《学无止境》的报告中强调要树立“以解决全球问题为目的”的新学习观,要“为根除贫困而学习,这种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相互了解、安全和保护、爱戴和同情、自主和预见、意图和精神上的正义、以及公平等方面的缺乏。”美国哈佛大学校门上有一段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就包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我们国家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腐败、贫富差距相当严重,经济、文化、政治等建设方面的任务相当艰巨。时代给当代青年人提出了极其重要伟大的历史任务。中外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国家和民族的贫穷落后现状、时代的历史任务曾经激发了多少有志之士奋发读书,成为历史和国家的栋梁呢!鲁迅讲过,文学艺术应该是引领国民精神的灯塔。今天,难道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应该引导青年学生把读书同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民族、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吗?作为名气甚高的大教授、大博士生导师于丹难道就不应该引导青年学生像无数革命前辈和杰出人物那样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抱负吗?难道就不应该引导他们把读书与目前时代、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吗?

  其实,树立为社会、国家、民族的读书价值观本身就是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做人教育。具备这种理想和人生价值观也会作为主体因素反过来极大促进读书者的读书活动,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于丹教授口口声声喊读书为“生命、成长”、“心灵辽阔”、“确认自我”、“滋养人心”,难道就应该把上述内容排除在现代青年人的生命、成长、心灵、自我、人心之外吗?

  毛泽东同志1957年曾经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还说:“要使全体青年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毛泽东的谆谆教诲同样适用于今天。青年人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我们的才干,去用我们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一个更加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固然目前对现代青年人进行这种理想和读书价值观教育客观上是一道难题,但不应该其难而放弃。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极其艰巨的历史责任和任务,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具体问题,特别需要思考像于丹教授那样,如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方式推进青年人的理想教育。

  发表于《天津教育报》2010年6月2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