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评《雷玛根大桥》”
《雷玛根大桥》讲述的是二战末期,美军夺取莱茵河上的最后一座大桥雷玛根桥,打开进入德国心脏地区通道的故事。
当年在航校当军教片,多少年过去,情节已经记不住了,只记住了影片的名字。
最近再看,感触良多。
这部电影上映于1969年,受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战色彩,凸显战争的荒诞,美军士兵的牺牲与无奈。
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美军攻克一栋德国建筑,要在里面过夜,发现了一名美丽的年轻女郎。
女郎对美军中尉说:“我是法国人,和一个德国军官在一起,他在阿登战役中被打死了,今晚我要和你睡觉,请给我一支烟。”
言毕,即开始脱衣。
由于二战期间法国的表现比较窝囊,所以英美的电影中,法国人总是以水性杨花的女人形象出现。
反而德国人的形象比较正面:铁血、理性、有尊严。
似乎只有中国的一些电影人(不是全部),喜欢主动把中国人表现成需要被人保护的女人,如《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黄河绝恋》,等等。
这其中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很值得梳理和研究。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作为国家,二战中的法国和意大利在军事上的表现都属于二流,但从反法西斯主义的角度看,意大利和法国人民的表现都比德国人更勇敢!
❷
对抗“普世”主义,正确的做法是宣布“普世”主义是存在的,但是,我搞的才是“普世”主义。
如果总是以特殊主义对抗“普世”主义,则是一种自我贬低,因为暗含了“我还不够格”的判断。
❸
在流量就是一切的情况下,网红、“表演艺术家”和拥趸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一种骗子和傻子的游戏。个中道理,和商家为了利润而愚弄消费者,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是一样的。
网红和表演艺术家为了带来流量,通常选择的做法是,管他是不是糖尿病人呢,只要他喜欢吃糖,就给他吃——这就是表演艺术家对拥趸的真实态度。
❹
从哲学和本原的意义上来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不是在每一个具体问题、具体人物、具体时刻都是这样呢?显然不是。
群众在某个具体问题、具体人物方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陷入盲目性,这是经常出现的规律性现象。
要让自己不受骗、少受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认真看书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显微镜。
更重要的,还是如毛主席谆谆教诲的那样,要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