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胡澄 :高歌一曲为招魂 ——建党百年之际与革命烈士后人共仰先烈精神

2021-07-01 10:04:18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胡澄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webp (17).jpg

  【作者按】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在如火如荼的红色氛围中,我心中涌动着一种郁勃激荡之情。回望百年来的事与人,我更加怀念那些为建党建国而牺牲了的革命先烈们。

  记得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2011年7月16日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参加了一个由民政、党史部门举办的革命烈士后人聚会活动,见到了许多著名烈士的后人。并得到一部由先烈子女撰写回忆父辈先烈的书《我的父辈》,在现场我结合着这部书的部分内容,与他们他们深入交谈,使我对先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与感悟。交流的现场气氛既热烈又悲壮,人们眼中噙满泪水,心中常涌激情。这些后人对先烈的追怀更多于亲情,使烈士的形象更加真实、丰厚;使人们从先烈的真实情感中读出了不同凡响之处,那就是这种亲情是与他们对祖国人民和党的感情相统一的,是他们禀持的信念与追求的理想的转化,而这种真情的转化过程更加动人。我记得当蔡和森烈士的孙子蔡生说到动情之处,不禁音声梗咽起来。我问他原因,他说:真是百感交集,难以言状!但是主要的还是想到了先辈共产人的气概精神在当今情况下的传承问题。正交谈中,忽然有一位先烈的后人领头高歌一曲《共产党人时刻听从党召唤》,那激越的豪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不禁群起和之。这正是代表了大家的一种心情,那就是对先烈精神的呼唤!身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我们,在当今种种考验面前能够禀持先烈们这种精神追求与操守吗?——魂兮归来!

  今天是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日子了。我把这些他们这些回忆文字整编出来,赋以诗词,以为追怀!其中有些先烈后人已经去世,像左太北大姐,在此也谨表深切的怀念。

1.png

  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李大钊同志曾有一首悼念先烈的招魂诗:

  国殤满地都堪哭,

  泪眼乾坤涕未收。

  半世英灵沉漠北,

  经年骸骨冷江头。

  辽东化鹤归来日,

  燕市屠牛漂泊秋。

  万里招魂竞何处,

  断肠风雨上高楼。

1.webp (18).jpg

  这是革命烈士子女的郑重题词:勿忘革命传统,并依次签名,(依照名次序为:方志敏之女方梅;江上青之女江泽慧;左权之女左太北;彭湃孙女彭伊娜;罗炳辉之子罗新安、儿媳梁庄;王尽美之孙王明华;关向应侄女关翠玉;蔡和森之孙蔡生;恽代英孙女恽梅;伍若兰侄女伍德和;周子昆之女周民、孙子周正元;赵世炎之孙赵新炎;邹韬奋孙女邹小华、儿媳朱中英;李大钊之孙李亚中;谢子长之孙谢明;李白之子李恒胜)。

  这是他们对先烈精神的呼唤,100年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不能丢!

  在整理访谈笔记时,面对着斑斑血泪,烈烈丰功,使我最为感触的就是先烈那温煦的亲情和慷慨赴死的壮烈。我思索着怎样才能将这些表现出来呢?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肖三在《革命烈士诗抄》序言中所说:“每一个革命烈士本身就是一篇无比壮丽、无比伟大的诗章。他们的战斗生活,艰苦的工作,他们崇高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他们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忠心,都是可歌可泣,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最伟大的诗篇。”是啊,这些先烈大都留有诗歌和时人对他们纪念的诗篇存世,而诗为情语,更能表现先烈那种情义。把这些诗连同先烈后人对他们的回忆连缀起来,不就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壮歌吗?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李大钊之孙李亚中忆祖父

1.webp (19).jpg

  【李大钊同志(中)牺牲前留影】

  我对祖父的印象主要来源于父亲李葆华,父亲在祖父身边生活多年。祖父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革命信念,炽烈的政治热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都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也鞭策、教育着我们。

  1927年4月6日,反动的军阀政府突然包围苏联大使馆,祖父等一大批革命者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我的祖母和两个姑姑。

  祖父在监狱里受尽折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他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以昂扬的斗志坚持斗争。报上说:“闻李大钊受讯时,直认真姓名,并不隐讳。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彼自述其信仰共产主义之由来,没谈党之工作……俨然一共产党领袖气概”,等等。

  祖父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我想起祖父《牺牲》这篇文章中说过:“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1927年4月28日,祖父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下。他是为建立新中国为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牺牲的,他死得伟大。

  李大钊同志诗曰: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酒,

  高筑神州风雨楼!

  “贪富阶级见疆场 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之孙王明华忆祖父

1.webp (20).jpg

  【前排右一为王尽美同志儿子王杰;前排左一为王尽美同志的孙子王明华】

  我的祖父王尽美,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祖父1925年离开我们,至今已将近96年。

  1921年春,祖父与邓恩铭等人发起创建共产党济南早期组织。7月,他们两人奔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一大代表大多住在预先租下的博文女校的三间房内,祖父与邓恩铭和毛泽东是邻居。在上海,祖父与毛泽东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坚定了祖父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回济南后,他写下了著名的《肇在造化——赠友人》:

  贫富阶级见疆场,

  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

  乔有麓下看沧桑。

  根据这首诗,祖父把自己的原名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在残酷的斗争岁月里,生活条件艰苦,加之过度劳累,祖父终因积劳成疾,身患肺病。

  1925年春节前,祖父疲劳过度吐血晕倒,入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他与邓恩铭共同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后,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3月12日去北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4月,又去青岛领导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6月,因肺病复发,祖父在组织的安排下回老家养病,后因病重回青岛医院治疗。

  病危期间,祖父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青岛视察工作时,特意提起父亲,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精英”

  ——赵世炎之孙赵新炎忆祖父

1.webp (21).jpg

  【前排右一、右二为赵世炎长子、次子】

  我的祖父赵世炎牺牲时年仅26岁,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献给了党和人民,在中国人民解放史上留下了壮烈篇章。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时不断有人牺牲,也有人脱党和叛变,祖父每次主持江苏省委的会议时见来人越来越少,就一再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对待叛徒毫不手软,他组织建立了工人秘密武装“红队”,处决了无数叛徒特务。他牺牲后,这一组织由周恩来负责,成为令叛徒敌特丧胆的“伍豪之剑”。

  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7月2日,祖父不幸被捕。刚开始,反动派对他只是怀疑,因为他自称是商人。但反动派看到我家有银行开出的相当于四万银元的银票(党的经费),而家人却在吃剩饭,就怀疑他是共产党员——那时大家都知道,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做出这样严于律己的事来。后来又有叛徒指认,他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确认了身份。

  祖父在狱中的17天,受尽严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让敌人大失所望。祖父把敌人的监狱和法庭当成讲坛,他慷慨激昂地说:“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7月19日,敌人对他下了毒手。面对死亡威胁,他从容不迫,镇定自若,高呼“工农联合起来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

  老革命家吴玉章有诗怀念赵世炎同志:

  龙华授首见丹心,

  浩气如虹烁古今,

  千树桃花凝碧血,

  工人万代仰精英!

  “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伍若兰侄女伍德和忆姑姑

1.webp (22).jpg

  【伍若兰烈士遗像】

  我的姑姑伍若兰1906年出生于耒阳县一户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当时著名的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三师”),从那年起,她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1929年,她为了掩护丈夫朱德和红四军军部撤退,英勇牺牲,年仅23岁。

  虽然我从未见过姑姑,但打小就听我的上一辈人讲了很多关于她的轶事。在她短短6年的革命生涯中,只要是姑姑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提到她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晓。在大家眼里,姑姑是个奇女子——能文能武,文能编写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武能双手打枪,百发百中。

  1928年初,对我姑姑来说,是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来到了湘南。3天后,耒阳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姑姑在妇女部负责宣传工作,后来又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负责宣传工作。有一天,朱德看到祠堂门口姑姑手书的标语,夸奖说:“笔力好!内容也好!”便向耒阳县的领导打听作者是谁。在热心人的引见下,姑姑和朱德相识了。

  1928年3月,两人在耒阳结婚。姑姑和朱德的结合,与其说是很多人促成的,不如说是“志同道合”的结果。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0岁,但是两人身上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又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在远离家庭的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革命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1月14日,姑姑跟随朱德和3000多名红四军官兵离开井冈山。在转战途中,敌人对红四军穷追不舍。1929年2月2日,在江西寻乌县的一个村子,天还没亮,敌人的追兵赶到了。战斗十分惨烈,敌人倚仗兵力优势围追堵截。为了摆脱敌人纠缠,掩护朱德和军部,姑姑带领警卫排边打边退。当时,姑姑的腿上中了弹,没法走了,但她坚决不投降,趴在地上狙击敌人,来一个打一个。最后,敌人从她身后绕过来,用枪托把她打得头破血流。姑姑英勇就义的经过,我们还是从解放前曾驻扎在老家的国民党士兵那里得知的。当时有个国民党士兵问我们:“你们家是不是有一个叫伍若兰的?”全家人很害怕,都不敢承认。没想到这个士兵接着说:“这个伍若兰可真是顽强,我们用竹签扎她的手,把她吊起来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她都不低头。问她红军在哪里。她说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要她投降,她却说:‘要我投降,除非赣江水倒流!’”

  当时通讯落后信息不通,直到2月17日,朱德才从报纸上看到妻子牺牲的消息。他们没有孩子,朱德手里只有姑姑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在粟裕将军的回忆录中提到,听说妻子被俘时,朱德心里就明白凶多吉少,因为他了解妻子的性格,知道她是宁死也不会投降的。朱德什么都没说,他拿着这双鞋,独自一人走进了树林里。

  姑姑牺牲时,她和朱德结婚还未满一年,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朱老总1962年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并赋诗一首,表达对爱妻的怀念: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实行共产制,人类庆大同。”

  ——彭湃孙女彭伊娜忆祖父

1.webp (23).jpg

  【彭湃烈士】

  祖父出生于广东海丰一个大地主家庭,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他在《海丰农民运动》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每年收入约千余石租,共计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少不上三十口,平均每一人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

  家里虽然富有,但祖父的理想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

  实行共产制,

  人类庆大同,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

  最后定成功!

  祖父先在家乡开始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利用担任海丰教育局长的机会,锐意整顿教育,聘用思想进步的留学生当校长、教员,倡导教育为劳动者服务,推广普及农村教育,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当时参加“社会主义研究社”的青年有七十余人,祖父向他们主讲《社会问题的管见》、《唯物史观》、《资本论入门》等著作。不出几年,那些青年都成为革命的斗士。

  祖父对理想的实践,是无私而彻底的。他将自家田契当众焚烧了,将田产统统还给农民,这位地主家的四少爷,成为彻底的无产者。受他的感染,他的三哥、七弟、妻子、侄儿后来均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坚强战士。他为农民争取权益、办农民教育,还在县城办了一所农民医药房,农民凭农会会员证看病,不收诊费,药费折半。农民兄弟称他为“彭菩萨”。

  1924年春,祖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同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祖父的提议,决定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任第一届农讲所主任,并在第二、三、四届农讲所兼任教员。毛泽东将他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一书列入《农民问题丛刊》中,并在序言中指出:彭湃这篇著作及其他关于广东农民运动的材料,“乃本书最精粹部分”,规定为农讲所学员的必读教材。

  1927年8月1日,祖父作为中央前敌委员会成员之一,与周恩来等一起领导了南昌起义。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随后随军南下潮汕,任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亲临前线参战。1927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在广东省海丰建立。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向敌人告密,祖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的帝国主义租界工部局巡捕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张际春等人。他们被捕当晚,周恩来召开紧急会议设法营救,后因时机耽误,未能成功。

  8月30日,敌人对祖父施以酷刑,将他的两条腿都打断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同杨殷等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给周恩来和党中央写了最后一封信,让党组织停止营救,让“兄弟们不要因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当天下午,即将就义的祖父将身上的衣服赠给难友,并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的演说。之后他们高唱着《国际歌》,呼喊着“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坚定从容地走向刑场。

  “已摒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孙女恽梅忆祖父

1.webp (24).jpg

  【恽代英夫人与儿子恽希中、孙女恽梅】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 / 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 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我祖父恽代英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我》。

  多少年来,每当吟诵它,我都非常激动,心中油然升起对祖父的无限敬仰:他像一团烈火,照耀着我前进的道路;他像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

  祖父英勇就义的事祖母很少向我说起,因为她怕我幼小的心灵承受不起。长大后我从各种渠道了解了祖父慷慨赴死的壮举。

  1981年4月,在江苏省委的安排下,年过七旬的祖母沈葆英带着父亲和我来到南京,参观位于江东门的国民党中央陆军监狱,在祖父牺牲的地方,祖母向驻军部队指战员和我,详细地述说祖父的最后日子。

  1931年春天,在组织的安排下,祖母来到监狱探访久别了的亲人。在一间黑洞洞的屋子里,祖母见到了穿着黄色囚衣、戴着脚镣、脸色清瘦的祖父,难过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祖父则镇定地安慰哭泣的祖母:“四妹,我很好啊,我是被冤枉的。刑期满了我们还是能够团聚的。”又问“家里人好吗?”祖母轻声地说:“伍豪同志(周恩来化名)问候你。”说着,把带去的一包衣服和几本唐诗宋词旧书递给了祖父,说:“我和小毛弟都很好,他学会了走路,还会喊爸爸呢。”一听小毛弟(我父亲的乳名)很好,祖父立刻宽慰地笑了,一再嘱咐要好好抚养和教育孩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会见竟是祖父母的最后诀别。

  一个多月后,正当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组织营救祖父出狱时,时任中央特科负责人的顾顺章叛变了革命,出卖了祖父。蒋介石急令国民党军法司司长王震南劝降。

  在关押祖父的牢房,王震南从黑皮包中抽出一张照片说:“先生,你认识他吗?”祖父用眼睛扫了一下,这是他在黄埔军校任教官时的照片,没有作声。王震南冷笑道:“先生,你不必装聋作哑了。顾顺章和我们合作,你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恽代英吗!”祖父明白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便轻蔑而自豪地说:“我就是恽代英!”百般威胁利诱失败后,蒋介石下令“就地处决”。祖父知道消息后便写下了著名的《狱中诗》:

  浪迹江湖忆旧游,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摒忧患寻常事,

  留得豪情作楚囚。

1.webp (25).jpg

  【周总理手书恽代英烈士诗句】

  1931年4月29日中午,祖父在监狱的菜地里身中数弹,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36岁。

  祖父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中央苏区后,毛泽东主席十分悲痛,他在江西主持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议上,决定在上杭县北部建立代英县(解放后撤销)。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十九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蔡和森、向警予之孙蔡生忆祖父母

1.webp (26).jpg

  【蔡和森烈士】

1.webp (27).jpg

  【向警予烈士】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后,武汉三镇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党中央迅速撤往上海,各级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活动,许多公开活动的党员往各地疏散。祖父不顾自己多病虚弱的身子,一再向中央请求,去湖南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党中央最后派他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祖母坚持要留在武汉。中央考虑她国共合作时期经常抛头露面,不适合从事地下工作。祖母说:“大家都离开了,各方面的工作没有人联系,《大江报》也得停办,那会叫许多工人失望的!” 祖母着手复刊早已停办的《大江报》,将铅印改为油印,尽快给广大工人群众带去党的声音,点燃新的希望。她独自编辑、油印。《大江报》上还刊登了祖母撰写的复刊词:

  《大江》愿做你们的伴侣,和你们永久共甘苦,同生死!《大江》愿做你们的明灯,在暗夜中照着你们走上光明的大路!

  1928年3月中旬,因叛徒出卖,祖母和助手陈桓乔一同被捕,祖母对陈桓乔说:

  “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地牺牲生命!人迟早总是要死的,但死也要死得慷慷慨慨,光明正大!

  几位留法的女同学,通过李宗仁夫人郭德洁的关系,到牢房探望她,祖母泰然自若地说:

  “死算什么!我早决定必死,为主义牺牲,视死如归!

  在臭气熏天的牢房里,祖母带领狱友们背诵唐诗宋词。她在狱友缝隙中来回走圈子,有时双手按在床上,脚不着地,撑起全身,以此锻炼身体。

  祖母多次把藏在内衣口袋中外公和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说:“我的父亲是最爱我的,我拿什么报答他呢?”又对着两个孩子的照片说:“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了吗?”说着眼眶就红了。

  祖母每天黎明即起,梳洗穿戴完毕,然后镇静安详地等候那一刻的到来。

  5月1日,祖母比平日起得早,特地换上那件在法国结婚时穿过的油绿色旗袍。她走到铁窗前,默默注视着曙色初现的天空,轻轻地对陈桓乔说:“五一,记得吧!”陈桓乔点点头。

  5时零5分,牢门突然打开,一匪徒大声喊叫祖母的名字,祖母回过头来,神色自若,嘴角挂着微笑,从容走出牢房。沿途观者人山人海,祖母一路奋力高喊,做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讲:

  “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为解放工农劳动大众革命奋斗,流血牺牲!反动派要杀死我,可革命是杀不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动派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匪徒们慌忙扑上去,拳打脚踢,不许她开口,祖母挣脱束缚,头一昂,奋力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残暴的匪徒掐住她的脖子,抓起地上的石子泥沙塞进她的嘴里,又用皮带扎住她的嘴巴和双颊,鲜红的血从她嘴角流出……

  33岁的祖母慷慨就义,最终践行了她的誓言:

  “一点泪一点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

  一个月后,正在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的祖父,得知祖母牺牲,悲痛万分,于6月22日挥笔写下了泣血浸泪的悼文《向警予同志传》。

  祖母牺牲3年后,祖父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那是1931年的3月,祖父前往香港,住在一个洋酒罐头公司的楼上。不久,大叛徒顾顺章也跟踪到了香港。6月上旬的一天,海员工会要开会,组织上考虑到形势危急,让他不要去参加,但祖父觉得不去放心不下。6月10日上午11时左右,他不顾个人安危赶到了会场,挽救了许多海员工会人员,可他自己却被等候在那里的叛徒和特务抓住了。

  祖父在狱中受尽酷刑,遍体鳞伤。1931年8月,祖父四肢被钉在墙上,胸口被刺刀戳烂,壮烈牺牲,年仅36岁。

  蔡和森同志有《少年行》古风一首: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三军挥赤帜,万众戴青天”

  ——谢子长之孙谢明忆祖父

1.webp (28).jpg

  【谢子长烈士】

  我的祖父谢子长坚信,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共产主义,人民将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在党和红军的教育下,在祖父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从1924年至1937年先后有11人投身革命,9人参加了共产党。

  1933年秋,祖父参加华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作战失败后,被党组织任命为西北军事特派员,负责领导西北的武装斗争。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

  1934年10月,祖父因伤势严重,离开部队转移到安定、安塞边界一带养伤。

  1935年2月初,祖父的伤势急剧恶化。得知“老谢”病危的不幸消息,当地各方面的代表、亲友和熟悉他的乡亲们,跋山涉水、冒着危险,从早到晚纷纷来到灯盏湾村。他们挤在祖父住的院落,渴望见他一面,有的默默地流着泪,有的捶胸顿足、放声痛哭……

  2月21日,我的祖父与世长辞了。他留下的遗言是:“就这样离开人世,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那年他才38岁。

  祖父牺牲后,考虑到他在西北革命工作中的声望,为了防止敌人乘危袭击,影响根据地军民的斗争情绪,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祖父逝世的消息要绝对保密,不开追悼会,不发讣告,家属和战友们都不穿孝服。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公文落款仍以“西北军委主席谢浩和(谢子长)”的名义。

  祖父虽然牺牲了,广大陕甘宁地区的穷苦大众怀着思念之情哼起了歌谣:“陕北游击队,老谢总指挥,打开安定城,犯人救出牢……”借以激励斗志。

  为了纪念祖父,1935年秋,中共西北工委决定把他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毛主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并书写了碑文。

  1946年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原文:“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我深深意识到,包括祖父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老革命家钱来苏有《题谢子长烈士墓表》诗曰:

  边区首创者,

  勋绩述当年。

  初期劳农策,

  平分土地权。

  三军挥赤帜,

  万众戴青天。

  今日瞻华表,

  英雄惜入眠。

  “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做奇功”

  ——方志敏之女方梅忆父亲

1.webp (29).jpg

  【方志敏烈士遗像上的诗句是叶剑英元帅所题写】

  1899年8月21日,父亲方志敏(原名远镇)出生在江西弋阳县九区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一家40多口人租种地主百余亩耕地艰难度日。

  父亲自幼聪慧过人。8岁入私塾,别人读3年的书,他不到1年就读完了。秀才出身的严常新老师对父亲刮目相看,给他单独开小灶,逢人就夸“远镇好学上进”。1916年秋,父亲考进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方克为见他志趣高洁、才思敏捷,赠送学名“志敏”。他与同班同学邵式平结为至交,后来两人一起发动“弋横暴动”,共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父亲经手的款项达几百万元。但当家里有难处,祖母惟一一次找他要些花边(银元),他回答:“我当穷人的主席,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

  牺牲前,父亲本有机会逃脱,但他希望组织牢内同志一起走,拒绝个人越狱。1935年8月6日,父亲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生死与共的夫妻从未拍过一张合影,是母亲最遗憾的事。她请人画了一张两人恋爱时的像,还将自己的照片和父亲狱中留下的照片合成制版,留作纪念。

  父亲牺牲时,我还不满4岁,是父亲的老部下吴西河夫妇将我抚养长大的。

  我17岁才与母亲团聚,进入江西烈士子弟学校读书认字。1953年10月19日,母亲把父亲的遗著《可爱的中国》送给我,并在扉页上题写:“梅儿,这本书是你父亲在狱中用血和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精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继承你爸未竟的事业!”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我不再只是以泪水思念,而开始用笔墨缅怀。

  30年来,我沿着父亲的足迹,自费走遍了他战斗过的地方。开了几百次座谈会,访问了几千人,做几百万字的采访笔记,写出了《方志敏全传》《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两本书。

  由于只上过几年学,我比常人付出了更多艰辛。坚持每天凌晨3时起床写稿,有些字不会写,就用同音字替代,再请人修改。长年累月写字,手指变了形,严重眩晕症一度让我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方志敏全传》写到最后一节“为了可爱的中国”,提起父亲牺牲,我伤心得难以下笔。仿佛看见他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十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去了为党努力的机会。你们要认识到,能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

  叶剑英元帅有《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诗一首:

  血染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迹做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史岭红梅花沥血,芦沟晓月天飞鹤”

  ——江上青之女江泽慧忆父亲

1.webp (30).jpg

  【江上青烈士夫人(中)与女儿江泽玲(右)江泽慧(左)】

  1938年春天我出生时,父亲正奔忙于大别山这片革命热土。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为母亲赋诗一首《寄兰》,诗中写道:“柳风传别绪,梅雨诉离情……蝉声寥落后,携女踏归程。”然而,他最终未能“携女踏归程”,次年夏天,就牺牲在皖东北。

  生长在没有父亲的家庭,我从小不多话,但很敏感。抗战胜利后一个秋天的傍晚,七叔父江树峰出狱后回到扬州,他剃着光头,穿着长衫,对着墙上我父亲的遗像喊着“六哥”,就痛哭起来,一边诉说他们一起革命的经历……七叔父小我父亲3岁,我觉得他很像父亲。他轻轻摸我的头,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实地感知父亲,那年我7岁。1938年夏,时任安徽省工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张劲夫为父亲接转了党的组织关系,父亲被任命为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后任特委委员),赴皖东北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父亲利用合法的公开身份和秘密身份相结合,做了大量工作:他团结时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党员,统一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培训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武装,创建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培养大批干部;创办皖东北日报;积极与中共中央山东局联系,自觉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工作;促成八路军、新四军到皖东北地区同盛子瑾部合作抗日的局面。

  为促进我党和盛子瑾部合作抗战,父亲派特支委员吕振球去河南,将盛子瑾的亲笔信送给彭雪枫。随即彭雪枫派张爱萍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代表和八路军高级参谋的身份来到皖东北。父亲促成此次重要会谈,双方顺利达成合作抗战协议。不幸的是,1939年8月29日在回专署途中,泗县小湾村西口发生“小湾事件”,父亲遭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

  2011年4月10日,我们在故乡扬州举行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我先生彭镇华带上多年来帮我精心珍藏的16件父亲诗文手迹等纪念物,全部交给了扬州市党史办。江泽民三哥说,这是最好的保存方式。江泽民三哥亲书《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表达崇敬心情和无限怀念:

  自古英雄,凭苍宇、江山点索。

  酬壮志、铁窗寒彻,泮池磅礴。

  岭红梅花沥血,芦沟晓月天飞鹤。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惊魂魄。

  歌颍上,旗旆烁。驱稔寇,飙尘恶。

  诉声声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绿杨风曼暖,秋山红叶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灵,神州跃。

1.webp (31).jpg

  【江泽民同志手书】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周子昆之女周民忆父亲

1.webp (32).jpg

  【周子昆烈士与女儿周民】

  父亲遇害时我还小,父亲在我幼时的记忆中是模糊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听到了父亲战友们的回忆,读了他们的回忆录,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由此越来越清晰,他成为我人生的精神支柱。

  1927年深秋,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向广东进军,数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起义部队伤亡惨重,有些人产生了动摇。朱德把部队集合在一起作动员,一个左臂吊着绷带的年轻营长“噌”地站起来坚定地表态:“我们二营剩下的56人,愿意跟着朱军长战斗到底!革命不成功,决不回家乡!”顿时,军旗摇动,群情沸腾。“革命不成功,决不回家乡”的口号响彻山谷。这个年轻的营长后来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参谋长和新四军副参谋长,他就是我的父亲周子昆。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危机中,1934年4月,父亲临危受命,调任粤赣军区独立二十二师师长。他亲率师主力五个营夜袭周田,歼灭敌正规军一个营和大批地方武装,初步扭转了赣南战事的被动局面。

  1934年6月中旬,毛泽东亲临该师驻地会昌县李官山,勖勉部队,并同该师营以上干部座谈,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并挥笔赋词《清平乐·会昌》。词中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对赣南苏区英雄军民的高度赞赏。

1.webp (33).jpg

  【毛主席手书《清平乐·会昌》】

  在多年后,我曾到过父亲遇难的安徽蜜蜂洞。当时,我一看就忍不住落泪了,因为这个蜜蜂洞位处半山腰,地势险要,十分隐蔽。人要进洞,一定得沿着山腰攀住凸起的石头或枝丫才能上去。洞很小,只能容纳四五个人。当时安排父亲和项英,还有副官刘厚总、黄诚住在这个洞里,并且已经联系好,第二天就有人把他们接出去。可是没想到,1941年3月13日凌晨,父亲和项英都被叛徒刘厚总杀害了。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左权之女左太北忆父亲

1.webp (34).jpg

  【朱德总司令手书诗句】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这是朱德总司令为了悼念我的父亲左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阵亡的最高将领而写的一首感人肺腑的悼诗。

  父亲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1937年12月,他给奶奶写了一封家信。信上说:“亡国灭种惨祸,已临近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他抱着这样的决心随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2001年4月,我和刘伯承之子刘太行与山西电视台的同志们一起,寻访了父亲抗战期间战斗、生活并最后牺牲的地方。

  我们到了潞城北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地。1938年到1939年,八路军总部曾经在这里驻扎了268天。在这期间,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我的父亲左权副参谋长指挥我军胜利粉碎了日军企图全歼山西境内中国军队的11路围攻、两次9路围攻。

  也是在这个地方,我的父母喜结良缘,朱老总、杨尚昆、傅钟、陆定一等首长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在我的出生地,离砖壁不远的总部卫生院所在地土河村,当年的房东大妈流着热泪紧紧抱住我,久久不肯松手。

  “德国医生米勒给你接生的。”“朱总司令用寿帐给你做了床小被子。”“你去延安时,装你的小木箱是咱村木匠做的。”……

  在父亲最后殉国的地点左权县麻田十字岭,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那悲壮惨烈的最后一仗仿佛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闪现:

  1942年5月,在太行山“扫荡”多次,一直没有找到八路军总部的日寇,组成专门刺杀总部首长、捣乱我首脑机关的“特别挺进杀人队”。日寇集结了3万多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战术。父亲和彭副总司令慎重商量后,决定将八路军主力转移到外线,准备反“扫荡”作战。转移中,被日军飞机发现,情况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司令部等机构由父亲率领向西北方向突围。他一面命令部队凭借有利地形坚决阻击敌人,一面让警卫部队掩护彭总突围,自己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继续指挥人员转移。当大部分人冲过山口后,父亲检查队伍时发现担机要文件箱的同志没有跟上,立即命令身边警卫员回去找,保证文件安全运出。

  就在几千人即将转危为安时,一发炮弹袭来,父亲高声呼喊着:“同志们,卧倒!”接着又是第二发炮弹,父亲身上多处中了弹片。“铁壁合围”的战术破产了,他却倒在几步即可翻过的山梁上。

  初夏的十字岭,漫山遍野盛开着白色的山野花。我摘了一大捧,恭恭敬敬地献在父亲纪念亭的石碑前。这是浸透了父亲鲜血的土地,我在山顶独自漫步,仿佛父亲就在身边。他与太行山融为一体,化成一座捍卫祖国山河的铁壁铜墙。

  “自有擎天手,伏虎更屠龙”

  ——罗炳辉之子罗新安忆父亲

1.webp (35).jpg

  【罗炳辉一家在山东(右二为罗新安)】

  爸爸罗炳辉离开的时候,我还年幼,所以,我只有想象中的爸爸。随着岁月的增长,爸爸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1943年12月25日,我出生在新四军第二师师部。当时,爸爸正在津浦路西地区指挥作战,我军在定远县占鸡岗反击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桂系进犯的战斗刚结束。爸爸接到后方电报后没几天,就越过被日军控制的津浦铁路,返回路东。这一年爸爸已46岁。我的名字是爸爸取的。他从“新四军”和“安徽”中各取首字,期望我永远不要忘记新四军与安徽人民并肩鏖战的历史。

  对淮南抗日根据地的生活,我没有多少记忆。但是,我毕竟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两年。我热爱这片土地,更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爸爸逝世后,我和在山东出生的妹妹鲁安,随妈妈在部队中生活。行军时,战士们就把我们兄妹放在马背上的箩筐里。因此,在我童年记忆中最清晰的场景是:长长的部队行军的行列和远处一望无际的群山。

  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军委批准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33人冠以军事家的称号,爸爸为其中之一。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表现的就是父亲的伟大一生。

  爸爸征战一生,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他在军事上的建树多半是“写”在战场上的。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期间,爸爸在军事上已经相当成熟了,他写过不少军事论著,以及他口授整理或主持撰写、亲笔改定的五支队和二师的《战斗详报》,都是他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的总结。爸爸在《战斗详报》中客观冷静地从战前敌我态势分析,到战争部署、兵力配置、火力配置、设营、敌情变化、我方应变、战术应用等等无所不包,细密精确。用爸爸的话来说,就是“要针有线,细针密线,不能有针无线或粗针阔线”,要打一仗有一仗的改进,打一仗有一仗的收获。爸爸的指挥艺术和为将之道,有的是源自中国古代兵书,有的则是靠摸索总结,从实践中学习。

  因为爸爸能够娴熟地应用游击战术,使日伪军都“谈罗色变”,轻易不敢跟爸爸交手。有一次,爸爸只带了少量部队到一个新区开展工作,正在召开群众大会时,敌人悄悄地摸过来,敌人听说爸爸在这里开大会,生怕中计,不敢贸然进攻。正在敌人举棋不定的时候,爸爸应群众的要求打鸟,恰好有一只老鹰在空中盘旋,爸爸一枪击落。敌人以为是什么信号,怕被围歼,仓皇逃跑。

  爸爸解放战争时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

  陈毅元帅有《悼念罗炳辉将军》诗一首:

  已拭我眼泪,已埋君尸首。

  已知君含笑,群众正抖擞。

  生死寻常事,先驱万众从。

  自有擎天手,伏虎复降龙。

  恶魔正憨笑,吾党失众贤。

  大众何所惧,鏖战已百年。

  危巢喜燕雀,高飞奋鸿鹄。

  民主高北斗,胜利可预卜!

  “月色在征途中暗淡,马蹄下迸裂着火星”

  ——关向应侄女关翠玉忆伯父

1.webp (36).jpg

  【关向应同志在延安】

  伯父关向应离开我们已65年了。在他留下的笔记中,有几行他写的诗让我至今难忘——

  月色在征途中暗淡,

  马蹄下迸裂着火星。

  越过溪水,

  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

  电火送着马蹄,

  消失在稀微的灯光中。

  默念着这优美的诗句,我仿佛看见伯父跨着骏马,奔驰在抗战前线……

  我的伯父关向应,原名关治祥,1902年出生于一个满族农民家庭。祖姓瓜尔佳氏,原隶镶红旗,于康熙二十六年搬迁至金州(今辽宁金县),改为镶白旗。家境贫寒,靠耕种十几亩薄地和织布维持生活。伯父是爷爷的长子,由于他天资聪明且勤劳、俭朴、好学,自幼便深得长辈的喜爱。所以在伯父离家去上海从事革命斗争后的几十年间,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伯父逝世后,为了不让爷爷伤心,迟迟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所以爷爷始终盼望他的爱子归来。在1940年冬,120师刚从冀中返回晋西北不久,长年征战的伯父终于被病魔击倒,肺病使他吐血不止。党中央和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让伯父回延安养病。贺龙得知伯父要去延安时,专程从前线策马赶往军区医院,亲自为他送行。

  1941年初,伯父病情稍有好转,便又返回了前线。此刻晋西北正是危难之际。他回去后,没日没夜地投入了工作。不久,他再次吐血不止。在贺伯伯和党中央的再三催促下,伯父才不得不重返陕北。从此,他再没能从病榻上起来。1946年7月21日,伯父终于闭上了他那痛苦而流泪的双眼。在他停止呼吸前5分钟,他还说,不要紧,我还会活下去。

  当伯父逝世的噩耗传到晋绥前线,贺龙伯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难遣伤怀,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哭向应》:

  “一生中最真挚的战侣,你先我永逝了,辞去了你亲手抚养的部队,辞去了千百万人民,还辞去了你的难友——云青(即贺龙)。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湘鄂边、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在茅亭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起何时不在一起,何战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是音容宛在,我则寝不成眠……”

  伯父在延安逝世时,才44岁。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的讣告,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人提笔写下了挽词。毛主席的挽词是:“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是伯父毕生经历的光辉写照。朱德总司令的挽词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以志关向应同志千古!”人民群众写给伯父的挽联是:“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豪情浴血铸红波”

  ——李白之子李恒胜忆父亲

1.webp (37).jpg

  【李白烈士与夫人、儿子李恒胜】

  又是平常的一日,位于上海市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走进了两名参观者,他们仔细地研读墙上照片的注释,不时轻声交谈。我被他们认真的神情打动,忍不住上前为他们讲解。

  得知我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白烈士之子时,他们旋即与我热诚地握手,当即,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深为自己有这样受人爱戴的父亲而自豪。尽管他牺牲时我才4岁,但我的血脉里永远流着他的鲜血。

  1948年12月30日,这是我们全家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国民党反动派采用分区停电的方法,经几个月侦查,终于在这天凌晨找到了屡屡让他们的军事机密泄露出去的电台方位。那天凌晨2时多,父亲正在紧张地发一份重要情报,一大批特务悄然无声地包围了我们家。母亲发现了外面的异常,父亲镇定地发完电报并发出紧急信号,迅速隐蔽好电台,让母亲把我送到邻居那儿去,以防不测。

  事实上,在这次被捕前,父亲已经被捕过两次了。1942年中秋节前夕,父亲正在发报时,被一帮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突袭,尽管父亲坚持说这是私人的商业电台,但日本人还是逮捕了父亲和母亲。父亲在牢中受了许多酷刑,如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拔指甲等等。他都表现得坚贞不屈,最后经过党的多方营救,1943年5月,父亲才获释回家。1945年,父亲在浙江打入敌人内部工作时,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又一次入狱。在党组织的努力下,他有惊无险地脱身了。

  因此,母亲多么希望,这次风波也会像前两次一样慢慢平息。

  狡猾的敌人认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是不可能单独行动的,必定会有人与他联系。他们放母亲和我回家,增派了特务,扮成房客、卖杂货的、要饭的、拉车的,守在楼上、楼下和弄堂口暗中监视。守了一个多月,他们的阴谋落空了。敌人拿软硬不吃的父亲没有办法,将他押解到南市区蓬莱路警察局。我们和父亲见面很不容易。于是父亲找机会,偷偷写了张条子,托出狱的同志带给母亲。信上说:“你站在对面老百姓家的阳台上,对着监狱的窗子,就可以看到我。”通过一些同志的帮忙,母亲带着我找到了那个地方。这家老百姓冒着风险,让母亲带我到他家阳台,“看望”了父亲几次。

  1949年5月7日,母亲带着我又去看父亲。那几天,上海的码头、车站挤满了人,棉花、粮食、盐价暴涨,大多数商店都不再营业,人们都在传:解放军要来了,上海要解放了。这天,母亲举着我,要我喊“爸爸”,4岁的我还全然不知人世的悲苦,只知道让父亲早日回家抱我。5月9日,母亲又去探望父亲,却没有见到。至此,父亲生死未卜,音信全无。

  一直到解放后,母亲才辗转打听到,就在5月7日晚上,父亲被敌人秘密地杀害了。5月7日那一面,便是父亲与我们的最后一面。父亲曾对我们讲了一段话:“天快亮了,如果我能出来最好,万一我不能出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定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了。”

  1950年,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破了案,陈毅市长给中央写信汇报了情况:杀害父亲的凶手中,有一个逃到苏州,还有一个潜伏到了我党内部,成了部队的教官。后来二人都被人民政府镇压。解放后,我先后在江湾路小学和第三中心小学读书。对于父亲,我只有一个印象:他是英雄。直到我进入复兴中学上初中,妈妈去作报告时,我才第一次详细听说了父亲的事迹。“前线是战斗,这里也是战斗,我们的一个情报能打败敌人的一个团、一个师!”父亲的话,久久地回荡在少年时代的我的心中。1958年,李克农上将向中央提议,以李白同志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0年的农历五月初一,也就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在湖南长沙市委、市政府,湖南浏阳市委、市政府,上海市虹口区委、区政府,上海市国家安全局,上海移动公司,上海电信公司及张坊镇区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父亲的家乡湖南浏阳张坊镇板溪村又创建了李白烈士故居。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笔者经询问李恒胜同志,没有找到李白烈士的遗诗和颂诗,这里不揣谫陋,赓和一绝,以为纪念,诗曰:

  一百年来浩气多,

  豪情浴血铸红波。

  永不消失传万代,

  狂飙落处起悲歌!

  整理完烈士们的事迹,回想百年壮烈,激荡心情无以表述,再成一绝,以纾敬仰:

  一百年来事与人,

  豪情喷血耿精神,

  伟烈丰功酬壮志,

  高歌一曲为招魂。

  (作者系红色文化学者、党史工作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