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彭水周: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2021-09-26 16:43:4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彭水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红楼梦》里有个人叫贾瑞,他年纪轻轻,不学好,迷上了自己的嫂子——有夫之妇王熙凤,几番勾搭不成,反遭王熙凤设计羞辱,但他不思悔改,乃至因相思和受王熙凤设局伤害,病入膏肓。

  就在贾瑞命悬一线时,一个游方道人送给他一面镜子,镜子正反两面均可照人。道人告诉贾瑞,这镜子专治邪思妄念之症,有起死回生功效,但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照过三日后,可望痊愈。

  贾瑞得了这根救命稻草,满心欢喜。他依道人嘱咐,拿起镜子照反面,只见一个令人恶心、恐怖的骷髅站在里面,吓得他赶忙掩上,破口大骂。他又好奇地翻转镜子看正面,只见自己日思夜想的凤姐站在里面,笑盈盈地招手叫他。贾瑞心中大喜,不觉间身子荡悠悠的进入镜子,与凤姐如糖似蜜地干起男女之事,事后,凤姐依依不舍地送他出来。贾瑞蓦然惊醒,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下来,又翻转到有骷髅的反面。贾瑞情欲难禁,重将镜子翻到正面,只见那凤姐又在里面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和她颠鸾倒凤。如此循环。最后一次,贾瑞同凤姐完事后,刚要出镜子,只见两个拿着锁链的索命鬼,不由分说地把他套住拉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病床上的贾瑞喊出这句话后,就一命呜呼了。他的父母边哭边大骂道人“妖孽”,要架起柴火烧毁镜子,镜子哭道:“谁叫他照正面了,他自己以假为真,认妖为人,自取其祸,怎么反来怪我?”

  《红楼梦》里这个荒诞情节,说明了一个普通道理,凡是顺乎人的邪恶兽性的东西,往往是无师自通的,一旦无约束地泛滥起来,必将酿成恶果。在毁灭的大幕落下之前,它呈现眼前的可能是繁华似锦,满眼春光,但殊不知这美好的一切,正是引诱你入彀、将你推下万丈深渊的罪恶幻象,它在满足你的邪恶欲望的同时,麻醉你的道德良知,毁掉你的理性约束,让你一意孤行地奔向用想象的鲜花铺就的不归路,听不得秋天的虫鸣和警示严冬将至的寒鸦的叫声。岂不知萧索、凋零的秋天是严父,肃杀、冷酷的严冬是慈母,它们以严霜风雪摧枯拉朽、杀毒灭菌,护稼保墒,孕育、产生又一个新的春天,完成自然万物持续演进的新陈代谢。

  人性具有善、恶两重性,从恶易、从善难。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喝“苦药”治身体的病要容易些,因为身体的痛楚和人对死亡的恐惧,于感知上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接受逆耳“良言”就会困难得多,因为它不是直接作用于身体,属于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本性往往是,听顺意的话高兴,并据此对说话的人产生好感,容易视其为知己。反之,听到批评自己过错的逆耳的话,多会产生反感情绪,容易视对方为不友好的人。

  正如道人送给贾瑞治病的那面正、反两面分别嵌有美人和骷髅的“风月宝鉴”,“良言”和“谄言”是治国、齐身宝鉴的正反两面,对于执政者来说,广开言路,广泛听取百姓意见建议,不断修正由主观决策造成的偏颇、错误,就像容纳百川的大海,可使国家不断走向强大,政权日益巩固。如果执政者囿于脱离群众的顶层小团体,其视野与经验、认知必定会陷入相对狭隘的主观唯心主义,形成很多违背百姓意愿、损害国家利益的非科学决策,为政权和社会建设、发展埋下隐患。同时,实行“小圈子”政治,将会导致决策者思维的单一、僵化,甚至形成团团伙伙、尾大不掉的政治帮派体系,进而反噬一切要求进步的新鲜、健康政治因子,造成社会万马齐喑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当一个朝代进入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水火难容、人心思变的末日,非用严刑峻法、刮骨疗伤霹雳手段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就像《红楼梦》里道人送给贾瑞救命的“风月宝鉴”背面的治病骷髅,须直面残酷现实,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勇气,置之死地求新生,绝不能像贾瑞一样,死期将至,依然执迷不悟,自取灭亡。

  无数过往历史表明,最好的政治是广开言路,让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决策,监督官员行政。实行大众民主政治制度,考验执政者的政治胸襟、政治智慧和家国、人民情怀。一部《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更替史表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基本上是先清后昏,先君打下的江山,后继者往往因偏听佞臣顺耳谄言和放纵私欲,杜绝悠悠民口,终至身戮国灭。

  由此,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与齐国国君蔡桓公田午之间发生的故事。

  扁鹊首次见到蔡桓公,便直言相告:“君王有病,不过还很轻微,只是表现在皮肤上,若不治疗,恐怕会变得严重。”蔡桓公认为扁鹊欺骗自己,拒绝了他的劝告。不仅如此,还在扁鹊离开后,讥讽地说:“这些医生啊,总喜欢用荒诞的说辞恐吓没病的人,企图用骗人的医术糊弄对方,将本来身体健康的人吹嘘为是自己治疗的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扁鹊又见到蔡桓公,劝告他:“君王的病已侵入肌肤,如不即时治疗,将会越来越严重。”蔡桓公对扁鹊的话置若罔闻。

  又过了一段时间,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忧心忡忡地敬告他:“君王的病已侵入肠胃了,如不赶紧医治,将十分危险。”蔡桓公仍不理会他。

  此后,扁鹊碰见蔡桓公就躲避,再不肯和他会面。蔡桓公感到奇怪,派人去问扁鹊缘由。扁鹊如实说:“身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起初,君王病情仅显露在肤表,只须用热水敷治便可治愈;继而病入肌肤,采用针灸治疗可以奏效;后来病入肠胃,可以服用汤药治疗。现在君王病情已深入骨髓了,只能听天由命,非医术所能救治得了。这就是我为何再也不敢见君王,向他进献良言的原因。”

  数天后,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叫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多久,病入膏肓的蔡桓公就一命呜呼了。

  《扁鹊见蔡桓公》这个著名历史故事和《红楼梦》里贾瑞照镜治病的故事异曲同工。贾瑞面对生死抉择,执迷不悟,抛弃道人指明的起死回生阳关大道,选择“牡丹花下死”,自我断送了性命。蔡桓公位居国君之位,却以狭隘的小人之心度医家之腹,错将扁鹊救命“良言”当成坑蒙“恶意”,以刚愎、武断,再三拒绝扁鹊规劝,自己将自己送进了阴曹地府。这说明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长年累月深居禁宫养成的凡事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个性有多么可怕。高高在上的他们,生活在与普通百姓绝缘的两个世界里,视百姓为卑贱、愚蠢的“黔首”“草民”,坚信自己是天下最英武神明的,哪里听得进百姓的意见,民间若有敢犯言直谏者,不将你加以“妄议朝政”之罪“诛灭九族”,就算是“皇恩浩荡”了。所以,蔡桓公听不进扁鹊良言也在情理之中。此其一。其二,蔡桓公由生病到死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病情初显时,扁鹊以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长期从医经验,洞幽烛微,发现了疾病产生的苗头,警醒他提前治疗,消除疾患,但遭到蔡桓公漠视和讥讽。此后,随着蔡桓公病情日益加深,扁鹊根据病情发展,屡次劝他及时治疗,但蔡桓公把扁鹊的一片赤诚之心当成了驴肝肺,非但不醒悟,反而认为扁鹊是无事生非,同他捣乱,直到病入骨髓,无可救药,幡然醒悟,却悔之晚矣。

  事物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的相互转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昌明的和谐社会,是政治决策正确的结果。社会向什么方向演进,执政者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因孱弱、昏庸,导致奸臣弄权、朝纲废弛、国破家亡的悲剧例子不胜枚举。英明君主往往具有深重家国情怀,具有不为奸佞所蛊惑的独立政治思想,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以其超越现实的敏锐政治洞察力穿透重重迷雾,辩明前进方向;以其强大的政治定力、巨大的政治智慧,牢牢掌稳政权之舵,处理国事从善如流。时刻牢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国家政策的制订、施行坚持以民为本。对出自政策偏颇或内、外颠覆势力阴谋的政治问题,见微知著,在问题刚刚萌芽,或尚在形成之中,便能及时发现,及时化解。

  从《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我们还能领悟到:治理国家,切忌刚愎自用,逆民意而行,喜听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声,恶闻朝臣、百姓针砭、劝戒良言,以手中权力钳制百姓之口。若像患病的蔡桓公,始终以排斥、猜忌之心对待赤胆忠心的扁鹊一样对待百姓,那么蔡桓公的悲惨结局就会成为统治者的结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越堵,其危险系数就越大,一旦溃防,洪水猛兽将毁灭一切。

  由蔡桓公和扁鹊之间发生的故事,又联想到《战国策》中记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史实。巧合的是,这则史实中的主角之一齐威王,正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的儿子,战国时期齐国第四代国君。

  史书记载:齐国大臣、美男子邹忌,一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穿戴时,问妻子:“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妻子回答:“相公如此英武,徐公哪里比得上。”邹忌提到的徐公,是闻名齐国的美男子。邹忌对妻子的评价心存疑惑,转而问他的姬妾,姬妾回答:“徐公怎么比得上您俊美呢?”第二天,有客人登门拜访,邹忌又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答道:“徐公不如你啊!”此后的一天,徐公登门拜访。交谈间,邹忌又将徐公仔细端详了一番,自愧不如。徐公离去后,他对着镜子认真审视自己,越来越觉得自己容貌比徐公差远了。

  晚上躺在床上,邹忌左思右想,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妻子偏向自己,是出于夫妻情深;姬妾赞美自己,是出于对自己的敬畏;客人称颂自己,是有求于己。他们的赞美,皆因出于各自不同的情感和考虑,掩盖了事实真相。他由此联想到国君与臣僚和百姓的关系,难以安寝。

  第二天上朝,邹忌以此事作譬,向齐威王进谏:“臣知道自己容貌比不上城北徐公,只因臣的妻子出于对臣的偏爱,臣的姬妾出于对臣的敬畏,臣的客人出于有求于臣,所以异口同声,都称说臣的容貌赛过徐公。以此类推,君王宫中嫔妃,莫不对君王怀有偏爱之心;朝廷百官,莫不对君王怀有敬畏之情;举国上下,莫不有求于君王。从这一客观事实来看,君王受虚假的东西蒙骗岂不是非常严重啊!”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进谏,称赞道:“你的话真是切中要害啊。”于是亲自颁布法令:从今以后,无论朝廷官吏,还是民间百姓,能当面指责自己施政过错的,给予特别奖赏;通过上书进谏的方式指出自己过错的,给予中等奖赏;凡在大庭广众的闹市公开指出朝廷、官府施政弊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都一律给予奖励。

  法令颁布后,臣僚、百姓争相进谏,门庭若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者渐渐稀少起来。一年之后,人们虽然想提意见,但再也不能挑出国家政策毛病、指出施政者过错了。齐国因此民心大顺,国力大兴。

  从这则史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君圣臣贤,齐威王的豁达开明、从谏如流与他的父亲蔡桓公的刚愎自用、猜忌刻薄截然相反,他的民本政治思想,为在朝官吏、在野百姓开辟了自由谏议朝政的渠道,于是群贤毕至,为了国家强盛、百姓安康踊跃建言献策。

  邹忌从向妻子、姬妾、客人探询自己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小事中,想到治国大事,为此夜不能寐,次日赶紧向齐威王进谏。齐威王若是像父亲一样,是个小肚鸡肠、唯我独尊的人,邹忌敢披肝沥胆直言进谏吗?针对臣下的逆耳良言,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反应,遇到昏君,往往会被认为是叛逆犯上,扰乱朝纲,进谏者轻则革职,重则遭受牢狱之灾;若是遇到缺乏主见的庸君,进谏者的良言有可能被无视而束之高阁;若是遇到遭奸佞势力裹挟架空、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进谏者可能会因得不到帝王的保护,而遭到嫉贤妒能的奸臣陷害。只有真正胸怀天下苍生、一心为国为民的君主,才具有旋乾转坤、一往无前的自信,才会嫉恶如仇,求贤若渴,才会鼓励、褒奖敢于犯颜进谏的忠鲠之士。

  也许跳出上层狭小的政治圈子,面向社会广开言路,征求基层官员、民间百姓对朝廷施政的意见建议,早就在齐威王的考虑之中,只是未遇到一个合适时机付诸实施,而邹忌的适时进谏,恰好为他酝酿的政治宏猷打开了突破口。他乘势而为,亲自发动全民为国家政策、制度和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的民主政治运动,博采民智,顺应民心,兴利除弊,达到天下大治。

  以上《红楼梦》中贾瑞执迷不悟、贪淫丧命,蔡桓公讳疾忌医、自取灭亡,齐威王广开言路、大兴齐国的三个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故事所揭示的深刻政治道理,具有永恒的现实警示意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