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有网友晒出“三只松鼠”2019年10月份的产品宣传海报,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妆容,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迎合西方审美,故意丑化中国人。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审美权的问题。网上已经争得不可开交,但也相当失焦和情绪化。这里,我试着用最简单的方式一次说清楚。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大的时代背景,即中国仍然内在于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大约从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凭借“船坚炮利”,逐渐建立了自己主导的世界体系。
中国原本是外在于这个世界体系的,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用武力强行纳入了这个世界体系,并沦为半殖民地。
这个体系的中的规则,都是西方制定的,审美标准,也来自于西方。中国作为这个体系的边缘和外围国家,缺乏话语权,中国的审美标准,也不被接受。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但中国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
1972年尼克松访华,意味着美国被迫放弃了对中国的封锁和围堵,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又重返了这一体系。
02
西方居于这个体系的中心,为了维护自己对这一体系的主导地位,就把西方人,主要是欧美白人(核心是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标示为“自我”(Self),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非西方人,包括中国人,标示“他者”,即“其他人”(the other)。
而眯眯眼、宽眼距、塌鼻梁……则是掌握文化霸权,尤其是审美霸权的西方,在自己的力量相对于中国居于绝对优势时,赋予作为“他者”的中国人的固定形象。
这样的“中国人”形象,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两个:
一是,强化了西方人的优越感,并且由于“中国人”是如此的“丑陋”、“邪恶”,这样他们到中国来杀人放火也不会感到内疚;
二是,在强化了一部分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因为自惭形秽而更加俯首帖耳地接受西方的统治。
03
近代以来,当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也开始考虑自身形象的时候,面对的就是掌握文化霸权的西方蓄意制造的这一事实。
怎么办呢?中国人的反应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动迎合,通过迎合来获得西方奖励。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很多作品,都是把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与丑化内化之后拍摄出来的。
这种迎合,其实在中国文艺界相当主流,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新世纪,也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8分钟”,现在大家找来视频看看,可能会觉得相当羞愧。
另一种“对着干”,对西方的标准反其道而行之。这种做法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之前,比如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个个都是浓眉大眼,红光满面。
04
“对着干”无疑要比“迎合”好的多。
“对着干”既是一种文化觉醒的表现,也是走向真正的文化自信的开始。
但细细想来,仍然有问题。
无论是主动迎合,还是简单地“对着干”,都是对西方标准的反应,共同前提是都承认自己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the other)——要么就是“我是你眼中的样子”,要么就是“我不是你眼中的样子”——其传递的暗示是:你(西方)的评价对我很重要。
所以,在这两种选择之外,还应该有第三种选择——做“自我”,不做“他者”,西方人才是the other,我们才是Self。
举个例子吧。
1956年,毛主席要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但他穿了一双看上似乎“很不协调”的棕色皮鞋。
陪同接见的罗瑞卿大将建议说:“主席,你还是换一双黑色鞋吧!”毛主席问为什么,罗瑞卿说:“这是国际惯例啊。”毛主席听后,显出一副严肃而又不以为然的样子,说:“为什么要按外国惯例呢?”“没必要换吧,我们中国人要按中国人的习惯穿。”
“我们中国人要按中国人的习惯穿”——这才体现了审美观方面真正的自尊自信。
在毛主席看来,西方人(即“国际”)如何看不重要,我既不会主动迎合你,也不会刻意和你对着干,只是要“按中国人的习惯”来。
显然,我们只有坚持“按中国人的习惯”来,才能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在未来改造这个体系或建立自己的体系,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05
关于如何看“三只松酥”的宣传海报,网上的分析文章很多,我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只是想说,既不要迎合,也不要简单地“对着干”,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掌握审美的主导权才是最重要的。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