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段子成真的事太多,让人恍惚间不知道自己身处梦里还是梦外。早年间“某国要求安理会取消俄罗斯一票否决权的提案被俄罗斯一票否决”这句俏皮嗑,居然真在联合国上演了。
最近美利坚又在联合国整活儿了,这次的整活儿格外别致,甚至乍看之下还真有点民主灯塔的风范。
本月中旬,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在联合国大会上提交提案,要限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
列支敦士登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发言
而更戏剧性的场面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国家支持限制一票否决权”,这唯一的一个自己反自己的“五常”,就是美国。
美国也不藏着掖着,“痛斥”俄罗斯“滥用”否决权,表态支持这一提案就是要针对俄罗斯,试图借此阻止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使用否决权。
联大投票的结果,是该提案通过,以后,任何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之后,联大将在10天之内举行会议,所有成员将对否决票展开辩论,任何代表都可以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然,众所周知,“联合国大会”出台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强制力。
在最终通过的提案里,五常甚至可以拒绝对自己的否决票做出任何解释,也可以不出席辩论大会,相当于给五常投否决票加了一个留言点赞点踩功能,仅此而已。
这项“刑不上五常”的“特权”是怎么来的?又到底是谁在“滥用”呢?
1
首先,剥夺俄罗斯乃至任意五常一票否决权的机制根本不存在,美国搞这一出纯属装大尾巴狼,吹完牛逼就跑。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是早于联合国成立就定下的铁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一票否决权,五常是否能达成一致共同组建联合国都不一定。
上世纪40年代初,当时的地球村村委会国际联盟早已名存实亡,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德意日先后退出,苏联早被国联开除,美国甚至从未加入,二战中的国联只能称之为英法和一群小国关门自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法两大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时任英国外长张伯伦说:“麻雀吵架时,国联大显身手;老鹰搏斗时,国联则束手无策。”
国联徽章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后,如何重建世界秩序,建立一个可以取代国联的国际组织,成为摆在各大国面前的当务之急。
从国联的崩溃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那就是规则必须匹配国际政治现实,把世界最主要的力量都拉进来,并稳定下来。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洛托夫、赫尔、艾登在莫斯科会晤,议题之一就是讨论未来国际和平机构的基础。
会上,三大国邀请中国共同发表了著名的《美英苏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1943年11月,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合影
宣言中四国首次明确宣布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并对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内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正式承担了义务,从而表明四国将在这个国际组织中居于特殊的地位。
这个特殊地位,不仅仅是几个大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还包括常任理事国的特权:一票否决权。
美、英、苏三国对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享有否决权这一总的原则并无异议。但英国主张,如果一个大国是争端当事国时,它就不应该享有否决权,美国支持该意见。
斯大林一琢磨,不干了:你俩穿一条裤子,法国和当时的蒋介石政府也是跟着你俩混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我一个人,四对一,我要是再没个一票否决权还不被你们欺负死?
由于斯大林对一票否决权的坚持,关于成立联合国的谈判陷入僵局,直至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美英终于妥协,向苏联承诺:新国际组织的权力不得用来反对三大国,苏联也终于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即“大国一致原则”,又称之为“雅尔塔公式”。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雅尔塔公式”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的规定是:1、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有一个投票权;2、安理会关于程序事项的决议,应以七个理事国的可决票通过;3、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七理事国的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
按照这一公式,安理会通过除程序性之外的实质性决议时,必须贯彻“大国一致原则”,换句话说,大国在实质性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至此,五常的一票否决权先于联合国的成立就确定下来了,除了保障联合国创始国,即二战战胜国的权益,一票否决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当大国之间陷入严重分歧无法调和时,用强制反对票的方式避免直接掀桌子动手,这也是战后七十多年来世界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制度因素,只有保证大国之间的安全,这个世界才真的有可能安全。
按《联合国宪章》中的相关规定,“凡非程序性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也就是说反对一个东西很容易,五常有一张否决票就拉倒;而通过一个东西很难,不仅五常不可有一票反对,且赞成票数必须过半。
那这个规定能不能改呢?
《联合国宪章》第十八章第109条第2款规定:全体会议以三分之二表决所建议对于宪章之任何更改,应经联合国会员国三分之二、包括安全理事会全体常任理事国,各依其宪法程序批准后,发生效力。
也就是,想改动“一票否决”,真的会被“一票否决”。所以事实上任何关于把五常踢出安理会、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的提案在联合国机制内都是行不通的,一点可操作空间都没有。
所以美国这次的提案除了增加联合国会务人员的工作量,一点卵用都没有。正如我国常驻联合国参赞蒋华所说:中方理解有关国家提出并支持该提议的立场,但就务实角度来看,该决议只会增加程序冗杂及困惑。
美国身为五常之一,还是“雅尔塔公式”方案的提出者,对这一点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这不是装X是什么?
2
美国说这么做是为了反对俄罗斯滥用否决权,但滥用这个事,谁都说得,偏偏是你美国最没资格。
从联合国成立到上个月,共行使269次否决权,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苏联(俄罗斯)120次,美国82次,英国34次,中国17次,法国16次。
绝对次数上,苏(俄)确实是“耍流氓”次数最多的,似乎美利坚诚不欺我。
但具体来看,苏联大多数的否决权使用非常集中,在联合国成立前10年就行使了80次,以至于当时担任苏外长的葛罗米柯得了个“摇头先生(Mr. No)”的绰号。
葛罗米柯
这些否决权大部分是用于否决接纳新成员国,为什么要强行拒绝新成员呢?因为美国阵营的人多,随便放进来那势力就更加不平衡了。
最夸张的一次,1955年12月13日,苏联在表决接纳新会员国(奥地利、柬埔寨、锡兰(今斯里兰卡)、芬兰、爱尔兰、意大利、日本、约旦、老挝、利比亚、尼泊尔、葡萄牙、韩国、南越、西班牙等15国)时,全部否决,创下了一天之内连续行使15次否决权的纪录。
苏联解体后,继承其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俄罗斯,在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没有用过一次否决权。原因再明白不过,当时俄罗斯可是直勾勾求着加入西方,生怕跟人家不一致呢,哪还会去反对?
可眼看梦碎,人家西方不仅不接纳你,更要吃了你。国际安全形势的争议越来越向俄罗斯的身边靠拢,这才开启了俄罗斯独立时代的否决高峰期。
有意思的是,美国行使一票否决权,也是相当集中的。
从上面的图中大家也能发现,美国动用否决权主要集中于1970-1991这20余年间,疯狂否决了60多次。而这些,是美国为了万里之外的同一件事而做。
因为期间发生了第四、五次中东战争。
随着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矛盾加剧,后者多次发起议案要制裁以色列在战争的侵略行径,最终都由美国使用一票否决权挡了下来,逢爹必否,丧心病狂。
在安理会关于阿以问题的决议上,美国始终坚持“两个凡是”原则:凡是批评、谴责以色列的,一票否决;凡是支持巴勒斯坦收回被占领土的,一票否决。
这个原则美国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不忘初心,久病床前大孝子,截止今天,美国共计为以色列使用了42次一票否决权,孝感动天。
美国还创造性地把双标和一票否决这两大杀器结合起来使用,光明正大拉偏架,效果超群。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刚建国第二天的以色列被阿拉伯国家围殴,眼看就要灭国,美国赶紧在安理会起草声明要求双方停火。
但是在以后几次中东战争中,得到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大杀四方的时候,安理会所有要求双方停火的决议全都被美国一票否决了,好一个爸爸挨打我反对,爸爸打人我敲锣。
美国对爸爸无原则无底线的支持,亲密盟友们都看不下去了,多次在联合国公然唱反调。但美国说起来也很无奈啊,因为这个爸爸是真的得罪不起。
2016年12月23日,安理会表决通过第2334号决议,该决议指出,以色列在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活动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的,并且“没有法律效力”。决议要求以色列马上停止这种活动并履行日内瓦第四公约中规定的占领国的义务。
美国这次破天荒地打破“两个凡是”,投了弃权票,而包括盟友英国和法国在内的其他理事国,一致投出了赞成票。
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弗朗索瓦·德拉特称该决议的通过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并指出这是第一次安理会以非常清楚的方式,指出定居点活动破坏两国并存的解决方案,自1980以来,安理会没有就以色列定居点问题通过任何决议。
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马修·里克罗夫特对决议表示欢迎,并表示他对解决两国问题方案的信念的“明确强化”,即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张“侵蚀了中东持久和平的可能性”,“定居点扩张是非法的”。
德国外交部长兼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欢迎该项决议,称这证实了长久以来德国政府的立场,指出以色列占领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是两国解决方案的障碍。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从来在安理会决议上顺风顺水的以色列脸上可挂不住了,一怒之下召回驻14个理事国大使,并召见这些国家的驻以大使、取消对这些国家的外交访问和停止对联合国的拨款,还直接指责奥巴马政府密谋精心策划了决议的通过,强烈谴责美国的弃权行为。
我用否决权保了你几十年,一次弃权就让人家破防了,观海和懂王任上赶紧拼命找补,后者更是悍然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震惊了全世界。
既不是针对敌人,又不是保全自己,为一个“第三方”殚精竭虑,单是用在以色列身上的次数就远远超出俄罗斯使用否决权的总数,宁这也好意思说别人“滥用”吗?
咱们再看看英国与法国,那还真没“滥用”,因为他俩已经三十多年没用过了……
英国一共使用了34次,上一次还是1989年12月23日同美、法就巴拿马局势投否决票。在这34次中,25次与美国联手,18次与法国联手,16次是与美、法两国同时联手。
法国使用了20次,最近一次也是1989年12月23日那一遭。20次中,16次是与美、英三国联手否决,两次与英国联手否决。
而新中国,只用了不到20次否决权,为五常中最少的,而且使用的区域基本跟中国自身核心利益没有什么瓜葛,说中国在否决权相关问题上是为世界和平发展操碎了心这还算得上实至名归,什么时候该到你美国欺世盗名了?
要知道,就在2020年9月,一项有关外国武装分子与“伊斯兰国”等组织作战的决议草案被美国一票否决,而安理会其他14个理事国均投票赞成。美国现在这副义正辞严的样子,那是得多大的脸……
3
当然,咱就真说这一票否决权哪天没了,美国也是最大受益者。反过来说,还就是这个一票否决权的存在,在牵制美帝胡作非为方面,还能起着最后一点作用。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既不需要一票否决权,也不害怕一票否决权。
很多时候,美国直接绕开安理会,你连投否决票的机会都没有。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10月7日,美国正式开始入侵阿富汗。12月20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1386号决议,授权出兵打击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
合着美国是先上车再补票,甚至补不补都无所谓,反正我打了,安理会授权给我是安理会找个台阶下,否则更尴尬的是安理会。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把伊拉克也列入支持恐怖主义的邪恶轴心国,并且怀疑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的化学武器。
在美国的一再要求下,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但最终查了个寂寞,在伊境内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当然不会就此罢休,2003年2月5日,时任美国小布什政府国务卿的鲍威尔在安理会上表演了名场面,他拿出一瓶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一口咬定这就是伊拉克搞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并要求安理会继续查。
但那场自嗨的表演并没能如愿博得满堂彩,当场便遭到广泛质疑。眼看在公堂上不好使了,一个月后,美国失去耐心,不等了,直接开干,绕过安理会正式入侵伊拉克,最终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肯定是找不到的,但美国早就想好了说辞,全都推到死人萨达姆头上,宣称萨达姆早已销毁文件以及人证。
什么安理会?什么一票否决?在美国眼中,还不如一管汰渍好使。
1999年3月24日,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的情况下,时任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对南联盟发动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在接下来的78天里,南联盟遭到了世界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狂轰滥炸。
这次行动不仅没有联合国授权,甚至都不符合北约自己使用武力的要求,因为南联盟并未对北约任何一个成员国实施攻击行为。
时任南联盟空军总司令斯密利安里奇将军曾表示:“行动的政治目的是分裂南斯拉夫,粉碎塞尔维亚,占领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为北约到达巴尔干半岛创造条件。因为这里可以便捷地通向中东,与地中海更是近在咫尺,穿越地中海便是非洲大陆,这才是美国一心想控制这一地区的真相。”
为了“师出有名”,发生在科索沃自治省的民族矛盾被北约称作“人权危机”。为了解决“人权危机”,北约提出了历史性的“人权高于主权”(而今他们又否定了这一原则,可谓有着灵活的道德标准),作战超过38000次,导致南联盟2500多人死亡,100万人流离失所。
北约还大规模使用集束炸弹和贫铀弹,导致该地区癌症和白血病发病率激增,并对当地乃至整个欧洲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长期的灾难性影响。
在这种以暴制暴、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逻辑下,美国会在乎安理会?会在乎一票否决?
实际上,在苏联解体,一超独霸的格局下,一票否决权对美国的价值已经大大下降,单边的武力和制裁在事实上更好使。
正如前面说到的,一票否决权给了大国们除了直接掀桌子的另一种可能性,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就能实现集体安全,但当这个规则失灵了,对成员起不到约束效果了,有人想另起炉灶建立新秩序了,恐怕,掀桌子的时候又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