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的发展壮大历史,也是党随着实践变化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培育淬炼学风武装自己的历史。研究党的百年辉煌,就必须研究党对学习的永不懈怠、永不停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作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历程。本课题以党百年奋斗史为背景,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矢志不渝推进党的学习教育为主线,着力梳理党从学习中诞生到坚定改造自己的学习,努力克服本本主义等学习的大敌,培育带动作风转变的良好学风,实现学习与时俱进提升和不断增强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目标本领的学习飞跃,厘清其孜孜以求善于的学习发展历程、阶段特点,探求党的学习基本经验,创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以期助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创造第二个百年的辉煌。
党的学习史,是党与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跨进伟大新时代百年奋斗紧密结合,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将理论结合实践的百年学习辉煌史,不断学习新理论、发展新理论、坚持理论武装铸就的百年政治奇观,本质就是党靠学习立党、靠学习执政的历史,研究党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的高瞻远瞩,研究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伟大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学习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从中汲取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题分四部分,此为第二部分。
学习立国篇
新中国党的重新学习
并引领全民大学习
“全党重新学习”,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党的学习自此开启了“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学习征程,以涵盖政治理论、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持久,组织引领全国人民开展扫除祖国大建设障碍和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大学习,孕育了“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改天换地志气,淬炼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铮铮骨气,粉碎了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阴谋,实现了祖国大建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铸就了史无前例的风清气正社会风气,书写了党的学习史上光辉灿烂。
一、重新学习的“进京赶考”。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党由领导人民革命变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党的学习使命也成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的重新学习和服务新中国建设,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广泛深入学习,以及组织带领人民提高当家作主能力的大学习,而党的学习交上的“进京赶考”优秀答卷,展示了党的学习磅礴力量和丰硕成果。
1、奋力做好“进京赶考”的备考。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就把革命胜利比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比作戏剧的序幕,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并切实承担起建设新中国的战略任务。尽管如此,许多党员干部面对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面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面对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仍然暴露出很大很多的不适应,为此毛主席号召全党“重新学习”,殷切期盼“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一方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我们要真正学懂”,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学会做城市工作和经济工作,学会建设新中国,坚决不做李自成,一定“考个好成绩”。他自己也特别重视学习,提出“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则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这绝非两位伟人的互相吹捧,而是体现着两个伟人互敬互爱精神,和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由此留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段佳话。因此中央高度重视和领导率先垂范,成了重新学习“进京赶考”的备考指南。
——党中央高度重视标志是,进行干部重新学习的培训。一方面开展党校系统培训,在革命时期党校就是干部学习培训的主渠道,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针对学习新形势新任务建立了由马列学院(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和初级党校构成的党校教育体系,并对三级党校的培训对象、教育课程等作了明确规定,形成比较完整的党校教育网,还建立了部委系统党校和直属机关党校以及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党校,成为培养和训练党的干部的重要基地。而这一阶段围绕重新学习开展的文化知识培训,成为各级干部学习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是开展短期训练班轮训,毛主席号召全党开展一次新的学习运动后,1961年9月中央决定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地进行一次轮训”,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目的是着重解决党的建设和党的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干部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方式是短期训练班,对象主要是县委书记和相当于这一职务的厂矿企业党委书记以上的党员干部,各地经过一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中央规定目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党员党性教育,1961年11月全国各地开展以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教材是中组部和中宣部共同编写《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使每个党员懂得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什么是党的优良作风,怎么做一个共产党员,对于党员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深远意义。
——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主要标志是,根据毛主席“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的要求和读书要“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的建议,开始了卓有成效的读书小组活动。毛主席从1959年12月10日起,会同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人,开始阅读苏联科学院经济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分别在杭州、上海(火车上)和广州的两个月中,读完了下册从12章至16章及结束语,重要成果是形成了近10万字读书体会,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相关国内政策问题。刘少奇1959年在海南岛疗养期间,20天阅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特地从北京请来了两位经济学家王学文、薛暮桥加入学习小组,进行了9次吸纳当地党政军领导参加的学习讨论,每次讨论刘少奇都作了系统发言。周恩来组织读书小组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是在极其繁忙的公务活动中抽时间到广东从化进行的,参加人员主要是中央部门、一些省负责人和几位理论家,每天上午讨论三小时,最后三天周恩来作了八个小时的总结发言,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理论问题。在中央领导的示范带动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做真学真用表率,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和中坚,掀起一场全党学习运动。
2、兴起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潮。新中国全党重新学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配合领导干部学习,毛主席亲自审定“干部必读”的12本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国家从1949年到1953年大量出版《共产党宣言》等中译本,翻译《列宁选集》(两卷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两卷集)等著作,尤其是1950年5月中央专门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负责毛泽东著作的编选、注释和出版工作。1951年10月12日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的第一天,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门前早已等待着许多购买选集的群众,各地党组织通过报刊的社论、评论和电台的广播等多种形式号召党员、积极分子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迅速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1952年、1953年和1960年相继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四卷,还出版了《毛泽东著作选读》的甲种本和乙种本,甲种本适合一般干部阅读,乙种本适合工农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阅读。中央在1964年2月要求高级干部必须下决心挤出一定时间,认真坐下来读书,养成好学深思、钻研理论的习惯;同年8月又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县以上干部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决定》,要求中央级到县团)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精读《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由此兴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毛泽东选集》出版,是我们党的学习教育重大事件,也是这时期领导干部学习飞跃的重要标志,所涌现的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大量先进模范人物和群体,党中央毛主席发起向他们学习的号召,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社会学习英雄先进的高潮,呈现出党的学习与群众学习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进而促进党的理论建设跃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毛主席著作被称为“红宝书”曾经风靡全球,短短几年之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总印数达50余亿册的《毛主席语录》,在当时全世界30多亿人口里,男女老幼人均达到了1册半,一本书的印数、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也创造了图书出版史上的奇迹。
3、建设新中国的广泛学习。党的重新学习不仅要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而且要围绕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需求,遵照毛主席制定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的学习方针,学习经济、城市管理和科学技术等一切我们不会的东西,学习一切建设新中国需要的东西,完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这包括中央明确提出在两三年内扫除机关干部中的文盲,5—7年内把区级以上机关干部全部提高到高小毕业水平,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解决工农干部文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工作状况,还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教授、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队伍,特别注重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学习,多次组织代表团到苏联考察,与苏联专家详细探讨新中国的建设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实际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也包括重视对经济建设理论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必需的知识,党中央毛主席1958年11月专门《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提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要求,并在1960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建议中央各部委党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挂帅,组织读书小组,认真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还包括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多次进行大规模学习活动,正如毛主席所说,为了我们的事业,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学习经济理论著作,比脱离实际专门读书,要好得多,容易懂,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实际。新中国能够摆脱教条主义,把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趟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得益于党的深入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学习的贡献。我们党能够在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这些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就是认真学习坚持正确理论指导的结果,关键是党及时总结、迅速推广这些执政实践中所获得的现实经验,充分发挥它们的指导性作用,不仅使党很快提高了自身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且展开了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即是这一时期探索的理论结晶。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集体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所提出的如社会主义不是短期内就能建成的,社会主义要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不能废除商品交换,应该重视价值规律等富有实践价值的重要观点,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是邓小平同志对这次进城学习的高度评价。事实上,我们党成功地巩固了政权,经受住了执政考验,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正是这些学习结出的丰硕成果。
二、重新学习引发的全民大学习。
新中国党的重新学习,虽然是党内行为,但所直面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建设新中国之重大任务,势必与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也就引发和带动了全民提高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大学习,并形成了学英雄做英雄的千古奇观。
1、声势浩大的扫盲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文盲率竟高达80%以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伴随全党的重新学习群众性识字扫盲运动迅速展开,广泛推行部队率先开展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的经验,大力推广能够使文盲在150小时里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速成识字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2年《新闻简报》),使很多工人农民在短时期内脱盲。新中国曾经先后四次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其伟大意义不只是有效降低了文盲率,使广大工人农民在文化上摆脱旧社会的噩梦,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广大工农通过技术革命改变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波澜壮阔的学雷锋活动。新中国学习活动持续时间最长,参与最广泛,影响最深远,就是学雷锋活动,自1963年3月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迄今已近一个花甲,学雷锋活动依旧轰轰烈烈开展着,雷锋精神依然放射着耀眼光芒,这是古今中外的奇观,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学习奇迹。其宝贵经验就在于,党开掘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品质,贯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雷锋精神,“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鲜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点,“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境界,使雷锋成为新中国党的形象代表,全党和全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党的学习与学雷锋的结合,所反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最深刻、最到位、最鲜活的实践,所带动全民族的大学习,所形成的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帮助别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所引发的社会道德极大提升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社会风气,书写了党的学习和全民学习的无限辉煌。
3、“四大学”和学英雄做英雄活动。群众学习一个高潮就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四大学”。大庆是工业战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面红旗,大寨则是农业战线改天换地的典型,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政治工作经验是学习的典范,无论是“工业学大庆”还是“农业学大寨”,无论是“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还是“解放军学全国人民”,都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红旗,都是毛主席弘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发挥解放军政治工作优势,陶冶情操净化灵魂铸就的政治工程,这“四大学”运动也收到了群众学习前所未有的效果。群众学习的另一个高潮是学英雄做英雄,这是党创造性发展革命战争年代学习革命英雄光荣传统,善于把一心为公、一心为集体的凡人凡事,提升到英雄的高度,开展超越千古大公无私教育的伟大创举。党中央毛主席通过下发指示、宣传英雄事迹和著文、题词、赋诗引导等多种形式,培树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保家卫国英雄,孟泰、李顺达、王进喜等工农业战线模范,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科技战线优秀专家,雷锋、王杰、焦裕禄等先进典型,戎冠秀、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刘胡兰母亲胡文秀等英雄母亲,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容)等少年英雄,南京路上好八连、32111钻井队等英雄群体,一次次掀起学英雄、做英雄的高潮,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从学习雷锋王杰,唤起英雄辈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蔚然成风,到学铁人、学习焦裕禄,创造比学赶帮、轰轰烈烈建设社会主义局面;从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当人民的勤务员,到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破私立公净化心灵;从学习愚公移山精神感动中国人民这个上帝,到学习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从学习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涌现出的众多先进人物,到工作上始终发扬传帮带作风不断造就党的事业合格接班人……,都表达了群众学习向根深蒂固的私字挑战、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的精髓,从而造就了建设社会主义英雄辈出的时代。
4、不能不提的几种特殊学习。一是适应全民皆兵要求的民兵训练特殊学习,那个时期每年都要组织民兵训练,确保召之即来战之能胜,形成了“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壮观,而王杰、门合就是民兵训练涌现出的英雄。二是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自毛主席著作出版后,家家都有《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人人都有随身带的《毛主席语录》,并开展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评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有首歌《老两口学毛选》,就唱出了老两口收了工,吃罢饭,坐在窗前学《毛选》,畅谈学习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挚情景,也反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烈场面和收到的显著效果(参自【灵璧记忆】学《毛选》,搜狐2017-04-02源自灵璧家园)。三是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群众学习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声势浩大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主人翁地位的激励、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毛主席对哲学的重视与大力提倡,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毛泽东哲学著作、毛泽东语录等,产生了提高了群众的理论思维水平,提升了工农群众改造世界的能力等积极意义,也暴露了片面化、碎片化、庸俗化、工具化等局限(参自20世纪下半叶工农兵学哲学运动论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17-02-15 ,来源湖南社会科学 2016-07-28)。工农兵学哲学典型湖南汨罗公社持续了20余年,取得了轰动全国,湖南省曾在此召开“全省活学活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现场会”,何培亮、易光兴两位支部书记和社员曹新华3人曾前往北京作活学活用哲学著作的讲用报告,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效果,而且2020年还建成了汨罗镇农民学哲学陈列馆,将其列入汨罗市党史学习教育地图和研学线路中(参自汨罗农民学哲学陈列馆掀起党史学习热潮,网易2021-05-31,来源 西部文明播报)。可以说,这个时期被称为英雄辈出的时代,令人怀念的社会风气好的时代,与重视群众思想政治和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加强党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武装有直接关系,虽然有些学习形式带着“左”的印记,但提高群众觉悟的波澜壮阔学习历史,所形成的一心为集体为国家、舍小家为大家,英雄模范层出不穷的学习效果,不应该被否认,还应当认真研究。
三、新中国学习的特点。
新中国的学习,是亘古未见的学习创新,也是超越历史上学习的创举,由毛主席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英雄学习,向古今中外学习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汲取精华”,把学习当作凝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力量的源泉,把学习当作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粉碎帝国主义封锁的路径,把学习当作当作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的举措,因而构成了学习与建设、学习与奋斗交相辉映美丽画卷,构成了象征新中国茁壮成长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构成了“学英雄、做英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1、向人民群众学习。几千年来,民亦即老百姓一直是受管理被压迫奴役的对象,与官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而党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观点作为党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作为根本的工作路线,也就决定了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是党的学习重要内容。这集中体现在:一是强调党员干部向群众学习必须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毛主席要求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要破除官气,扫掉官气,打掉官风,平等待人,把那些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当作很恶劣的现象,把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当作最低级的趣味(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78页),真正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使党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符合实际,符合群众需要。二是建立向人民群众学习制度,毛主席要求“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1页),通过落实调查研究、蹲点、参加体力劳动、整风、重视人民来信来访等一系列规定和制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同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压制群众意见,毛主席认为,压制群众意见,听不进批评,本质上是固步自封、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问题,并警告“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23、24、43页)。三是突出依靠工人阶级,毛主席特别强调不管困难有多大,都要注意依靠工人阶级,强调干部要经常下厂下乡“为工农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是两片”(《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90页),在他的多次倡导下,干部下乡下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一时风尚。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放下身段拜群众为老师,老老实实当好群众学生,是党的学习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创造百年辉煌的难能可贵经验。
2、向实践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清醒认识到,党要领导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求向书本学习,更强调向实践学习,并且创造了诸多向实践学习的经验方法。一是蹲点,也就是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毛主席要求“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要下去蹲点,到生产大队、生产队,到工厂,到商店,去蹲点”,还警告注意蹲点的立场,不要蹲点蹲在富农地主那里(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260页)。毛主席这些指示要求,促进了全国各级领导干部蹲点,形成了调查研究之风。二是参加体力劳动。毛主席认为,干部参加体力劳动,是向实践学习,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避免脱离群众的重要途径,不仅在1957年4月对党政主要干部提出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田参加生产劳动的要求(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94页),而且在1960年3月把鞍钢经验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重要经验;他还为转发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写了大段批语,宣传和推广干部参加劳动的优秀典型(参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292—293页)。正因为毛主席对干部劳动极端重视,多次耳提面命,所以那个时候形成了干部参加劳动,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风气,人们至今怀念那个时代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怀念那个时代干部的淳朴真诚作风。
3、无法抹去的几个重大实践学习。这个时期有几个不能不提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称蹲“牛棚”的五七干校、学生学军学农学工等重大实践活动,尽管至今存在着争议甚至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但由于影响太大太深远,不能简单地从党的学习史上抹去,所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不能否定”和党的实事求是的重大原则,斗胆将此罗列出来,作为史料。一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磨练,1957 年 4 月 8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号召青年学生毕业后投入农业生产,其后每年都有城市中学毕业生到农村劳动。1968年毛主席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现在多这项活动有很大争议。二是号称蹲“牛棚”的五七干校干部劳动锻炼,五七干校是干部参加劳动的主要阵地,根据对毛主席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和干部“三同”两个批语兴办,目的是避免干部腐化变质,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1964年毛主席在会见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指的就是干部参加劳动。推进干校迅速发展的,是毛主席著名的“五七指示”,与对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自中共中央批转“五七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柳河“五七”干校经验和经毛泽东审阅的按语后,从中央各部办到省、地市、县都办起了“五七”干校,还搞了不少副业生产和加工厂,由于机械化程度也比当地农村高许多,生活条件也比当地农民好,但体力劳动繁重、文化生活单调、生活环境也较差。关键是由初始的安置被精简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变为广大在职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的也分批下放劳动,尤其是毛泽东亲自把女儿送到中央办公厅的“五七”干校去锻炼。“五七”干校实行的是军事管理制度,也搞军事训练,后来“五七”干校最终被新恢复的党校所取代。不管后来对五七干校怎么评价,不管参加过五七干校的人有多大委屈,但干部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大方向并没有错,现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三是学生的学军学农学工。毛主席“五七”指示也对学校提出要求,这就是“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当时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停止了旧的,科举式的人才选拔制度,许多城市的中小学有或多或少的出现停课闹革命的现象。但在广大的农村,则很少停课的现象。相反,出现了大量的社办高中,几乎每个初中毕业生都不须考试,直接到社办高中免费念书,高中普及率达到了几乎百分之百。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常性地参加农村生产大队的生产劳动,那时大部分中学都校办工厂,农场,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机会和场地。同时中学生还经常参加附近工厂和农村的生产劳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劳动人民,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工农的品德,而且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毕业后马上就可以用到,许多农村社办中学的高中生一回到农村,马上就在村里的生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确实改变了农村的教育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劳动课太多,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那时的教育改革也是被否定的。
4、绕不过去的特别阶段政治学习。新中国党的学习,有一个绕不过去又极其特别的阶段,就是那“十年”,由于这个时期党的指导思想被认定出现全局性错误,自然也包括党的学习宣传教育,但不能否认的是党的学习仍在开展,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达到了高潮,也呈现出现在不可思议的学习特点。一是政治学习的“雷打不动”。那时政治学习是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有着不能被业务工作冲淡的刚性和硬性,不过也出现过医院因为政治学习耽误抢救病人、农民因为政治学习耽误抢收麦场晒着的粮食等机械教条;当时也强调又红又专,反对只红不专和“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白专,最著名的又红又专典型是乒乓球冠军庄则栋,不仅钻研苦练乒乓球技艺,而且也是“深刻领会毛主席思想,支持越南南方人民与美帝斗争”的标兵,又在世乒赛上与美国乒乓球手科恩主动交流,为中美“乒乓外交”作出贡献,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参自新男神宁泽涛的社会意义,搜狐体育2015-08-10)。有人曾把政治学习“雷打不动”作为那个时代的学习标签,可现在不少地方和媒体又开始使用学习的雷打不动。二是背诵“老三篇”学习“五种人”,当时强调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以及两报一刊社论,田间地头、班前班后随时随地学习毛主席语录,大人小孩甚至很多老年人都会背诵老三篇,由于出现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的情形,所以要求结合思想和和工作实际,积极响应毛主席学习白求恩、争做“五种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号召,积极做好事,破除私心杂念,还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讲用会汇报学习收获,人民日报1966年1月2日头版全版只有一篇长通讯《大庆——一个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范例》,突出大庆的基本经验是“高度革命精神和高度科学精神相结合”,是“两论(《实践论》《矛盾论》)起家”,二版大半版是大庆职工写的短文,讲个人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突破技术、工作难关的经验,使当时学习“五种人”很红火,但也存在受“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实用主义影响,出现学习与实际死搬硬套的现象。三是流行众多今人不能理解的观点。那时不仅把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叫的很响,很多大老粗的工人走上领导岗位,而且在农村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的主要领导大都是贫农代表,还提出了“破四旧”,“开门搞科研”,“人民代表以工农兵为主体”等众多新观点。那十年已经被否定,但肯定了那时的建设成就和外交科技重大成就,尤其是肯定了那时提出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所以概述那时党的学习特别历史和特点,以供研究。
小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党一次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学习,迅速改变了全党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领导水平,铲除了滋生自私自利杂念和损公肥私行为的土壤,陶冶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孕育了改变一穷二白面目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实现了从熟习革命和战争到懂得执政和建设的转变,创造了震撼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粉碎了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封锁新中国的阴谋,铸就了众志成城敢于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时代、学英雄做英雄的英雄辈出时代和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道德高尚时代。
参考文章:1、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沿革,共产党员网;2、党的学习历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学习,资阳网2022/05/16,来源党史学习教育。
2022年8月
【文/侯立虹,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