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军完成从第聂伯河右岸,全面撤退的任务,将所有军事力量转移到第聂伯河左岸,正式与乌军形成“隔江对峙(至)”的局面。不过,这一行动被西方媒体形容为普京军事行动的失败。我认为,说俄军特别军事行动已经失败,还言之过早。但是,毫无疑问,在这场冲突中,普京至少犯了3个错误。
第一,是在自身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攻乌克兰。由于缺乏备选预案,导致第一阶段军事行动失败后,俄军突然失去了战役目标,居然出现自己从乌克兰已占领地区多次主动撤军的尴尬。有分析认为,普京在战前误信了俄军情报系统对乌军高层的渗透成果,盲目采取“闪击战”,企图对一个面积广大,防御纵深广阔的欧洲大国进行“斩首行动”,把战役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对手放弃抵抗上。
结果,在战前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妄图让俄军兵临城下,就可以压迫乌军主动投降,俄军北线突击力量,在苏梅、哈尔科夫、切尔尼戈夫等大城市攻坚战前受阻,不得不长途奔袭基辅,而基辅又久攻不克,沿线的俄军补给不足,被乌克兰信息化游击战术,成功阻截在基辅城郊。乌克兰地方官员和泽连斯基政府的抵抗意志之强,完全出乎普京集团的意料,更不在俄军预案的考虑范围内,真正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反而是处于进攻方的俄军。
无论如何理由,从战场撤退都是一种错误
第二,普京和俄军决策层,对西方支援乌克兰的影响,明显估计不足。原本寄希望于乌克兰地方政府,和乌军高层在俄军快攻下,纷纷举旗投降,结果泽连斯基当局,和其极端民族主义地方官员,给了普京“当头一棒”,俄军除了在赫尔松城得手之外,所有被占领地区的州政府所在地,都没有陷落。西方社会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俄军打得这么差,乌军打得这么好”。
冲突爆发后,美国和北约坚定地站在乌克兰一边,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俄罗斯进行全方面、立体化、绞杀式制裁,并试图胁迫其他国家跟进,以最终孤立俄罗斯。截至10月底,俄罗斯已成为全球受经济制裁最多的国家,涉及约11000多项措施,但是,西方国家到现在还在增加制裁条款,丝毫没有放松力度。必须说明,俄罗斯虽然对西方可能的经济制裁有所准备,但他们显然对欧盟主动切断自己与俄罗斯的能源来往,估计不足,欧洲国家“自残式”对俄制裁行动,更让俄方高层感到错愕。
虽然基于高油价,俄罗斯经济还是挺过来了。西方大规模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短期内的溢出影响有限,但制裁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限制的力度,正不断增强,加上汇率在短期内的剧烈波动,溢出影响已在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就业等领域初步显现。未来一段时间,俄罗斯经济还将经历阵痛期,苦日子在后面。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俄军对美国和北约,在冲突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纵观近300天的战事,冲突涉及范围,已远超俄乌双方。乌军此次并非孤军作战,而是得到美国、北约源源不断的军事支持。美国虽未直接出兵,但通过长期研究俄营级战斗群的弱点,看准其缺乏充足的兵力,且一旦失去在侦察情报、态势感知方面的相对优势,威力将大打折扣。北约和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情报和信息支援,甚至彻底改变了战场态势,这导致俄军改以来,引以为傲的机械化旅级单位,在乌克兰战场上漏洞百出。
美军和北约还敏锐地发现,俄军的后勤补给“拉垮”到让人费解。俄军前锋机械化部队,不顾一切向乌克兰纵深冲击,而后方,因为修护、保养不力,导致大量自行火炮、坦克和装甲车辆,直接被遗弃在路边。俄军在行动中,甚至没有科学现代化的燃油补给措施,居然可以让数百辆油罐车,要么,远远地跟在装甲纵队和机械化纵队的后方,而陷入交通堵塞,要么跟得太近,以至于在战斗中被摧毁。
更需要多说一句的是,俄乌开战之后,西方媒体所拥有强大舆论话语权,在战场之外对乌克兰形成了强大支持,对俄罗斯媒体,以及全世界支持和同情俄罗斯的媒体的传播力是覆压的,这种媒体上的优势,在调动美西方积极援助乌克兰上,作用显著,这也是俄方事前根本无法估计的变量要素。
第三,俄罗斯上下,对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严重估计不足。现在,在我看来,无论是贸然发动军事行动,还是当前从赫尔松城撤退,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逻辑,那就是,俄罗斯对泽连斯基政府,和乌军队抵抗意志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乌方充满了轻蔑。
然而,当前的乌军,远非“克里米亚事件”时那种弱不禁风,其多数精锐部队,完全是受过北约军事培训的西方武装,其特种部队和极右翼军事单位,也受到西方的重点培养,作战技能和战斗意志并不亚于俄军。普京集团显然没料到,在战时,泽连斯基政权的社会支持率还如此之高。
那么,为什么普京要下令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呢?
我们通常看到的理由是,在美国拜登政府的挑唆和指使下,乌克兰正逐渐沦为威胁俄罗斯国内安全的“地缘工具”,北约一旦东扩到乌克兰,将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美军战术核武器的射程,将覆盖俄罗斯西部军区腹地,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将受制于人。作为大国领导人,普京已经退无可退,最终不得已动武。
事实上,站在俄罗斯角度上讲,在俄罗斯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的认知中,乌克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邻国,而是关系到自身“存在”的本土安全问题。遵循历史传统和脉络,俄罗斯一直把乌克兰看作是自己“身份叙事”的组成部分,从未在感情上,视乌克兰为“外族、外国”。然而,乌克兰一心向往融入欧盟,“回归欧洲”,对普京的“欧亚一体化蓝图”嗤之以鼻,不仅拒绝加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而且还在主动与俄罗斯划清界限,颁布各种“排俄”法令,这进一步引发了俄乌之间兄弟阋(细)墙的悲剧。
最终,俄乌关系不断恶化,威胁俄罗斯本土安全。必须看到,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核心要素,是其大国身份,但它又越来越缺乏强大的物质力量保障,在这种两难的压力下,普京不得不作出武力反击的决定。此外,我们还要看到,自俄罗斯立国以来,“大国”“强国”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俄罗斯民族几百年来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因此,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虽然俄罗斯目前在俄乌冲突中陷入困境,但它毕竟是大国,在战术上可能损失颇大,但在战略上,俄罗斯依然优势明显。当前俄军仍然占领着乌克兰总面积15%左右的国土,接下来乌军想通过主动进攻,收复国土的机会并不大。
自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时代开始,一直延续下来,它使俄罗斯人在这种自我感知中,保持着大国公民的强烈诉求和自尊。强国观念,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俄罗斯精英,对大国地位孜孜以求,而其背后,则是俄罗斯人对本土安全和国家身份的担忧。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的安全需求,俄乌冲突恐怕将永无宁日。
【文/司马平邦,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司马平邦”,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