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部分藏品。新华社发
用中国新闻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
运用鲜活的中国新闻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走深走实,是新闻院校的重要工作。不忘初心,赓续红色传统,开时代新篇。此次刊发的稿件管窥教育一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实践。《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一文,探讨了复旦大学以陈望道先生的“好学力行”为指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的红色传统、中国道路与当代方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红色基因,该院老系主任陈望道先生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抗日战争时期,迁至重庆的“复旦新闻馆”有“夏坝上的延安”之誉;解放战争时期,学生中有多位“红岩烈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复旦大学新闻系持续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课程。1980年,新闻系在培养方案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与“调查研究”相联系,“要求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较广泛的基础知识,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经过多年努力,坚持“一马当先”,搭建课程矩阵,形成了史论结合、学行结合、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过硬的科学方法。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上讲授调查研究,既要在历史层面回溯,也要在理论层面深掘,还需在实践层面指引。
调查研究的红色传统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调查研究相携而行,有着丰富的实践积淀和理论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选择了三方面的案例。
一是有关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案例。18岁的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社会调查报告《伍珀河谷来信》,综合运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几年后,通过21个月的详尽调查,恩格斯走访了伦敦、曼彻斯特、利兹等十几个城市和乡镇,遍访工人居住区,1845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研究的开山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并骄傲地说:“这本书里所叙述的,都是我看到、听到和读到的。”
二是有关马克思的调查研究案例。1866年,马克思号召国际工人协会的全体工人参与到工人阶级情况的收集和统计材料工作中,并编制了《普遍的劳动统计大纲》问卷调查表。1880年,马克思设计了《工人调查表》,包括4大类目99个问题,在法国工人中发放了25000份,无论是其丰富的内容,还是严谨的结构,至今仍是社会调查研究表格的范本。
三是有关列宁的调查研究案例。列宁在1917年写成《统计学和社会学》,构建了运用定量方法研究社会的完整框架。1921年俄国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也是列宁亲自调查研究的结果。
在高校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学习,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节选进行文本分析,辨识其中的参与式观察和田野笔记,梳理其中征引的丰富文献材料,受益匪浅。
调查研究的中国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基础。他总结说:“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做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1930年和1931年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些精辟的论断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课堂上,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同学们梳理了毛泽东重要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跟毛泽东学调查研究”。如果说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那么调查研究就是承载这一灵魂、延续这一灵魂的活的方法。新中国成立以后,以调查研究践行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成为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第一守则。正因如此,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我们的基本功。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一方面,他对我们党不同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和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多次并且长期到基层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理解调查研究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
调查研究的当代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上,有必要通过实例讲清楚,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杰出校友的调查研究工作、与澎湃新闻合作的“记录中国”项目,从实践上连接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观”“规律观”“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观”。
首先,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具体事实,还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物全貌,也就是要准确把握局部真实与全局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我国新闻媒体长期形成的新闻生产规范,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工作来全面保障新闻真实性,从而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凡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深度报道作品,无一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仅保障真实性,甚至具有典型性。
其次,只有调查研究才能抓住舆论工作的“规律性”。对于规律性的认识,既包含对新闻舆论工作自身规律性的认识——例如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复杂系统中舆论的生成规律、受众情感与趣味变迁的心理规律等,也包含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在考察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功能定位决定了它的日常工作被置于“前端”,因此“脚力”“眼力”是基本要求,而同时,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又不能止步于“前端”,需要努力向“后端”突破,通过增强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本领,提升“脑力”“笔力”。
最后,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体现新闻舆论工作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将调查研究的主旨确定为“向群众寻求真理”,确定了在调查研究中“甘当小学生”的虚心态度。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调查研究过程,同样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调查研究不仅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本领能力”,也内蕴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矩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作为“开学第一课”,起着价值引领的“定盘星”作用。“好学力行”是陈望道先生拟定的院训。调查研究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上讲授和讨论,还配合以新闻评论课、新闻写作课、大数据挖掘课、社会实践和媒体实习。通过将调查研究引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希望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作风与能力;唯有具备这种作风与能力,才是未来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