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基金会决定,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将再增加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100万瑞典克朗。2017年,奖金数额从800万瑞典克朗增加到900万,2020年提高到了1000万,2023年奖金将进一步增加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21万元)。由此,今年的诺奖成为历史上奖金最高的诺奖,更让经济学诺奖尤显不同。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克劳迪娅·戈尔丁,以表彰其“发现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背后的关键因素”。在整个诺奖中,应该说,经济学诺奖是关注度最大,也是期待最大的奖项。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应对和破解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无疑为这些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权威性的认可。
如同往年一样,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是在期待中出笼,又总是在失望中落幕。每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越是关注,就越让人产生失落,更产生错觉:经济学诺奖距离现实似乎越来越远,原创性的、颠覆式的贡献似乎越来越少。现在来看,真正的问题是经济学诺奖的逻辑未变,而时代已变!
不能简单地说很难推测经济学诺奖人选,而是因为经济学诺奖的表彰理由越来越让人匪夷所思,问题很小,更难引起较大关注。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美西方不断将经济问题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联盟化,动辄对他国进行制裁、脱钩、封锁,企图人为割断全球产业链遏制他国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不但没有发挥应尽的建设性作用,反而一直在起破坏性作用。美西方“筑高墙”的行为,不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倡导背道而驰,而且也破坏了原本开放自由的国际分工体系,打乱了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更重创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更有甚者,美西方不顾自己身陷发展困境,为了转移注意力而不断甩锅甚至故意唱衰中国等等,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大事件。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国际上唱衰中国的论调也一直不绝于耳,但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与中国景象不同,各种迹象表明,不仅世界经济面临发展危机,而且西方主流经济学更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会催生出新的经济理论。不是经济学诺奖引领经济学发展方向,而是通过如何拯救经济危机,引领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从而经济学不断获得生命力,才越来越得到认可,由此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与现实政治经济分道扬镳。面对纷纷扬扬的现实世界,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无动于衷,熟视无睹,不管是探究当下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如何重塑经济活力,西方主流经济学几乎发不出任何声音,更加暴露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创新匮乏和力不从心。
在诺贝尔奖“开奖周”,中国正好迎来又一个中秋和国庆黄金周。在这个“加长版黄金周”,线上线下的多元消费“点燃”中国假日经济活力。看看这一片热闹的中国市场,感受火热的文旅消费热情,世界就能更好读懂中国经济的“含金量”。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重要课题。为何风景这边独好,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穿透力何在,经济学诺奖的获奖者们是否可以好好对照考察下,也许可以发现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真谛。
当然不能因为凡是西方的就反对。从另一角度看,2023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无论结果如何评价,都不应该成为中国人自我否定的理由。相反,它可以作为推动激发中国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的契机,鞭策中国经济学人创造更多的奇迹。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经济学研究习惯于盲从洋教条、闭门造车的风气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一些学术刊物以坚持匿名评审为理由,任由一些西化学者主宰着经济学研究方向和评判标准;也有一些经济学者局限于“屠龙术”“炼金术”,忽视经济学研究所必备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其研究成果思想浅薄、模型芜杂、枳味浓重。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经济学西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扭转,但是从根本上看还远没达到预期效果。现在来看,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任重而道远。而另一个现象也值得引起重视,经济学研究从“西化”走向“虚化”。许多经济学家有一种奏折情结,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当政者采纳,大学里一些学者以撰写对策咨询报告为主业,行政化和浮躁风交织,经济学研究停留在表面化,没有学理没有学术。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将更多经济学理论转化成服务于社会的有用成果,是时代需要。但是不做深入系统社会调研,不积淀深厚学理,既不能著书也不能立说。这样下去,经济学研究没希望,也不会有出路。
在中国,可能媒体的诺奖情结更重,更关注花落谁家,谁骑黑马。对此,中国经济学人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虽然不能以经济学诺奖作为判断、检验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的尺度和指标,但是对照借鉴每一年的经济学诺奖公布的获奖人成果,也许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透镜,好好反思一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问题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差距,可以更好看到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假以时日,中国经济学一定会走向世界。首先,基础研究要坚持长期主义,加大投入力度,力戒急功近利;其次,健全学术研究容忍和包容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营造适合理论研究的良好生态环境;第三,建立鼓励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长效体制,融通中外,推动经济理论研究的学理化学术化和体系化,加快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经济正处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之中,关注和解决经济学理论面临的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总结好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揭示好中国奇迹背后的系统化经济学说,从而帮助全球范围的成千上万甚至是上亿的人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发展,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经济学,更是一件比肩诺奖却又更令人激动且有世界意义的大事。
现在早已不是“西方取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学诺奖不是圣杯,因为它既拯救不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也拯救不了脆弱的世界经济。只有世界共同携手,怀揣理性的灯火,回答好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经济学才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