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微,发了一条非常失态的帖子,把一些中国网友称为“无知的蠢货”和“无耻的混蛋”。
这一帖子的全文见截图,我就不一一引用了。
大使馆的官微,无疑反映了德国官方的态度。
从这条微博的语气,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的网络舆论面前,德国方面是何等恼羞成怒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就在于,这次巴勒斯坦起义爆发后,德国方面不假思索地站到了美国、以色列一方,一直试图通过网络舆论,把中国网民引导到力挺以色列放手镇压巴勒斯坦起义的方向去。
但是,令德国感到窝心的是,在经过一场不可谓不艰辛的努力之后,他们极其沮丧地发现,这届中国网民不好糊弄,节奏带不动了,于是失望、困惑,以至于气急败坏了。
官微爆粗口,用“双无”(即“无知的蠢货”、“无耻的混蛋”)来辱骂中国网民,能损中国网民一根毫毛吗?
不能!
在这一回合中,德国大使馆的官微,损害的只是德国自己的形象。
并且,人们从德国这次“涨红了脸,脖子上暴起青筋”的丑样子中,更能够看出,德国,乃至整个西方,正在失去他们曾经拥有的文化自信。
在中国人面前,他们再也不能以教师爷自居了。
多年以来,在很多中国人印象中,德意志民族以冷峻、理性著称。
冷峻、理性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不为事物的表象所动,总是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
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和德国文化孕育了许多哲学大师有关。
中国人最熟悉的当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还包括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等等。
但是,正如康德叹息的那样,“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
德国产生过很多哲学大师,但德意志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却经常地失去自己的哲学,也就是说,经常陷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泥沼。
实际上,当1871年俾斯麦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德国的精英阶层奉“铁血政策”为圭臬,就埋下了两次世界大战失败的种子。
这一次,德国在中国舆论场上遭遇惨败,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就在于他们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来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暴行辩护(见截图)。
从截图中的文字看,德国大使馆说得似乎振振有词,但只字不提导致这一切的历史原因,即以色列立国后有上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驱离自己的家园,至今不能返回故土;也只字不提导致这一切现实原因,即230多万巴勒斯坦被圈禁在加沙这个“世界最大的露天集中营”中,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似乎纯粹是巴勒斯坦人毫无理性地非要去袭击以色列——如此片面的说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又能骗得了谁呢?
由此看来,德国大使馆官微中提出的“双无”,难道不是对自己的最好写照吗?
德国失去自己的哲学,不仅表现在用拙劣的一面之词为以色列辩护,还在于,德国似乎没有认识到世界大势——美国正在衰落,霸权的时代就要结束了,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正在来临。
如果德国仍然认为,无论面临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只要和美国-以色列这一最强大的轴心站在一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那就大错特错了,德意志民族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蹈两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悲剧。
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自己的哲学,失去了,就会不断的重蹈覆辙!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高度一万五千米”,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