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赵磊:我对经济前景的几点看法

2024-04-07 15:33:32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赵磊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jpg

  【导读】(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疫情后“消费严重不足”的判断并不符合事实。(2)所谓“消费严重不足”的直观感受并非全无道理可言,但这个道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很多专家未必明白,当下疲弱的是房地产需求,而并不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4)林毅夫说的对,“国进民退”并不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而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结果。(5)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根源既不在于“外力冲击”,更不在于“国进民退”,而是在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经济周期。(6)“电商干掉商店”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增速降下来未必是坏事,天塌不下来。(7)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是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

  一、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吗?

  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景不甚明朗的阶段。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的症结,在于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对于“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看法,我在2023年底撰文指出:“所谓消费疲软,实质上是房地产疲软,而并非日常生活消费疲软。”(参:《赵磊:房地产的出路,明确了!》,载“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

  对于我的这个判断,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是“不以为然”。然而,之后陆续公布的统计数据,却证伪了“不以为然”的直观感受。

  2024年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3、1.5、-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82.5%、28.9%、-11.4%。”

  ——“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7.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3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

  2024年3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4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持续恢复,服务消费潜力加快释放。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

  既然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5%,而且2024年以来消费市场回复力度持续加快,那么所谓“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判断就并不符合事实。

  换言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鄙人关于“疫情后国内日常消费并不疲弱”的判断,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二、是“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还是“房地产需求疲弱”?

  “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直观感受,为什么与统计数据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呢?我认为这种反差源自于房地产业的阶段性变化。

  2024年年初以来,有专家非常不屑地教训我:

  ——“你赵某人说,‘疫情之后民众的日常消费并不疲弱,疲弱的是房地产业’。这个判断严重不符合事实。既然你说‘民众日常消费恢复的势头强劲’,那么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如果经济不振的根本问题是‘内需不足’,那么你所谓‘日常消费并不疲弱’又从何而来呢?”

  不少专家深感困惑的是:既然官方也承认中国当前“内需不足”,那么你赵某人又怎么可能得出“日常消费并不疲弱”的判断来呢?

  所以,不是“日常消费并不疲弱”,而是“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不知道各位看官看明白没有,这些专家把“内需”等同于“消费”了。

  所谓内需,全称“国内需求”。内需包括两部分: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注意,消费是内需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消费不等于内需。

  那么,我为什么说“疫情之后民众的日常消费并不疲弱,疲弱的是房地产业”呢?

  在国家统计中,商品房的销售金额在GDP的计算中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

  ——在国家统计局对住房属性的界定中,住房属于固定资本形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价值,在支出法G D P核算中归入固定资本形成。通俗地说,不仅经营单位购置的厂房是固定资本,居民个人购买用于居住的住宅也都属于投资品,而非消费品。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内需(国内需求)不等于消费需求,这是经济学的常识。

  所以,我有必要给那位训斥我的专家扫一下盲:尽管2023年国内最终消费并不疲弱(其贡献率达到82.5%),但是作为内需大头的投资部分,其中房地产的贡献(2020年,广义房地产产业链完全带动的相关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50%以上)已经风光不再,导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收缩为28.9%。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跌幅连续6个月扩大。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7269亿元,同比下降9.1%;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22亿元,同比下降9.3%。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9.6%。

  数据很枯燥,但我有必要复制在这里。因为这些数据才是所谓“内需不足”的真正含义所在。

  枯燥的数据证伪了很多人所谓“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感性认识,这原本不足为奇。问题是就连很多专家也未必明白,当下疲弱的是房地产需求,而并不是国内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

  话说回来,枯燥的数据也告诉我们,所谓“消费严重不足”的直观感受并非毫无道理可言,但这个道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外力冲击”与“国进民退”

  如果“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判断并不符合事实,那么经济前景不明朗的的症结又在哪里呢?很多高人跳将出来,把原因归咎为“国进民退”。

  有意思的是,除了马克思主义学者之外,不仅主流经济学家们把原因归咎为“国进民退”,我遇到的各色人等也几乎都做“如是说”。

  我有些诧异,在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却成了主流经济学家中的叛逆,他认为(参《林毅夫驳“国进民退”论》):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上升以及国企贷款占比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外力冲击放缓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实际上,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上升以及国企贷款比重上升(或者说民营企业占比下滑),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诚如林毅夫分析的那样,“国进民退”并不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而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结果。

  不过,林毅夫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归结为“外力冲击”,我认为这个的看法仍然是皮相的。

  “外力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当然不小。但是,中国经济放缓的根源既不在于“外力冲击”,更不在于“国进民退”,而是在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经济周期。对于经济周期的根源,马克思有过深刻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参拙文:

  ——《赵磊:马克思咋看“经济不振”?》(点击标题可查看)。

  ——《赵磊:既然市场决定,就别一脸委屈》(点击标题可查看)。

  林毅夫之前的某些观点,我并不认可(参拙文:《评林毅夫“消费拉动误导中国”》,载“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然而林毅夫对“国进民退”论的驳斥,我认为是实事求是的,也是颇有见地的。

  可悲的是,林毅夫的上述见识只是主流经济学甚至经济学界中的异类,而对公有制永远持敌视立场,却是当下经济学界和业界的“政治正确”。

  这不,对于“应当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房”的主张,某专家严厉警告我:“你赵某人是不是想论证,公租房不需要付租金对于低收入群体才是合适的呢?!”

  这警告的无知水平跟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的一比,有兴趣的读者可参拙文:《狗屁专家说,房租非常低,老百姓凭啥免费喝粥》(载“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

  四、高质量发展与就业难题

  前一段时间,群里有位教授转发了一个视频:某特大城市街道上的商超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位教授评论:“从前的百货商场人山人海。”

  从人山人海到门可罗雀,原因何在?据我所知,“网上购物”代替了“商场购物”,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百货商场与网上购物此消彼长。

  力量对比的结果,电商干掉了商店。

  以我所在的家属院为例,快递网点从上午一直到晚上,人头攒动不得消停,比过去的百货大楼热闹多了。

  电商干掉商店,其中的利弊可以讨论。但是,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电商干掉商店”的动因,也是“电商干掉商店”的必然结果。没办法,不论你多么喜欢百货大楼的熙熙攘攘,你都无法阻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旦中国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不会再把GDP当做唯一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未必是坏事,天塌不下来。

  很多饱学之士一边批判“唯GDP”,一边又对经济增速下降痛不欲生。一旦经济增速减缓,就哭天抹泪伤心欲绝。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想干嘛。

  或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现实的问题不在于GDP增速下降了多少,而在于就业率下降了多少。问题是,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为啥治不了本?

  靠提高GDP增速来解决问题吗?没错,经济增速的极限就横在眼前。靠提高百姓的消费能力来解决问题吗?很好,“按资分配”的法则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靠多生娃来解决问题吗?哟喂,既然人口消长已不是计划调节,那么继续内卷就是多生娃的宿命。

  中国近代政治家赵藩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对联,下联曰:“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三思”。

  何谓“审势”?这是当下中国面临的真问题,也是解决市场经济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我对此已有专文讨论,不赘述了(参:赵磊《论“共同富裕”的三个基本问题》,《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年第6期)。

  占中国经济1/4的房地产业如何变化,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能够对冲房地产周期变化的积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房。其中的道理,容另文讨论吧。

  五、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

  但凡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明白,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有兴趣的读者可参拙文:赵磊《论“共同富裕”的三个基本问题》(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第6期)。

  说到共同富裕,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在这里与大家讨论:如果说培育和巩固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任务,那么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现实抓手。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已为理论和实践高度认同。

  ——记得很多年前,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逻辑(简称“两山理论”),讨论了农村垃圾的危害和处理。答辩时却遭到某评委的严厉斥责:“‘两山理论’也算是理论吗?!”在这位评委的眼里,大概只有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才有资格称为“理论”。颟顸迂腐到了如此不可理喻的地步,再次展现了经济学界的某些人已经没治了。

  这里出一个思考题:如果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科学命题,那么从这个命题中,能不能推出“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逆命题来呢?

  我认为不能。绿水青山固然是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未必就是绿水青山。

  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既然资本追逐的目标是金山银山,那么绿水青山就未必符合资本追逐利润的需求,甚至有可能阻碍资本逐利的需求。

  想想资本为了金山银山当年是如何疯狂地开采和污染绿水青山的吧,这样的案例实在是举不胜举,俯拾皆是。

  众所周知,虽然绿水青山与资本的逐利目标未必一致,但绿水青山却与广大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有何关系?

  且不说“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在共同富裕中的含义了,倘若资源环境的状况仍然以资本利润的马首是瞻,那么普通民众的共同富裕又将从何说起呢?

  我在成都天府绿道上骑行,心中总会涌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美好的环城生态圈,也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才能免费让普通百姓共享。如果是私人资本呢?恐怕早就拿来搞房地产开发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果说资本追求金山银山彰显了私有产权的理念,那么发展绿水青山则彰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有共享的理念。

  由此可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打造成绿水青山,乃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所必须公有和共享的资源环境;发展绿色低碳的生态空间,就是在资源环境的层面上推进共同富裕。

  当然,共同富裕并非一个绿水青山就ok了。但是,暂且不说应当如何培育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倘若没有绿水青山,即便资本的金山银山堆得再高,那也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没有半毛钱关系。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