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识生产者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仕”不同,马克思语境中的“人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出现之前是没有主体身份和地位的,但他们是人类必需品的第一提供者,也因此他们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民”的核心要素,他们在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工人、农民和解放军。
工人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解决了人类的用的问题,农民生产人类必须的粮食解决了吃的问题,军人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人民安全保障了人类生命再生产及其条件安全问题。马克思称这种活动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的活动是我们国家一切活动的“底层逻辑”或曰支撑我们国家的是物质生产品的“价值基线”。离开了这“第一个前提”,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劳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基础。农民、工人的创造是价值链里最基础的部分,是经济基础的基础。这部分其他生产力都不能替代。工人、农民和战士们停止工作,整个上层建筑就会坍塌:不管什么企业家、科学家,三天不吃饭就什么也干不了。列宁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进一步说:
无产阶级用事实表明,它是而且只有它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它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和豪华, 它 的劳动是我们全部“文化”的基石 。[2]
这样可以看是谁创造了历史?当然是人民。怎么来检验呢?我们可将历史做个分子式约分。人们在富裕、和平、繁荣的时候什么好说,如果到危机的时候,历史生存的公式就会简化为生与死的关系,即生的机会与死的机会是反比存在的。
2020年疫情期间就看得清楚:上海年轻人平时很浪漫,做核酸时还端着咖啡;有些年轻人装修新房连厨房也不要了,不做饭,指望外卖。疫情来了,没有外卖了,这些年轻人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唯物主义,才知道人吃饭是个大问题,这时候,什么“学霸”“才子”,都活得不如平时瞧不起的农民。平时他们觉得有饭吃是天然的,有钱就行,危机时就知道有钱的不如有粮的,有粮的不如有地的。我母亲曾告诉我说我父亲追她时送的不是玫瑰,而是从陕北扛到西安的一麻袋馒头,那时候人都知道馒头管用。
现在的孩子没有这个观念,没有这个观念就容易信那些鲜花、奶茶,喜欢“奶茶妹妹”,谈个对象还得拿999朵玫瑰去求婚。经历过灾荒的人,吃过苦的人,他们就不信这些个东西了。他们只信:有实物有人是最终是胜利的一方,他们就是生产最基础的生活资料的人民。用列宁的话说,他们是“现代文明的支柱”,是“我们全部‘文化’的基石”。
————
[1]“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2页。
[2]列宁:《革命的日子》,《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917年版,第204页。
【文/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张文木战略”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