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胡懋仁:校园歌声还是需要多弘扬一些红色文化

2024-06-11 08:40:20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作者:胡懋仁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五月下旬,有的高校又在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歌手大赛。今年,有的已经不再称为校园歌手大赛,而改称为校园音乐节。参加竞赛的歌手一直都很踊跃,络绎不绝。这对改善校园文化生活还是很有益处的。很多学生,包括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都是很热爱唱歌、热爱音乐的。在这一届音乐节里,还有不少女同学都能勇敢登台,而且不是以个人的名义参加,她们大多组成为一个团队,集体登台歌唱他们有的是自己创作的歌曲,有的是演绎其他歌手唱过的歌曲。

  我偶尔听了某一两个团队的演出排练。发现现在年轻人歌唱的声音已经不再完全类似于过去所谓流行歌曲的那种更多的是微弱气息的声音。他们中有的人声音也很是雄壮,但并不沙哑,还是能给人以愉悦感受的。只不过,我还是没听清楚他们的歌词到底在唱些什么。这未免让人感觉有点遗憾。

  我记得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那一届研究生也组织过歌咏比赛。当时各系的代表队主要都是以合唱的形式参赛。那应该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系,唱的是全本完整的《长征组歌》。从现场听到他们歌声的情形来看,他们在排练时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还借来全套的红军式军装的演出服。他们的合唱指挥是和我同一届的研究生。小伙子很有才华,也喜欢张罗事。在我印象中,他们中的重唱,独唱、小合唱也都与当年战友文工团的表演是同一个版本的。这样的歌声听起来让人激动、振奋。那绝对不仅仅只是听到一场合唱的歌声,在那其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联想起后来的校园歌手,似乎模仿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情形有点过多了。或者说,这些参赛的歌曲,都太过个人化,或者个性化了。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特别讲究突出个性。这样的心理可以能被人们理解。但是也有一样,个性化的表现并不一定只是通过这样单一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像《长征组歌》那样大型的合唱形式,同样也能表演出个性化的特征来。如贾世骏的《过雪山草地》,马玉涛的《报喜》、马国光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耿莲凤和杨亦然表演的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还有王克正表演的《到吴起镇》等,都表现出鲜明的特性与个性。

  在我们今天倡导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校园歌手大赛,或者校园音乐节,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加上一些这一类红色文化的色彩和内容呢?把这些鲜明的红色文化体现出来,会让人感觉到非常困难吗?可能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大学生们,在接触红色文化方面可能还是缺少一些经历。这不能责怪他们,还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们在这个方面对他们没有进行充分和足够的引导。或许在这些还算是相对年轻的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们,自身也缺乏这类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和意识。也许在老师们看来,能把这类活动组织好一点,千万不要出什么纰漏,就算烧高香了。至于是不是能够弘扬红色文化,他们可能还真的没有顾得上考虑吧?不过,在今年我听到的音乐节表演上,有一首自创的音乐剧《罗阳》中的歌曲。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只是这样的歌声还是略少了一点。

  弘扬红色文化,恰恰是我们的大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高校,无论是党委的学生工作部,还是团委,都应该有这个方面的意识,都应该主动地开展这个方面的工作。如果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现在还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意识,他们的工作就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

  在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中,大多数都有着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在逐渐提高。对此,我们就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大我们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这个大好的机会是不应该轻易流失掉的。

  在今后的大学生歌手大赛中,是否可以考虑鼓励更多的学生带着自创的歌曲来参赛。这些自创的歌曲,尽可能少模仿一些社会上商业气息太浓的流行歌曲,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根据他们观察到的中国社会,根据他们利用社会实践深入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一些充满爱国热情的歌曲。这一类歌曲可能在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并不那么完美。但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是可以提高的。只要我们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高校,在大学生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是完全可能创造出非常好的成绩来的。在这种大学生音乐节中,翻唱过去的经典革命歌曲也是可行的。通过演唱这些当年对广大人民群众起过宣传和鼓舞作用的老歌,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和鼓舞的作用。那些老的红色歌曲、革命歌曲,其中大多数也具备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不只是在喊口号。如果把那些老歌唱好了,唱出新水平,同样也不那么容易。如果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演绎,甚至做出一定程度的改编,为了提高其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很多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创作的爱国主义歌曲,现在都由作曲家们做出了新的演绎,仍然受到俄罗斯广大人民的喜爱。

  在五六十年代,甚至也包括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得热火朝天,生机勃勃。很多人都喜欢积极地参与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但是后来,这样的充满朝气的群众文化活动,渐渐地有点销声匿迹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很冷清,也让大多数群众感觉非常失望。有的单位就组织什么打保龄球,唱卡拉OK来取代过去那种靠着群众热情来主动参加的文化活动。要知道,所谓保龄球,和卡拉OK完全不能取代过去那种群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群众的热情和主动性与积极性。那个时代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或者说全部内容都是对红色文化,或者说是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在这些群众文化活动中,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才有可能、才有力量把群众的文化活动的热情带动起来。没有这种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生动内容,广大群众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来参与其中了。

  在高校的校园歌手大赛中,真正参赛的还是少数学生,其他学生都是作为观众来参与的。当然,观众的参与也非常必要。但只是作为观众来参与对大多数大学生们来说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都来积极地参与进来。那么,唯有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鼓舞力。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教育人民和鼓舞人民的只能是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脱离这种性质的文化,都不可能起到如此之大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在校园歌手大赛,或者即所谓的音乐节举办期间,在一个不大的楼房里的有一块百十平米的空场。我路过那里时,看到里面仿佛有演出。走进一看,是一些青年男女在表演唱歌。他们穿着正式的在表演声乐时才穿的礼服,一看就非常正规。他们表演的有合唱、有独唱、有小合唱。他们唱的歌曲中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为祖国献石油》、《映山红》、还有《黄河大合唱》中的选曲,还有一首《松花江上》。在听了几支歌后,我因为还有别的事,只好忍痛离开。在离开前,我询问在现场的一个女指挥,问他们是哪所学校的。她告诉我说,她们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我向她挑起大拇指,说你们唱得真好。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突然有点哽咽。我不免因此也有一点慌乱。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说他们唱得好,并不只是说他们唱得很专业,也包括他们所选的这些歌曲正是那些带有浓厚红色文化基因的歌曲。这些歌曲我都不陌生,但也是有很多年没有听到过了。我没有问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他们这样的表演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表演。我也没有问他们以后是不是还会经常来。我当然希望他们以后经常能来。我在想,如果我们那些非艺术类的高校,都能像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和同学们那样,能够巡回演出,高唱红色歌曲,那该有多好啊。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