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义上说,沙家浜景区,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一座活的、生动的纪念碑。”
01
端午节前,由于慕名已久,专程驱车数百公里,游览了位于江苏常熟的沙家浜景区。
近年来,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我到过的景区可谓多矣,包括河南开封的万岁山景区、清明上河园景区、北京的环球影城、上海的迪士尼影城,无锡的鼋头渚景区……,等等。
这些景区中,万岁山、清明上河园,主打传统文化;环球、迪士尼,则庶几可以看作是美国在中国的“文化飞地”,主打美国文化;鼋头渚,则主打自然风光,唯独沙家浜景区,主打红色革命文化!
沙家浜景区,因此弥足珍贵!
常熟县的沙家浜,所以能成为景区,根本的原因,当然因为新四军在这一地区长期浴血奋战,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具体来说,就是叶飞率领的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作战,与“民抗”等抗日武装在阳澄湖畔会师,横扫日伪据点,打击顽军和流散土匪,建立苏常游击区。1939年11月后,以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抗”东路司令部成立,继续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此外,沙家浜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无疑也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现代京剧的兴起有关,其中《沙家浜》更是得天独厚,极为幸运地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命名,这就使它即便在部部皆精品的样板戏中,也散发出别样璀璨的光芒。
我想,哪怕撇开政治意义不谈,单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角度看,样板戏也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堪称民族文化的又一高峰。其中的名章隽句,如《沙家浜》中的“智斗”、《红灯记》中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智取威虎山》中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必然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为国人精神世界中的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年代中期,随着“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音乐沙家浜”的出现,一条崭新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被打开了。
这两部作品所展示的文化,是一种与“旗袍”、“小脚”、 “大红灯笼”等等在气质上截然不同的革命文化,它阳刚、雄壮、气势磅礴、恢弘自信,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结出的硕果。
在一定意义上说,沙家浜景区,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一座活的、生动的纪念碑。
02
去沙家浜景区,可观看、可体验的景点与设施不少,这里不一一例举了。
唯一的建议,是游览不妨从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始——先了解历史,再进入景区,可以避免盲目性。
沙家浜景区游览的高潮,是在横泾剧场观看大型实景剧《芦荡烽火》。
但是,对《芦荡烽火》,我则要提出不客气的批评。
这样的实景剧,本来是一个让海内外观众直观感受新四军抗日杀敌事迹的好机会,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被搞成了一部抗日神剧。
为什么说是神剧呢?“神”在哪里呢?
一是,原本新四军的伤病员为躲避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实为汉奸伪军)和日军的搜捕,躲进了芦苇荡,但不旋踵他们就从外围向日伪军发起了强攻。
试问,这怎么可能呢?伤病员的身体、装备等都不允许他们采取如此冒险的进攻行动,这相当于自投罗网。
在六、七十年代任何一个版本的沙家浜故事中,都是伤病员伤愈之后,对防守松懈,甚至忙于大宴宾客的敌军发起奇袭——这才符合敌后作战的规律。
二是,新四军伤病员的强攻果然遇挫,死的死,伤的伤,这时,一队天外来客般的女民兵出现了。她们每人都扛着一支在抗日战场上从未出现过的“反坦克火箭筒”,对着沙家浜的日伪军一通猛烈轰击,立刻大获全胜!
这就有点儿戏了。
这样的安排,在视听效果上当然够刺激,但无疑会令游客质疑新四军沙家浜抗战的真实性,甚至产生反效果。
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
人民的战争的显著特点,包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包括“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唯武器论等,但“芦荡烽火”实景剧中的两大高潮——新四军伤病员在不利条件下对沙家浜强攻和“火箭弹轰击沙家浜”——恰恰与人民战争南辕北辙,所以就只能是一种贻笑大方的神剧了。
毫无疑问,今天用实景剧(包括影视剧)来表现人民战争,最大的障碍就是创作者与历史的隔膜,甚至断裂。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当下的文化精英,从未经历过人民战争,无法理解人民战争,更无法想象人民战争,要他们创作反映人民战争的作品,其难度之大,颇似强迫夏虫语冰。
但这一关必须要过!不过,就只能拿抗日神剧来糊弄观众,就对不起当年出生入死的先烈,就会滑向历史虚无主义。
其实,当年新四军在苏常一代抗战,创造了许多精彩战例,包括血战沙家浜、激战阳沟娄、伏击八字桥、夜袭浒墅关、奇袭虹桥机场,等等。只要编导尊重历史,认真挖掘,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既反映人民战争特点,又具有良好视听效果的优秀实景剧来!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