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占人口总数很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人、‘知识分子’垄断了文化,与这种状态相适应,民国的语言,尤其是正式的书面、官方语言,也是半文不白,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作者|郭松民
01
这些年,每到七七、九三、九一八等日子,各大官微,有的没的,都会不约而同排出“吾辈自强”这四个字。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吾,就是我,吾辈就是我们这辈,吾辈自强就是说,我们这辈人应当奋发图强。
意思好像还不错,但却透着一股酸腐的民国风,不文不白,不明不白,不伦不类。
这些官微啊,不仅思想是民国的、情感是民国的,连语言也是民国的了。
为什么不说,“奋发图强,建设强大祖国”呢?
为什么不说,“坚决反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正义战争必胜”呢?
为什么不说,“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呢?
这些带着新中国强健气质的清新、朴实的话语,不是更有力、更准确,更朗朗上口,并且可以更有效地鼓舞人民吗?
02
这股民国风的蔓延,借用乔治·奥维尔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语言腐败。
语言的腐败,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构成了对大众的一种愚弄。
民国存在的时间很短,满打满算只有三十八年。
民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占人口总数很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人、“知识分子”垄断了文化,与这种状态相适应,民国的语言,尤其是正式的书面、官方语言,也是半文不白,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语言上民国风的卷土重来,其“腐败”意义是多重的:
第一,这是一种酸腐的、自恋式的自我标榜,也是对大众的拒斥——“吾辈”不同于“我们”,“吾辈”是与“尔等”不同的,“吾辈”是有文化的,“尔等”是没有文化的;
第二,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抽象地排出“吾辈自强”,构成了对历史的歪曲与遮蔽。
比如,在九一八的纪念日发“吾辈自强”,什么意思呢?难道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仅仅因为中国不够强吗?
绝对不是。
现在各方面史料都证明,事变发生时,东北军的总体实力绝不亚于日本关东军。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长期推行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才是东北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
所以,这四个莫名其妙的字,就构成了对蒋介石投降卖国政策的辩解,也阻碍了今天的人们总结历史教训。
再比如,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日子谈论“吾辈自强”,简直是要中国人自己承担遭受屠杀的责任了,这就更令人难以容忍了。
语言是思想的反映,也是社会结构的折射。语言民国化了,时代和社会是不是也民国化了呢?
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高度一万五千米”,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