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胡懋仁:应该用什么样的历史观来拍摄纪录影片

2024-10-15 08:33:02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作者:胡懋仁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一部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据说在中国的观众中获得一片好评。《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还为此发了专稿,专稿的标题是《里斯本丸沉没,却不沉默》。专稿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述这部影片拍摄的艰难,以及其特别感人的地方。

  在此之前,我看到一位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这位影评人对这部纪录影片采取的是基本否定的态度。影评人的观点是:这完全是一部英国视角的纪录片——英国人在保卫香港、英国人被俘、英国人的爱情与亲情、英国人被押上船、英国人苦海余生、英国人被救……

  影片导演方励说,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抢救历史真相。而影评人说,里斯本丸沉没,没有什么需要抢救的真相。因为这件事情并不久远,属于“当代事件”,英军的战史、美军的战史、日军的战史、英国为审判日本战犯而设立的香港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以及战史学者对这一事件进行的研究,等等,都写得明明白白。纵观整部影片,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在拍摄过程中被发掘出来的,影片不过是重述了一遍“已知的真相”而已。所以,“抢救真相”之说,不过是一个借口,抑或噱头罢了。

  影片真正的功能,是为随里斯本丸沉没而丧生的828名英军战俘,做一个隆重其事的“道场”,通过这一“道场”,宣扬两个主题:一曰反战;二曰“普遍的人性”。

  看起来,影片的编导,还有将其评为9.3分的观众,与这位影评人的观点大相径庭。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肯定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在影片拍摄的细节中,确实挖掘出了大量的感人之处。人们最容易被存在于人类之间的感情所感染,也容易被打动。影片一旦能够打动观众,自然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七十年代,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在中国放映,也非常能够打动人。当年有一个小姑娘说,她在看电影之前,就带了好几块手绢。结果这些手绢都适得其所,她带去的全部手绢都被她的泪水湿透了。

  当年看过《卖花姑娘》影片的观众,今天还有多少人非常想再看一遍当年的这部影片? 或许还会有这样的观众,但估计也不会特别地多。因为这部影片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苦难,是日本侵略朝鲜之后,给朝鲜人民带来的极为深重的苦难。只是,除了苦难之外,似乎也没有看到其他的内容。或许,朝鲜观众看这部影片跟中国观众看这部影片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看不到的内容,人家或许是能够看到的。

  《里斯本丸沉没》这部影片,据说,当年的亲历者和他们家属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感受,肯定也与中国观众看这部影片的感受还是有点不同的。或许,真的正如那位影评人所说,这部影片是站在英国的视角上拍摄的,所以英国人的感受要更深刻一些?

  如果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拍摄这部纪录片,毕竟还要把中国人的视角与英国人的视角有所区分开来,才有中国拍摄这部影片的意义。比如,站在中国人的视角上,对于那些把从里斯本丸上落水的英国战俘救上来的中国渔民,应该浓墨重彩来加以表现。但现在的这部影片,似乎对中国渔民救助英国战俘的情节,只是一种陪衬,而一笔带过,似乎那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环节,甚至还可能认为,中国人救英国人,就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从英国战俘和他们的家属看来,他们会对救起他们的中国渔民有所感谢,但是英国的军方,英国的当局,未必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甚至有可能认为,中国渔民救了这些落水的战俘本身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盎格鲁撒克逊人要比当时的中国人高贵,战后多少年来,从来就没听说过英国人,包括港央当局提到过这件事,更说不上对中国人民的感谢了。所以影片的编导不会把重点放在中国人救英国人这一重大情节上。编导的重点还是放在英国俘虏的遭遇,还有他们家人的痛苦与悲伤那里。

  这让人想起鲁迅当年说起西方拍的一类电影,白人探险家到非洲探险,带上一位黑人仆人。那黑人仆人帮助白人渡过很多危险,最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白人探险家下次再想去探险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那位忠仆的面孔,而忠仆已不可再得。在英美人的眼里,中国人的地位甚至连这种非洲忠仆都比不上。他们的所谓文明中对中国人的歧视是极为邪恶的。

  那位影评人认为,这部有关里斯本丸的影片,所提出的反战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所谓反战情绪是极度虚伪的。战争从来就分为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如果要说反战,主要是指那些非正义的战争。里斯本丸所涉及的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本身的性质有较为复杂的情况。战争初期,日本侵略中国,法西斯德国侵略欧洲,一开始就是非正义的战争。而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与英国之间的战争同样也属于非正义战争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这种非正义战争的延续。日本要抢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而英国是要保住他们过去侵占过来的殖民地。这种战争的性质是强盗之间的战争,任何一方都是不义的一方。原来英国强盗力量大一些。后来日本看到这个家伙力量不行了,所以下了狠心来抢英国强盗曾经抢到手的赃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以及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那些国家中的由当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抵抗组织反对侵略者的战争,都是战争中正义的一方。他们进行的战争就是正义的战争。在这里,正义与非正义是泾渭分明的、不容混淆的。遗憾的是,有关里斯本丸的这部纪录片,恰恰站在非正义战争中的不义的一方,对本来就是不义的这一方表示了同情,洒出一抔眼泪。

  当然,那些英国的战俘还有他们的亲人,确实是战争中的受害者。他们的受害,不是仅是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之害,也受到本国资产阶级统治者因为霸占殖民地而导致的战争之害。这些战俘与他们的家人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如果要拍这样的纪录片,不能只去指责不义战争的双方都是不义者之中的其中一方,而放过不义战争中不义者中的另一方。日本和英国,并不单纯只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关系,他们之间战争的本质就是一方要抢夺东南亚殖民地,而另一方坚决要保住这些殖民地之间的战争。如果英国一方是正义的话,那么为什么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不把香港还给中国,还要继续霸占香港,继续让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哪有什么正义可言? 那些沉入海中的英国俘虏们,就是这场战争中两方同为不义者的受害者。

  在日本进攻英国当年的殖民地的时候,英国在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几乎是一边倒地大溃败。中国远征军深入到缅甸与印度时,英国只要求中国军队去救他们,免得他们被日军围歼。而中国军队在行动时,英国军队完全只顾自己逃命,而把中国军队的侧翼和后方暴露给日军,给中国军队带来很大的损失。这种背信弃义,这种极端自私,哪里有什么反法西斯的一点自觉性? 虽然说英国也是盟军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与反法西斯真的是一点关系都没有。里斯本丸上的英军俘虏,不就是英国军队战斗不力而落入日军手中的牺牲品吗?

  至于说到人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说,从来就没有所谓超阶级的什么普遍的人性。人性至今都是划分为阶级的。在没有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性就显得极为虚伪。正如,今天在日本的靖国神社里,除了有甲级战犯的牌位之外,也有大量日本普通死亡军人的牌位。我们难道除了鄙视与谴责战争罪犯之外,还一定要去祭拜那些普通的亡魂吗? 战争给这些普通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带来的灾难,全部责任还是要由日本军国主义来承担。但是那些遭到侵略和压迫的民族,绝对不需要对这些充当侵略者手中工具的亡魂表示什么人性。因为这种表现出来的所谓人性,在日本军国主义看来,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支持和纵容。

  顺便说一句,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北方又称俏皮话,叫日本船——满丸(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