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
湖南宁乡社会工作部长贺伟,之前在大成桥镇当书记。他将五年工作笔记集结出版,名为《群众主体》,介绍在乡镇的工作心得。
贺伟部长在大成桥镇,搞了不少基层工作探索。在开展村庄建设中,采用了“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的工作方法,让干部参加群众村里建设,让群众参与乡政策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前,国家投入的惠农政策很多,大量惠农资金下到乡村,由政府部门出台技术标准,再招标第三方完成,政府部门再去检查督查村里实施效果。在这种惠农政策实施方式下,很少下乡的业务部门的技术干部,主导了政策过程,与群众接触较多的乡村两级负责协调矛盾,而群众是旁观居多,“干部干,群众看”,效果不好。
采用“两参一改”之后,广大农民成为惠农政策下的村庄建设主体,干部下沉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需求,带着对基层情况的熟悉,再回去制定政策和完善技术标准。这样的村庄建设实现了国家与农民、干部与群众、规范与实际、技术与条件的有机结合,群众被动员起来,干部掌握了实际,技术部门做好支撑服务,实现了管理有效和治理有效。
大成桥镇推行的“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学习和应用了“鞍钢宪法”,是党领导下的一线工作的民主管理形式,是破除技术专断、部门利益壁垒和干部官僚作风的法宝。
二、确立群众的主体性
“鞍钢宪法”是改进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效率的有效办法,它之所以能够运用于当下的乡村工作,是因为村庄是集体的,群众是村庄的主人,乡村建设的好坏由村民承担结果。
在国家投入惠农资金和进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乡镇采取“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做法,本质是要调整政府与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位置:将政府为主、农民为客,变成农民主导乡村建设,政府支持和引导,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体。这么做的效果是,打破“干部干、农民看”,转变成为干部引导、农民干。
这说明,在所有的领域,正确的工作方法都离不开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反之,离开群众的参与,会让管理变得繁琐,制度多、效率低,并且,政府单向地为农民办好事,却不一定办的好。
三、什么是“干部参加劳动”
当前,国家提出要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治理和具体工作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形式民主和民主形式,而是通过群众的切实参与,提升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在乡村建设中,“群众参加管理”,让群众主导村庄公共品供给,鼓励群众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就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
“群众参加管理”本质是树立群众主体性,这很容易理解。那么,什么是“干部参加劳动”呢?
“干部参加劳动”,先要认识“劳动”。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
劳动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不能看到劳动两个字,就想到下地干活或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锄头。种地下田或者在车间打螺丝,属于劳动,但不是劳动的全部。
其实,干部并不擅长这些具有体力性的劳动,让干部下地种田,比老农差远了。在今天生产机械化背景下,体力劳动不是关键,村庄建设不缺一个或两个做小工的劳动力。
那么,什么是干部需要参加的“劳动”呢?这里的劳动,应当从广义上去理解,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高度去理解。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之异于动物,在于人类会制造工具,会劳动。劳动不是本能活动,而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人类劳动是要实现自己脑海中的设计,创造出了成果,将灵感变成艺术品、变成红楼梦、变成Mate 70、变成高超音速武器,等等。
劳动创造了一个基于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用人类的能力改造了自然界,实现人类生活的进步。不过,更重要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的主观世界得到了锻炼,人类的认识从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从粗野阶段进入到文明阶段,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着头脑的作用,反过来头脑又被改造,认识得到提升,智慧得到扩展。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反过来改造了主观世界,这才是劳动的本质。
因此,参加体力劳动,只是劳动的形式之一。真正的劳动,是参与事物发展,参与各类实践,尤其是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就是“实践”。
《实践论》讨论的是知和行的关系,其中,有两句话: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对于干部来说,作为“实践”的“参加劳动”,其意义不在于搬一块砖或打扫一间院子,而是在于,真正沉入到群众中,参加村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改进认识,获得锻炼,改造主观世界,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四,不能被替代的干部工作
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和提升认识水平,最基础的是要亲身参与,“实践”不能被替代,就像吃饭睡觉不能让别人替代一样。
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改造主观世界,这个过程的奇妙之处在于,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有所收获。这是说,对于梨子的味道,就算听一万次介绍,也不如亲口尝一尝。
干部的职责是总结实际情况、引领了政策方向、维护了规章制度,体系运转依靠干部的管理工作。好的管理不能脱离被管理对象,也不能离开对管理环境的充分了解,因此,干部作为管理者,不只是掌握管理技术,还要具备将技术融入实际、将业务融入群众动员的高超艺术。管理技术可以从课本上学习,管理艺术却只能从实践中积累习得。
“干部参加劳动”就是要求干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掌握以群众工作为基础的管理艺术,破除管理技术的条条框框所带来的官僚习气。在各级工作中,干部要做到既熟知技术和业务工作,又不变成技术官僚,离不开参加实践这一优良作风。
“劳动”的辩证性在于:人们试图改造客观世界,最终走向了主观世界被改造。基于这一点,“参加劳动”的最终意义是,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干部的主观世界、提升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这样的实践,一定是要亲自参与,别人替代不了。
干部工作还有很多不能被替代的环节,比如,调查研究,其目的是认识情况和接触群众,借助别人的调查肯定不如自己亲自下去;比如,主持群众会议,其目的是组织动员群众,干部将自己的想法与群众的想法在会议讨论中碰撞,最后形成干部思路的完善和群众意见的统一,这样的工作也得亲自做;还比如,理论学习,学习是为了充实头脑,自己的头脑只能由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充实,别人也替代不了。
总之,干部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具有直接性,尤其是涉及群众工作的那部分,一定要亲自做才有体会,才有效果。
桂华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