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孙立平:大萧条是如何发生的?

2025-01-07 09:11:37  来源: 老孙荐读   作者:孙立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说出这句不断被人们引述的名言的,是一位法国人,他的名字叫克里门特·朱格拉。朱格拉的身份有点特殊,他本来是一位医生,后来醉心于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并最终成为一位经济学家。

  想来很有意思,有的人就因为说过一句话,便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朱格拉就是这样,如果没有这句话,也许现在世界上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但他的这句话,太深刻了,太有洞察力了。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句话,来还原美国的30年代大萧条,并以此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同时,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将人们讨论过的几个有趣问题串连一下。

  从繁荣到萧条的转折是如此的突如其来

  一位历史学家说: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

  那个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之为 “咆哮的20年代”。所谓咆哮,说的是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年轻人伴随着爵士乐在夜晚的街头跳舞狂欢。实际上,不仅是在美国,在欧洲,那时也被称之为黄金十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大流感结束后经济狂飙猛进的十年。

  那时美国有多么繁荣呢?

  我们先看看美国的生产能力:那时美国制造了全球85%的汽车,拍摄了80%的电影,生产了42%的商品,囤积了世界上一半的黄金。它的股市经历了十年的大牛市,道琼斯指数从大约60多点涨到300多点将近400点。整个社会一片繁荣,到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然而,危机以及其突然的方式发生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一天的股市开盘后,股指循着前一天的走势,温和地上涨着,只是成交量明显地放大。到了大约11点的时候,股指才突然掉头向下,接着大幅跳水,到了11半,股市已经完全处于无法控制的狂跌状态。据说在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股民自杀身亡。偶然目睹这个场面的丘吉尔感叹道:“上帝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天啊!”

  这就是从繁荣到大萧条的转折点。

  是什么促成了从繁荣到萧条的转换?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我想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思维都有被撞击了一下的感觉。但紧接着,一个疑问就浮现出来了,繁荣到萧条的转换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个转换?

  人们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东西,这就是信贷。

  信贷的扩张虽然与货币的供给直接相关,但信贷的扩张不完全是由货币供应的增加造成的。比如,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的M2增加了46%,而同期流通的货币量保持稳定,这表明增加的大部分是信用(顺着信贷扩张的思路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当前的债务问题,当然我们的债务最主要是在地方政府,这是体制使然)。

  金融的扩张,无疑会直接演变为实体经济的扩张。根据经济学家罗斯巴德的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金融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冲动,而比起实业来,金融的扩张要更容易和符合本性。因为,银行可以超过所拥有的金银数量来扩张信用,信用扩张的越多,银行的利润越高。而信用扩张则带来货币供应的增加,造成物价上涨,带来繁荣。当然,前提是社会有对信用的需求(实体经济过度扩张带来的当然是大量的过剩)。

  实体经济的扩张,或产能的扩张,又会传导到消费,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吉尔伯在《美国经济史》指出,这无疑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品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更重要的住房。与我们前些年的房地产热很类似,在30年代大萧条之前,美国每年新建的房子达100多万套(消费的超前、过度与透支)。

  更要命的是,这两种扩张有一种互相促进的作用。产能的扩张不但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消费品,而且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盈利的增加和工人工资的提高,而这无疑增加了消费与投资双重意义上的需求。而需求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产能的扩张。问题是在于,这种双向的推动,有没有一个极限呢?

  这里就需要注意到一个问题,产能扩张向消费扩张的传导,实际上不但会滞后,而且要打很大的折扣。最简单地说,人们能消费多少东西,比能生产多少东西,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当着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紧缩的需求就出现了。实际上,这里孕育着一种危险性;只要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减少,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1929年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消费信贷的扩张会受到更多的约束与限制。当产能的扩张与消费的扩张之间的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的转折点就到来了。因为这时候,消费品市场已经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

  修复的过程如慢慢长夜

  吉尔伯在《美国经济史》一书中说,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比如,在1929年这一年,美国的经济循环是如何实现的呢?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用于出口。

  这是实现了循环的部分。但在1929—1930年间,投资者和消费者总体上减少了大约150亿美元的支出,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140亿美元。换句话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140亿美元无法实现循环。我查了一下,1929年那一年,美国的GDP是104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的总体中,约13%无法实现循环。

  当然这当中有种种原因,由于新机器应用对工人的排挤,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农民则始终处于贫困的状态。总而言之,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减少了。进一步的结果,就是企业和居民负债的大量增加。

  于是,社会开始陷入辜朝明所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当几乎所有家庭都不消费、几乎所有企业都不投资,经济就会进入漫长而剧烈的恶性循环。这个危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剧烈的收缩,消费的收缩,产能的收缩,最后是信用的紧缩,也就是所谓的暴雷,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大萧条,就是经济危机。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