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生孩子”三个字惹了谁?

2025-01-12 14:38:56  来源: 郎君笔记公众号   作者:郎言志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发泄情绪,表达不满,无可厚非,但集中炒作,氛围很奇怪。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关于婚育的议题引发了极为广泛且热烈的讨论。

  然而,许多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倾向于对生育政策与婚育价值观进行负面引导,导致生育焦虑在社会中蔓延。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相关话题可以发现大量此类内容。这些视频形式多样,有的以喜剧的形式进行讽刺,有的则看似在分享精致生活,实则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不婚不育思想。此外,一些视频通过展示个人的悲惨生活来贩卖婚育焦虑,还有的内容则制造男女对立的情绪,大打田园女拳,不仅引导人的创作内容存在明显的反婚反育价值导向,评论区也常常充斥着“我不生了”的批量言论。

  此类情况,值得警惕。

  这些视频单独来看似乎并无大碍,有的以喜剧形式呈现,似乎只是为了娱乐大众,让人一笑置之;有的则像是在分享个人经验或进行科普解说,内容看似客观,没有明显的负面倾向。然而,生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为何在最近才如此集中且频繁地被搬上互联网,并大肆宣传炒作呢?这的确不太寻常。

  通过样本分析,我们发现,“不婚不育,芳龄永继;不生不养,仙寿恒昌。”“不婚不育保平安”“不生也是一种善良”等字样在这种题材的视频内容中反复出现,且频率、逻辑一致,这些内容逐渐在社会中营造了一种生育焦虑的氛围,并引发了大范围的不婚不育话题的讨论。

  一、网络喜剧戏虐类

  我们发现,一些网络喜剧创作者通过戏谑和讽刺的手法,以小品、搞笑、喜剧的形式,反复强调“生孩子”三个字,看似无伤大雅,但实际上是在讽刺当前我国的生育政策与现状。这些作品虽然表面上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台词设计,将生育政策、生育现状以及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的焦虑情绪扩大化。

  例如,博主“熬某耶”在抖音上发布的喜剧小品《生孩子》中,反复使用“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的台词,实际存在显著的讽刺意味。评论区里,观众们纷纷对生孩子话题和春晚节目展开调侃。

  二、精致利己诱导类

  此外,一些视频大肆宣扬不生孩子的好处,营造出一种只要不生孩子,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多彩的氛围。这些视频通常会强调不生孩子可以带来的诸多“好处”,如经济上的自由、时间上的充裕、事业上的专注等,让观众认为不生孩子是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一些博主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丁克生活。如抖音博主某婷,从2023年年底开始,频繁地在自己的视频中强调自己“36岁不婚丁克”的人设。这些视频通过博主日常分享自己的精致生活,潜移默化地将豪宅、豪车和精致人生与“丁克”“无娃”等词汇联系起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丁克生活方式的认知,使得一些人开始认为选择丁克生活就意味着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物质丰富的美好生活。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通过诸多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博主通常会展示自己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如何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如频繁旅行、购买奢侈品、享受美食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给人一种轻松自在、不受约束的印象,使得一些观众开始羡慕并考虑效仿,引导年轻人认为生育只会阻碍个人的自由和物质享受。

  三、集中贩卖焦虑类

  值得注意的是,与精致的丁克生活宣传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走红的“苦瓜大队”现象。“苦瓜大队”这一现象在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9年左右,在2022年在互联网上走红,并且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博主争相加入苦瓜大队,分享自己的“苦瓜生活”。

  这一群体主要由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组成,她们通常在二十岁左右就已结婚生子。例如,“小某一家”“灵某某妈妈”“吴某敏”等,她们通过视频持续分享自己早婚早育、生活艰苦的日常。这些视频中,她们常常展示自己在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中挣扎,同时还要照顾多个孩子。

  这种苦难叙事吸引了大量关注,尤其是在恐婚恐育情绪日益蔓延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感受到了一种与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现实,从而加深了对婚姻和生育的恐惧和担忧。例如,博主“90后XX妈妈”“99年全职主妇XX天”“02年农村四XX妈”的视频,不仅展示了她们的艰辛生活,也引发了人们对早婚早育的恐惧,甚至上升到对婚姻对生育的恐惧。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作“苦瓜大队队长”的“小X一家”。在偏远山区,她和孩子们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每天干繁重农活,而丈夫却无所作为。她独自承担育儿重任,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

  这种博主数量众多,视频的同质性也强。“90后四胎妈妈,凌晨4点起床,喂牛、种地、带娃,一天忙到晚,只为给孩子一口热饭”,“95后三胎宝妈,天不亮就下地,背玉米、挖土豆,回家还得洗衣做饭,累到睡着孩子哭都听不见”“00后农村宝妈,一天三顿饭,顿顿自己做,农活家务两头忙,孩子生病了还得自己扛”等文案的视频屡见不鲜。

  这些画面让观众对婚姻和育儿产生恐惧,担心自己也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婚恐育情绪。

  四、制造男女对立类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上,炒作和制造男女对立的内容常常与一些社会事件紧密关联,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例如,“家暴”“骚扰”“歧视”等事件一旦曝光,便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且矛盾视角往往被人为刻意带偏。

  例如,2024年11月25日山西女硕士被“拐”事件曝光,原本舆论关注的是人口拐卖问题,但讨论很快在人为引导下转向了对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公,社会对男性的偏袒等,网络田园女权开始将矛头指向中国男性。近期的小谢被家暴案件,本应聚焦在家暴问题上的讨论,逐渐变成了男女对立争执,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绝不生孩子”的论调。

  此外,一些家庭问题,如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话题的讨论,也常常离奇地偏离主题,演变成对生育问题的争议和男女对立的争论。

  写在最后:

  当下,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早已暗流涌动。诚然,其中不乏网友出于真诚,将自己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思所悟袒露出来,这些源自生活的真实声音,为大众提供了多元视角,让人们得以窥探生活背后的复杂万象。

  不可忽视的是,有一部分言论极有可能是别有用心之人精心策划的舆论引导。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时代,一些自媒体或利益团体为了博取眼球、收割流量,不惜采用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甚至是故意制造对立的手段引流。

  当然,如果只是引流那倒还好,我们还需警惕的是有境外的黑手在故意挑拨。

  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场中,境外势力对我国舆论的操控企图日益凸显,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境外势力每年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投入用于舆论渗透的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这些资金被大量用于培养专业写手、网络水军,以及购买社交媒体广告位等,试图影响中国民众的认知,进而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每月约有上百万条来源不明、带有明显引导倾向的信息流入网络空间,其中超 60%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热点话题,意图左右舆论走向。另外,亦有国际研究机构的调研发现,在一些全球性议题爆发期间,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冲突等,针对我国的负面舆论信息增幅可达 200% - 300%,背后不乏境外势力推波助澜,企图破坏我国稳定发展的氛围,这警示着我们务必要筑牢舆论反渗透防线。

  种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需要高度警惕“不婚不育”话题集中出现的情况,那些假装成群众的人里头,可能真的有坏人。总之,三分听,七分想,没准还能逮个50万。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